华赛自然环境类新闻摄影的框架传播及话语分析
发布时间:2020-12-11 12:24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加重,党中央也将生态文明列入五位一体计划中,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关注的重点议题。华赛国际摄影大赛作为一项高端国际赛事,2005年~2016年已经举办12届,具有国际性、专业性和代表性,其自然环境类新闻摄影图片在关注环境类议题,引导受众关注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12届华赛自然环境类摄影图片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华赛自然环境类摄影图片以伤害类议题为主,呈现消极性的情感倾向。对此,笔者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及描述与解释相结合的方式,以新闻框架理论为支撑,以视觉语法理论为视角,从宏观、中观、微观、全本文四个层面对华赛伤害类议题构建方式进行了分析,并从图片常态传播功能、符号传播功能以及新闻生产、媒体内容、效果研究三个方面对构建方式作出解释,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及传播功能。研究发现,在议题建构上,华赛自然环境类新闻摄影图片重点从图像和文字两个方面实现对宏观层面的主题建构,在文本运作层面重点从图像的主要事件和背景事件两个方面实现中观层面的文本建构,在修辞策略上主要从构图方式、视觉焦点、数字呈现三个方面实现对议题的微观层面建构,通过设置语境和情态...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致命幽?
(二)反应内容构成在反应过程中,如希腊森林大火(2008)、母子情深( 2013)等图片。在希腊森林火灾中,透过鹿的目光,可以看到被烧毁的森林,鹿的目光可以让观看者仿佛成为鹿,站在这片被烧毁的森林中,受众透过鹿的目光,会因为这片被烧毁的森林和因为森林烧毁而失去食物来源的鹿感到心痛,产生移情传播效果;母子情深中,一只小狗守在已经露出骸骨母狗尸体旁边寸步不移,母狗的尸体就是摄影者交代的现象,是小狗不愿意离开的原因,观影者在明白了其中缘由后,就会产生母子情深的感慨,即认同摄影者的观点,达到认同传播效果。这种“被烧毁”正体现了自然与人的对抗性关系,即人对自然的伤害。即使是厄瓜多尔人观看火山喷发(2007)的画面中,有人“站着”、“坐着”、“手叉腰”等休闲动作,目光朝向指向远处一座正在喷发的火山,尽管这可以被看作是游客对火山爆发这一景观的欣赏,但是依然暗含着火山爆发造成的灾害,也体现出了大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对抗性关系。
不及物反应过程,由于画面主体并没有视觉内容的呈现,因此可以产生播效果。一,引导受众深层次思考。新闻摄影者在进行摄影图片工作中,是有意识的成而不是漫无目的的拍摄,因此,在及物反应过程中,摄影者交代反映内容众对该反映内容产生相应的移情或认同,对受众是一种控制。但在不及物反应有反应内容,反而给予了受众对于人或事件无限的想象空间,引发并引导受产生深层次的思考,即引导受众关注全球变暖、原油泄漏等国际重点环保议二,凸显画面主体迷茫无助,起强化作用。不及物反应过程,如果从反应者即画面主体目光没有呈现内容,某种程度也可以理解为反应者内心的迷茫,残,北极熊的眼神可能意识不到自己咬杀同类的头意味什么,只是在生存压选择;原油泄漏中的鸭子不清楚为什么发生这一切,以及油是什么;洪水中们的眼神显示他们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母亲的眼神是对洪水冲毁家园的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出版[J]. 中国广播. 2018(01)
[2]生态话语分析的缘起、目标、原则与方法[J]. 黄国文,赵蕊华. 现代外语. 2017(05)
[3]视觉语法视角下的新闻图片解读——以《人民日报》对非洲报道的一幅新闻图片为例[J]. 王小慧. 校园英语. 2017(01)
[4]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理论渊源探析[J]. 李泽乾.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6(06)
[5]探索摄影艺术语言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J]. 李冉.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6(08)
[6]习近平新闻宣传舆论观的形成背景及理论创新[J]. 郑保卫.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04)
[7]网络新闻图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贵阳百岁老妇拾荒图”为例[J]. 罗洁云.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5(04)
[8]新闻图片互动意义实现方式的话语解读[J]. 刘波. 当代传播. 2015(03)
[9]新闻图像符号的评价意义研究——以英国报刊对撒切尔夫人逝世的报道为例[J]. 王伟.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10]美国环境新闻报道的话语研究——以“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为例[J]. 冯捷蕴. 外语学刊. 2014(05)
博士论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研究[D]. 汪希.电子科技大学 2016
[2]报刊新闻评论话语的功能语法分析[D]. 翁玉莲.福建师范大学 2007
[3]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D]. 胡春阳.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框架理论视角下简析特朗普推特图片视觉框架与话语策略[D]. 王吉辰.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
[2]新闻图片的批判性多模态话语分析[D]. 邓韵声.浙江大学 2013
[3]《中国青年报》青年创业报道的框架分析(2004-2011年)[D]. 张燕.华中科技大学 2012
[4]相伴:都市动物生存状态影像调查[D]. 刘航.清华大学 2011
[5]新闻话语的意义建构:多模态话语分析[D]. 杨丽姜.浙江师范大学 2011
[6]中西新闻摄影图片框架分析[D]. 严歆怡.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7]显著而隐蔽的新闻框架[D]. 邹琪.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
[8]解读新闻摄影:一个多维的框架[D]. 梁蓬飞.四川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10519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致命幽?
(二)反应内容构成在反应过程中,如希腊森林大火(2008)、母子情深( 2013)等图片。在希腊森林火灾中,透过鹿的目光,可以看到被烧毁的森林,鹿的目光可以让观看者仿佛成为鹿,站在这片被烧毁的森林中,受众透过鹿的目光,会因为这片被烧毁的森林和因为森林烧毁而失去食物来源的鹿感到心痛,产生移情传播效果;母子情深中,一只小狗守在已经露出骸骨母狗尸体旁边寸步不移,母狗的尸体就是摄影者交代的现象,是小狗不愿意离开的原因,观影者在明白了其中缘由后,就会产生母子情深的感慨,即认同摄影者的观点,达到认同传播效果。这种“被烧毁”正体现了自然与人的对抗性关系,即人对自然的伤害。即使是厄瓜多尔人观看火山喷发(2007)的画面中,有人“站着”、“坐着”、“手叉腰”等休闲动作,目光朝向指向远处一座正在喷发的火山,尽管这可以被看作是游客对火山爆发这一景观的欣赏,但是依然暗含着火山爆发造成的灾害,也体现出了大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对抗性关系。
不及物反应过程,由于画面主体并没有视觉内容的呈现,因此可以产生播效果。一,引导受众深层次思考。新闻摄影者在进行摄影图片工作中,是有意识的成而不是漫无目的的拍摄,因此,在及物反应过程中,摄影者交代反映内容众对该反映内容产生相应的移情或认同,对受众是一种控制。但在不及物反应有反应内容,反而给予了受众对于人或事件无限的想象空间,引发并引导受产生深层次的思考,即引导受众关注全球变暖、原油泄漏等国际重点环保议二,凸显画面主体迷茫无助,起强化作用。不及物反应过程,如果从反应者即画面主体目光没有呈现内容,某种程度也可以理解为反应者内心的迷茫,残,北极熊的眼神可能意识不到自己咬杀同类的头意味什么,只是在生存压选择;原油泄漏中的鸭子不清楚为什么发生这一切,以及油是什么;洪水中们的眼神显示他们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母亲的眼神是对洪水冲毁家园的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出版[J]. 中国广播. 2018(01)
[2]生态话语分析的缘起、目标、原则与方法[J]. 黄国文,赵蕊华. 现代外语. 2017(05)
[3]视觉语法视角下的新闻图片解读——以《人民日报》对非洲报道的一幅新闻图片为例[J]. 王小慧. 校园英语. 2017(01)
[4]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理论渊源探析[J]. 李泽乾.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6(06)
[5]探索摄影艺术语言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J]. 李冉.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6(08)
[6]习近平新闻宣传舆论观的形成背景及理论创新[J]. 郑保卫.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04)
[7]网络新闻图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贵阳百岁老妇拾荒图”为例[J]. 罗洁云.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5(04)
[8]新闻图片互动意义实现方式的话语解读[J]. 刘波. 当代传播. 2015(03)
[9]新闻图像符号的评价意义研究——以英国报刊对撒切尔夫人逝世的报道为例[J]. 王伟.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10]美国环境新闻报道的话语研究——以“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为例[J]. 冯捷蕴. 外语学刊. 2014(05)
博士论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研究[D]. 汪希.电子科技大学 2016
[2]报刊新闻评论话语的功能语法分析[D]. 翁玉莲.福建师范大学 2007
[3]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D]. 胡春阳.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框架理论视角下简析特朗普推特图片视觉框架与话语策略[D]. 王吉辰.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
[2]新闻图片的批判性多模态话语分析[D]. 邓韵声.浙江大学 2013
[3]《中国青年报》青年创业报道的框架分析(2004-2011年)[D]. 张燕.华中科技大学 2012
[4]相伴:都市动物生存状态影像调查[D]. 刘航.清华大学 2011
[5]新闻话语的意义建构:多模态话语分析[D]. 杨丽姜.浙江师范大学 2011
[6]中西新闻摄影图片框架分析[D]. 严歆怡.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7]显著而隐蔽的新闻框架[D]. 邹琪.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
[8]解读新闻摄影:一个多维的框架[D]. 梁蓬飞.四川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105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910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