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社交网络对网络舆论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2 17:26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类移动社交应用及服务层出不穷,移动社交网络开始成为互联网市场的新星,并占据着愈来愈重要的地位。以微信、微博、陌陌等为代表的移动社交网络,因其服务的即时性与便捷性等特点成为网民信息传播、交流互动的首选,这一新技术或新服务的引入,不仅改变了网民的社交生活方式,也对网络舆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将尝试借鉴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从社会学角度对移动社交网络上网民的互动传播行为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剖析,将网民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重要目的归结为获取情感能量或符号资本,寻找集体团结感。为更好地解释网民的互动传播行为,笔者将以当前覆盖率较高、活跃度较高的移动社交应用新浪微博、腾讯微信为移动社交网络平台代表,剖析“天津塘沽爆炸案”中微信、微博网民的互动传播行为及对当时网络舆论造成的影响,获取移动社交网络对网络舆论影响的一般规律,为引导网络舆论良性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研究发现,情感能量在互动传播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为了获取较高的情感能量,网民在互动传播过程中会有意识地选择与群体保持一致,使得网络舆论极化与分化。对此,在引导网络舆论良性发展方面,相关部门需要提高对情感引导的重视...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1.1 背景
1.1.2 目的
1.1.3 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理论基础
1.4.1 互动仪式链理论
1.4.2 强连接与弱连接理论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1.6.1 研究对象上的创新
1.6.2 研究视角上的创新
2 移动社交网络相关内容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移动社交网络相关概念
2.1.2 网络舆论相关概念
2.2 移动社交网络的分类及特点
2.2.1 移动社交网络的分类
2.2.2 移动社交网络的特点
2.3 移动社交网络的发展现状
3 移动社交网络上网民互动传播行为分析
3.1 研究平台说明
3.1.1 微信
3.1.2 微博
3.1.3 微信、微博功能服务介绍
3.2 网民互动传播行为分析
3.2.1 微信、微博中的互动仪式要素分析
3.2.2 微信、微博中网民的互动传播行为分析
4 移动社交网络对网络舆论的影响案例分析
4.1 实例分析——以“天津塘沽爆炸案”为例
4.1.1 事件回顾
4.1.2 案例分析
4.2 影响分析
4.2.1 移动社交网络成为网络舆论的发源地之一
4.2.2 在互动传播过程中,网络舆论逐渐发酵、升温
4.2.3 集体兴奋状态下,网络舆论趋向分化与极化
4.2.4 移动社交网络能在一定程度上净化网络舆论
4.2.5 互动信息的碎片化传播,为谣言滋生创造条件
4.2.6 存在隐性舆论,或会诱发舆论危机
5 研究结论及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5.2.1 发挥意见领袖在情感引导中的积极作用
5.2.2 通过制造或影响关注焦点,激发网民正能量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媒体视阈下微信互动传播研究——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J]. 於流芳. 传媒. 2015(11)
[2]大学生群体移动社交网络正能量传播研究[J]. 张梅兰,欧阳莹莹. 当代青年研究. 2015(03)
[3]社交媒体减弱政治参与——“沉默螺旋”假说的再研究[J]. 陈力丹,谭思宇,宋佳益. 编辑之友. 2015(05)
[4]移动互联用户的媒介接触:行为特征及研究范式[J]. 何其聪,喻国明. 新闻记者. 2014(12)
[5]移动网络舆论场的现状与引导[J]. 孙芳令. 青年记者. 2014(32)
[6]微信:网络舆论战的新利器[J]. 徐英雪,兰芬. 国防科技. 2014(02)
[7]微信公众平台传播特点及对网络舆论场的影响[J]. 姜胜洪,殷俊. 新闻与写作. 2014(04)
[8]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谣言传播动力学研究[J]. 王辉,韩江洪,邓林,程克勤. 物理学报. 2013(11)
[9]PrivateCheckIn:一种移动社交网络中的轨迹隐私保护方法[J]. 霍峥,孟小峰,黄毅. 计算机学报. 2013(04)
[10]面向移动社交网络的协作式内容分发机制[J]. 胡海洋,李忠金,胡华,赵格华. 计算机学报. 2013(03)
硕士论文
[1]微博谣言传播机制及治理策略研究[D]. 王婷婷.重庆大学 2015
[2]关于移动社交网络平台中的微信和人人网的对比研究[D]. 刘晨晨.重庆大学 2015
[3]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移动社交媒体互动传播研究[D]. 韩璐.兰州大学 2014
[4]自媒体时代舆论倒逼现象研究[D]. 王洁.天津师范大学 2014
[5]微博对网络舆论的影响研究[D]. 闫旭凤.山西大学 2013
[6]移动社交网络的传播学研究[D]. 张晓瑞.北京邮电大学 2013
[7]移动社交网络对青年受众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研究[D]. 陆奇.电子科技大学 2011
本文编号:2932133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1.1 背景
1.1.2 目的
1.1.3 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理论基础
1.4.1 互动仪式链理论
1.4.2 强连接与弱连接理论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1.6.1 研究对象上的创新
1.6.2 研究视角上的创新
2 移动社交网络相关内容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移动社交网络相关概念
2.1.2 网络舆论相关概念
2.2 移动社交网络的分类及特点
2.2.1 移动社交网络的分类
2.2.2 移动社交网络的特点
2.3 移动社交网络的发展现状
3 移动社交网络上网民互动传播行为分析
3.1 研究平台说明
3.1.1 微信
3.1.2 微博
3.1.3 微信、微博功能服务介绍
3.2 网民互动传播行为分析
3.2.1 微信、微博中的互动仪式要素分析
3.2.2 微信、微博中网民的互动传播行为分析
4 移动社交网络对网络舆论的影响案例分析
4.1 实例分析——以“天津塘沽爆炸案”为例
4.1.1 事件回顾
4.1.2 案例分析
4.2 影响分析
4.2.1 移动社交网络成为网络舆论的发源地之一
4.2.2 在互动传播过程中,网络舆论逐渐发酵、升温
4.2.3 集体兴奋状态下,网络舆论趋向分化与极化
4.2.4 移动社交网络能在一定程度上净化网络舆论
4.2.5 互动信息的碎片化传播,为谣言滋生创造条件
4.2.6 存在隐性舆论,或会诱发舆论危机
5 研究结论及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5.2.1 发挥意见领袖在情感引导中的积极作用
5.2.2 通过制造或影响关注焦点,激发网民正能量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媒体视阈下微信互动传播研究——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J]. 於流芳. 传媒. 2015(11)
[2]大学生群体移动社交网络正能量传播研究[J]. 张梅兰,欧阳莹莹. 当代青年研究. 2015(03)
[3]社交媒体减弱政治参与——“沉默螺旋”假说的再研究[J]. 陈力丹,谭思宇,宋佳益. 编辑之友. 2015(05)
[4]移动互联用户的媒介接触:行为特征及研究范式[J]. 何其聪,喻国明. 新闻记者. 2014(12)
[5]移动网络舆论场的现状与引导[J]. 孙芳令. 青年记者. 2014(32)
[6]微信:网络舆论战的新利器[J]. 徐英雪,兰芬. 国防科技. 2014(02)
[7]微信公众平台传播特点及对网络舆论场的影响[J]. 姜胜洪,殷俊. 新闻与写作. 2014(04)
[8]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谣言传播动力学研究[J]. 王辉,韩江洪,邓林,程克勤. 物理学报. 2013(11)
[9]PrivateCheckIn:一种移动社交网络中的轨迹隐私保护方法[J]. 霍峥,孟小峰,黄毅. 计算机学报. 2013(04)
[10]面向移动社交网络的协作式内容分发机制[J]. 胡海洋,李忠金,胡华,赵格华. 计算机学报. 2013(03)
硕士论文
[1]微博谣言传播机制及治理策略研究[D]. 王婷婷.重庆大学 2015
[2]关于移动社交网络平台中的微信和人人网的对比研究[D]. 刘晨晨.重庆大学 2015
[3]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移动社交媒体互动传播研究[D]. 韩璐.兰州大学 2014
[4]自媒体时代舆论倒逼现象研究[D]. 王洁.天津师范大学 2014
[5]微博对网络舆论的影响研究[D]. 闫旭凤.山西大学 2013
[6]移动社交网络的传播学研究[D]. 张晓瑞.北京邮电大学 2013
[7]移动社交网络对青年受众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研究[D]. 陆奇.电子科技大学 2011
本文编号:29321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932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