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符号学视角下表情包“斗图”的青年亚文化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6 05:53
  “一言不合就斗图”,在当代已经成为新型的在网络上进行社交活动的行为。网络表情始于互联网的兴起,最初是由简单的笑脸字符,到了今天,演变成为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表情包。它承载的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表面符号含义,而是网络世界一种新的表意方式和亚文化现象。这是一种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事物,与青年群体紧密结合,这些具有丰富表意的具象性的符号组合,在网络世界里,尤其是青年人的世界里盛行,在他们的世界里,这已经成为了传播和网络人际传播中极为重要和有价值的组成部分。本文基于符号学和文化研究的双重视角,通过分析构造网络表情包的字符,图像和语言为切入点,理解其呈现出的青年亚文化风格和特征,解读青年群体是如何通过“表情包斗图”符号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重塑主体身份,运用自己的方式来对抗主流文化的。当代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群体的网络表情包使用习惯和心理与其衍生的亚文化、背后的社会功能等密切相关。研究网络表情包“斗图”的亚文化特性,构成和发展,不仅利于加深对青年群体的了解,捕捉背后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同时还极大地丰富了理论研究中的表现形式,使其展现新形态。通过深入分析和解剖表情包“斗图”这一网络青年亚文化传播行为的特征和...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符号学视角下表情包“斗图”的青年亚文化传播研究


中国网民规模(截至2017年12月)

青年群体,表情,频率


发布的《2015 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止到 2016 年 1 月份,国青少年网民数量增速较快,达到惊人 2.87 亿人,其中有 1028 万人是新增的少年网民,增长率达到了 3.7%。这主还是得益于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等便携移动上网设备的流行普及,让互联网更快更广泛地在青少年之间被使用,样就使互联网普及率在青少年中从 2013 年开始就一直保持逐年快速增长。青群体是国家的未来之星,栋梁之才,他们是网络使用的主体。青少年作为一个时代的群体,他们的抽象思考能力正在高速地发展,具有非常浓厚的情感表达求,心理尚处在不成熟期。而在生活文化水平一点一点的提高和原有狭小的生空间不断扩大的背景之下,这个群体的思维不断地在向外延伸。作为互联网时背景下,原生民的 90 后群体,他们是毋庸置疑的与互联网最紧密的一代。而为伴随着新形式媒体在不断成长的大学生群体这一代,在新时代网络所营造的态环境之下,也变得很喜欢用多样的丰富生动的表情符号,来充分地满足自身表达情感和传递一些信息的需求。在一个对 20-30 岁的青年群体的调查中我们以知道,使用表情包频率见图 1-2。每天都用和经常使用表情包的人占比为9.61%,日常使用频率很高。

网络表


但由于大家约定了这成一种约定俗成的关系。在就立刻明白是“笑脸”,需要个群体共享的文化赋予的(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是由者是具有某些共同性的。尔的这种符号二元分给给神话的过程,意指里包含一个层面之间的关系。“神话”意味。就如网络表情符号个群体所共同默认的含义简直活不下去了”的表情包爱工作”,其实是“不想加体之间才能互相理解,这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Web3.0时代人工智能与社交软件结合方式[J]. 邢征宇.  今传媒. 2017(11)
[2]表情包文化的传播学分析[J]. 姜若雪.  西部广播电视. 2016(24)
[3]传播学视角下网络表情符号研究综述[J]. 刘琦.  传媒. 2016(23)
[4]从网络表情包看视觉化语言及情绪表达[J]. 孙雨婷.  新闻知识. 2016(10)
[5]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J]. 伍静.  出版广角. 2016(15)
[6]消解作为抵抗:“表情包大战”的青年亚文化解析[J]. 张宁.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09)
[7]浅论网络传播的非线性语言——网络表情符号浅析[J]. 许明月.  传播与版权. 2016(07)
[8]“书写”与认同:网络“表情党”的文化实践考察[J]. 杜丹.  青年探索. 2016(03)
[9]从“帝吧出征”看表情包在网络交流中的功能[J]. 余晓冬,黄亚音.  传媒观察. 2016(05)
[10]微信表情的特点及其发展带来的影响[J]. 路梦怡.  新媒体研究. 2016(06)

博士论文
[1]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D]. 胡疆锋.首都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网络恶搞现象的青年亚文化特征解读[D]. 胡静.山东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391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9391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4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