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行为风险与传媒疏解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2 16:26
在媒介主导的生活环境中,媒介本身的工具属性逐渐被弱化,“媒介化”所透显出的媒介建构功能,越来越成为观察现实社会的一个重要视角。作为传播内容的信息由于传输渠道的改变而变换了传播方式,受众由于媒介使用的不同而赋予不同的传播身份。媒介是信息流动和行为实践的聚合,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起的新媒体环境使原本的媒介拥有了新的属性,而其中的信息传播与实践活动也就必然会染上这种新的媒介属性。在媒介化不断推进的社会趋势下,人们的行为活动与新媒介相互嵌合,呈现出“行为媒介化”的趋势。青年群体作为社会生活的主要人群,他们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行为实践特征具有社会性影响,其主体性意识会同时受技术、媒介、环境的相互作用。对此,笔者基于经典理论的反思对当下媒介化信息行为进行评估,通过观察以“80后”和“90后”为代表的青年群体的行为反应,得出普遍存在的集体性表征和社会症候,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潜在风险。结合调研所得问卷和访谈整理发现,“技术暴力”所表现出的影响对青年群体的信息行为有着重要作用,使他们在信息获取与接受行为、信息表达与交流行为、信息吸收与利用行为都表现出“被动性”特征。由此呈现出感知麻木和社交狂欢的群体性表征,造...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调查问卷A1各选项的占比情况
调查问卷A16各选项的占比情况
18图 3-3 调查问卷 A9 各选项的占比情况媒介的发展作用于人的社会化进程,改变了人与人社会交往的形式和体验微博上转发或点赞 idol 的动态,以此加强与明星人物的接触和了解;在微友圈“直播”自己的生活动态,以期获得“好友”的关注和增强个人存在感知乎、豆瓣等平台上为他人解惑、分享经验、感悟,从而获得一些实用性和助的信息。在社交媒介的互动和交流中,这种信息的分享与传播正在成为当一种生活方式,而其重要意义之一就是实现个体间的关系连接和促进彼此间好互动。从上述的数据处理可以看出,信息分享与意见表达更多的是主要发熟悉的社群环境中,表现出个体对媒介环境和社群组织的信任感。这种对信往环境的“信任在场”与否也直接关系到其信息行为的表现方式与行为逻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媒介对社会行为的新影响——《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读后感[J]. 程光鑫. 西部广播电视. 2017(19)
[2]技术与价值的理性交往:人工智能时代信息传播——算法推荐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思考[J]. 陈昌凤,石泽. 新闻战线. 2017(17)
[3]媒介视野中的社会焦虑及疏导研究[J]. 袁爱清,孙强. 新闻界. 2017(08)
[4]网络语境下弱势群体信息表达预警机制及疏导路径[J]. 袁爱清.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07)
[5]众媒时代:多元的媒介新生态[J]. 潘一凡. 新闻大学. 2017(03)
[6]无媒介传播:传播模式与关系的重构[J]. 刘明峥. 青年记者. 2017(08)
[7]从“社会”到“群”:互联网时代人际交往方式变迁研究[J]. 姬广绪,周大鸣. 思想战线. 2017(02)
[8]对网络爱国舆论事件中网民理性的分析——以“郭斌事件”的微博数据为例[J]. 戴烽,朱清. 新闻界. 2017(02)
[9]网络空间的现实性、实践性与群体性[J]. 刘少杰. 学习与探索. 2017(02)
[10]新媒体时代社会情绪和社会情感的治理[J]. 王俊秀. 探索与争鸣. 2016(11)
博士论文
[1]社会转型期媒介对人类幸福的建构与影响研究[D]. 袁爱清.浙江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电子媒介时代的技术悲观主义[D]. 瞿辉.兰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73122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调查问卷A1各选项的占比情况
调查问卷A16各选项的占比情况
18图 3-3 调查问卷 A9 各选项的占比情况媒介的发展作用于人的社会化进程,改变了人与人社会交往的形式和体验微博上转发或点赞 idol 的动态,以此加强与明星人物的接触和了解;在微友圈“直播”自己的生活动态,以期获得“好友”的关注和增强个人存在感知乎、豆瓣等平台上为他人解惑、分享经验、感悟,从而获得一些实用性和助的信息。在社交媒介的互动和交流中,这种信息的分享与传播正在成为当一种生活方式,而其重要意义之一就是实现个体间的关系连接和促进彼此间好互动。从上述的数据处理可以看出,信息分享与意见表达更多的是主要发熟悉的社群环境中,表现出个体对媒介环境和社群组织的信任感。这种对信往环境的“信任在场”与否也直接关系到其信息行为的表现方式与行为逻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媒介对社会行为的新影响——《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读后感[J]. 程光鑫. 西部广播电视. 2017(19)
[2]技术与价值的理性交往:人工智能时代信息传播——算法推荐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思考[J]. 陈昌凤,石泽. 新闻战线. 2017(17)
[3]媒介视野中的社会焦虑及疏导研究[J]. 袁爱清,孙强. 新闻界. 2017(08)
[4]网络语境下弱势群体信息表达预警机制及疏导路径[J]. 袁爱清.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07)
[5]众媒时代:多元的媒介新生态[J]. 潘一凡. 新闻大学. 2017(03)
[6]无媒介传播:传播模式与关系的重构[J]. 刘明峥. 青年记者. 2017(08)
[7]从“社会”到“群”:互联网时代人际交往方式变迁研究[J]. 姬广绪,周大鸣. 思想战线. 2017(02)
[8]对网络爱国舆论事件中网民理性的分析——以“郭斌事件”的微博数据为例[J]. 戴烽,朱清. 新闻界. 2017(02)
[9]网络空间的现实性、实践性与群体性[J]. 刘少杰. 学习与探索. 2017(02)
[10]新媒体时代社会情绪和社会情感的治理[J]. 王俊秀. 探索与争鸣. 2016(11)
博士论文
[1]社会转型期媒介对人类幸福的建构与影响研究[D]. 袁爱清.浙江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电子媒介时代的技术悲观主义[D]. 瞿辉.兰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731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973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