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谶纬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6 23:22
谶纬作为流行于汉代的重要社会思潮,对两汉的方方面面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有着独特的社会意义。因而,研究这一文化历史现象反映的社会历史面貌和人们的思想以及表达方式将是一个有趣的课题。本文题目是《汉代谶纬传播研究》,核心关键是“传播”,所以笔者将围绕“传播”的五大要素,具体研究汉代谶纬的传播情况。绪论部分,概括汉代谶纬传播研究的现状、提出本题目的研究方法,整理有关学界关于“谶”、“纬”概念及二者关系的各种观点。笔者认为,最初的“谶”指应验的预言,到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神秘预言和占卜吉凶的文字或图像,而“纬”是对经的解释和延伸。至于二者的关系,“谶”、“纬”产生之初,各自独立,两者发展到西汉末年时,受政治环境的浸染,逐渐合流。首先,探讨两汉谶纬的传播者,依据各自身份、社会地位的不同,分为帝王、大臣、百姓三类。列举各个阶层在谶纬传播活动的具体行为,分析各自的传播目的。其次,梳理汉代谶纬的传播内容,笔者从某一或一系列的社会历史事件中,探索谶纬内容的本质给汉代社会带来的独特作用。分为新五德终始说;王朝命运;抨击外戚,讽刺后妃;怨恨时政,抒发不满四类。接着,总结汉代谶纬的传播方式,依据传播学关于传播方式的...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12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一)谶言的传播研究
(二)谶纬文献的流传研究
(三)汉代谶纬传承活动的研究
(四)相关研究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意义
四 谶纬略说
(一)谶纬辩名
(二)谶与纬的关系
第一章 汉代谶纬的传播者
第一节 帝王
一 开创者
二 守成者
第二节 大臣
一 皇室宗族
二 皇帝近臣
三 反谶官员
第三节 百姓
一 方士
二 儿童
第二章 汉代谶纬的传播内容
第一节 新五德终始说
一 王莽的“汉为尧后”与“新室舜后”
二 刘秀的“尧后火德”
三 公孙述的“龙兴金德”
第二节 王朝命运
一 汉历中衰,当更受命
二 三七之厄
三 汉历久长,孔为赤制
四 黄牛白腹,五铢当复
第三节 抨击外戚后妃,讽刺时政不堪
一 抨击外戚,讽刺后妃
二 怨恨时政,抒发不满
第三章 汉代谶纬的传播方式
第一节 伪造符命
第二节 师徒传授
一 官方机构中的博士教授
二 学者的私学传授
第三节 谶谣传唱
一 王况谶“汉家当复兴,李氏为辅”
二 李守谶“刘氏当复起,李氏为辅”
三 西门君惠谶“刘氏当复兴,国公师姓名是也”
四 《赤伏符》“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刀修德为天子”
第四节 刻石记碑
一 刻石
二 记碑
第五节 著书立说
一 谶纬书籍
二 《白虎通义》
第四章 汉代谶纬的接受者
第一节 新五德理论的接受
一 对王莽“土火相承”论的接受
二 对刘秀“尧后火德”的接受
第二节 图谶宣布于天下
一 儒生与方士合流
二 援纬正经
三 以纬制礼
第五章 汉代谶纬传播的发生与原因
第一节 传播的发生
一 伴随着一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出现
二 联系到一种祸福由来
三 与王朝命运和政治大人物的兴起有关
四 语谶或符谶的出现
第二节 传播的原因
一 社会的衰败
二 敬畏心理和谶纬信仰
三 功利性的驱使
四 政治的需要
第六章 汉代谶纬传播的特点与效果
第一节 谶纬传播的特点
一 传播形式的多样化
二 传播范围的区域化
三 传播过程的神秘化
四 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双向性
五 传播中蕴含丰富的文学性
第二节 谶纬的传播效果
一 凝聚共识
二 舆论引导
三 行为示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两汉习谶一览表
附录二 :两汉谶谣一览表
附录三 :两汉涉及谶纬的碑刻一览表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知识形态的王权规划——论东汉前期的意识形态策略[J]. 黄立田,吉新宏. 齐鲁学刊. 2015(03)
[2]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的研究[J]. 杨雪梅,肖红.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04)
[3]从“汉家”神化看两汉之际的天命竞夺[J]. 冯渝杰. 历史研究. 2015(01)
[4]两汉谣谚文化兴盛之原因考论[J]. 孙立涛. 东方论坛. 2013(04)
[5]汉碑的形制与谶纬思想[J]. 刘海宇. 齐鲁学刊. 2011(02)
[6]略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媒介[J]. 曹萌,张次第.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7]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研究的思考[J]. 王兆鹏. 文学遗产. 2006(02)
[8]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目的与方式[J]. 张次第.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
[9]论两汉儒家神学与皇权的离合关系[J]. 田兆元,王恩重.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2)
[10]汉《郊祀歌》与谶纬之学[J]. 叶岗. 文学评论. 1996(04)
硕士论文
[1]天命与正统:两汉之际的谶纬与再受命研究[D]. 王奕鹏.华中师范大学 2017
[2]先秦两汉谶谣研究[D]. 黄锦石.西南民族大学 2015
[3]王莽文化营销策略之研究[D]. 何楠楠.福建师范大学 2014
[4]汉唐之际谶纬文献的流传[D]. 崔文萍.陕西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2981733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12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一)谶言的传播研究
(二)谶纬文献的流传研究
(三)汉代谶纬传承活动的研究
(四)相关研究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意义
四 谶纬略说
(一)谶纬辩名
(二)谶与纬的关系
第一章 汉代谶纬的传播者
第一节 帝王
一 开创者
二 守成者
第二节 大臣
一 皇室宗族
二 皇帝近臣
三 反谶官员
第三节 百姓
一 方士
二 儿童
第二章 汉代谶纬的传播内容
第一节 新五德终始说
一 王莽的“汉为尧后”与“新室舜后”
二 刘秀的“尧后火德”
三 公孙述的“龙兴金德”
第二节 王朝命运
一 汉历中衰,当更受命
二 三七之厄
三 汉历久长,孔为赤制
四 黄牛白腹,五铢当复
第三节 抨击外戚后妃,讽刺时政不堪
一 抨击外戚,讽刺后妃
二 怨恨时政,抒发不满
第三章 汉代谶纬的传播方式
第一节 伪造符命
第二节 师徒传授
一 官方机构中的博士教授
二 学者的私学传授
第三节 谶谣传唱
一 王况谶“汉家当复兴,李氏为辅”
二 李守谶“刘氏当复起,李氏为辅”
三 西门君惠谶“刘氏当复兴,国公师姓名是也”
四 《赤伏符》“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刀修德为天子”
第四节 刻石记碑
一 刻石
二 记碑
第五节 著书立说
一 谶纬书籍
二 《白虎通义》
第四章 汉代谶纬的接受者
第一节 新五德理论的接受
一 对王莽“土火相承”论的接受
二 对刘秀“尧后火德”的接受
第二节 图谶宣布于天下
一 儒生与方士合流
二 援纬正经
三 以纬制礼
第五章 汉代谶纬传播的发生与原因
第一节 传播的发生
一 伴随着一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出现
二 联系到一种祸福由来
三 与王朝命运和政治大人物的兴起有关
四 语谶或符谶的出现
第二节 传播的原因
一 社会的衰败
二 敬畏心理和谶纬信仰
三 功利性的驱使
四 政治的需要
第六章 汉代谶纬传播的特点与效果
第一节 谶纬传播的特点
一 传播形式的多样化
二 传播范围的区域化
三 传播过程的神秘化
四 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双向性
五 传播中蕴含丰富的文学性
第二节 谶纬的传播效果
一 凝聚共识
二 舆论引导
三 行为示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两汉习谶一览表
附录二 :两汉谶谣一览表
附录三 :两汉涉及谶纬的碑刻一览表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知识形态的王权规划——论东汉前期的意识形态策略[J]. 黄立田,吉新宏. 齐鲁学刊. 2015(03)
[2]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的研究[J]. 杨雪梅,肖红.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04)
[3]从“汉家”神化看两汉之际的天命竞夺[J]. 冯渝杰. 历史研究. 2015(01)
[4]两汉谣谚文化兴盛之原因考论[J]. 孙立涛. 东方论坛. 2013(04)
[5]汉碑的形制与谶纬思想[J]. 刘海宇. 齐鲁学刊. 2011(02)
[6]略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媒介[J]. 曹萌,张次第.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7]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研究的思考[J]. 王兆鹏. 文学遗产. 2006(02)
[8]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目的与方式[J]. 张次第.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
[9]论两汉儒家神学与皇权的离合关系[J]. 田兆元,王恩重.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2)
[10]汉《郊祀歌》与谶纬之学[J]. 叶岗. 文学评论. 1996(04)
硕士论文
[1]天命与正统:两汉之际的谶纬与再受命研究[D]. 王奕鹏.华中师范大学 2017
[2]先秦两汉谶谣研究[D]. 黄锦石.西南民族大学 2015
[3]王莽文化营销策略之研究[D]. 何楠楠.福建师范大学 2014
[4]汉唐之际谶纬文献的流传[D]. 崔文萍.陕西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29817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981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