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吴宓的选择》

发布时间:2021-02-13 06:57
  本文是历史题材非虚构写作的一次尝试,选取了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支被认为代表着“文化保守主义”的学术流派——学衡派的缘起为写作背景,以学衡派的代表人物——吴宓为写作对象,试图还原学衡派成员文化选择的内在动因。将吴宓作为写作中心不仅因为他是《学衡》杂志的总编辑,更是因为在12年的杂志编纂过程中,他引领着杂志的方向,是学衡派真正的主心骨。因此,吴宓的文化选择最能够代表学衡所处的历史语境。文章回溯了吴宓从幼年读书,到1923年梅光迪退出《学衡》的这一段人生经历,以赴美留学、回国立东南大学任教为两个时间节点,从晚清至民国社会环境的变革、知识分子所受到的中西方文化的冲击、新文化后期文化场域的局势转变这三个角度进行叙述。写作过程中采用了实地探访、学者采访、历史资料的搜集与阅读等方法,以叙事性描写为主,适当穿插作者观感,试图通过生动的历史片段还原出吴宓与学衡派间彼此选择的关系。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非虚构作品《吴宓的选择》
    (一) 变革的亲历者
        1、家庭之变
        2、时局之变
        3、文化之变
    (二) 东西碰撞
    (三) 战斗是孤独的
二、写作手记
    (一) 写作缘起
    (二) 写作过程
    (三) 过往研究及报道
三、参考文献
四、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弘道”:抗战时期的钱穆与吴宓[J]. 翁有为.  孔子研究. 2014(05)
[2]王国维、陈寅恪与吴宓[J]. 劉夢溪.  中国文化. 2013(02)
[3]新青年派与学衡派文白之争的逻辑构成及其意义[J]. 张宝明.  中国社会科学. 2011(02)
[4]现代大学的两大学统——以民国时期的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为主线考察[J]. 沈卫威.  学术月刊. 2010(01)
[5]文学的古典主义的复活——以中央大学为中心的文人禊集雅聚[J]. 沈卫威.  文艺争鸣. 2008(05)
[6]论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对“学衡派”的影响[J]. 郑大华.  中国文化研究. 2007(02)
[7]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J]. 郑大华.  求索. 2005(01)
[8]纪念吴宓 走近吴宓[J]. 刘达灿.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4(05)
[9]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下)[J]. 陈平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3(01)
[10]学衡派与吴宓研究70年[J]. 张贺敏.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3)



本文编号:30321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0321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0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