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的“不闻”律令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6 04:48
新闻报道“不闻”观念,是指对某些新闻、新闻事实不予报道的新闻观念,在本文特指以毛泽东的“有‘新闻’,有‘旧闻’,有‘无闻’”为典型表述的中国共产党关于新闻报道的一种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已经外化为系统的新闻报道“不闻”律令——对某些新闻、新闻事实作出的不予报道的原则性规定。虽然对中国新闻实践形成影响的,从根本上来说是新闻报道“不闻”观念,但在具体实践中则是新闻报道“不闻”律令。作为新闻传播的实践规则,新闻报道“不闻”律令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他律的形态,即规定对新闻、新闻事实不予报道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政策纪律;一种是自律的形态,即规定对新闻、新闻事实不予报道的道德律令(道德规约)。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运用实践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也批判地吸收前人的其他哲学智慧,包括康德等西方著名哲学家对道德哲学、实践理性的著名论断,并运用法理学、社会学作为理论工具,试图理性地看待新闻报道“不闻”律令的历史作用和现实影响,探讨新闻报道“不闻”律令的合理化和新闻传播实践理性的主要实践原则。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引言部分。本文首先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媒介即窗口。”其含义是...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 新闻报道“不闻”律令论题的提出
1. 一种社会学式的体认:“媒介即窗口”
2. “后窗”的新闻过滤功能:报,抑或不报
3. 新闻报道的“不闻”观念
4. “后窗”操作手:新闻报道“不闻”律令
(二) 对本论题相关研究文献的述评
1. 学术界关于“不闻”研究的主要观点
2. 对学界“不闻”研究主要观点的评述
(三) 本论题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二、新闻报道“不闻”观念的历史变迁
(一) 新闻报道“不闻”观念从滥觞到定型
1. 毛泽东新闻报道“不闻”观念的历史变迁
2. 第一代其他主要中央领导的类似论述
3. “不闻”观念是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共识
(二) 新闻报道“不闻”观念的校正与创新
1. 胡耀邦对毛泽东观念的继承与发展
2. 第二代其他主要中央领导的类似论述
(三) 新闻报道“不闻”观念的继承与再创新
1. 江泽民继承与发展毛泽东胡耀邦的观念
2. 第三代其他中央领导的类似论述
三、新闻报道“不闻”律令的他律形态
(一) 新闻报道“不闻”律令的两个他律向度
1. 他律向度之一:组织强制
2. 他律向度之二:国家强制
(二) 以限制报道内容制约报道行为的他律方式
1. 内容登载限制与内容禁载
2. 内容限制的规定聚焦三个领域
3. 组织强制形成的内容限制
(三) 他律形态新闻报道“不闻”律令的规范体系
1. 他律形态新闻报道“不闻”律令的法律规则
2. 他律形态新闻报道“不闻”律令的法律原则
3. 他律形态新闻报道“不闻”律令的法律概念
四、新闻报道“不闻”律令的自律形态
(一) 以限制报道内容制约报道行为的自律方式
1. 自律形态新闻报道“不闻”律令规约内容
2. 自律律令规约基于两个需要形成内容禁载
(二) 新闻报道“不闻”律令的两个自律向度
1. 自律向度之一:以“愿望的道德”自律
2. 自律向度之二:以“义务的道德”自律
(三) 自律形态新闻报道“不闻”律令的规范体系
1. 自律形态新闻报道“不闻”律令的形式结构
2. 自律形态新闻报道“不闻”律令的道德原则
五、新闻报道“不闻”律令的理性反思
(一) 从理性视域审视新闻报道“不闻”律令
1. 新闻报道“不闻”律令中的新闻传播实践理性
2. 新闻报道“不闻”律令蕴涵的工具理性之利弊
(二) 控制新闻报道“不闻”律令的消极影响
1. 化解其对公民知情权的可能损害
2. 防范其使新闻职业意识出现异化
六、结语
七、附录
附录1 他律形态新闻报道“不闻”律令——行政法规部分
附录2 他律形态新闻报道“不闻”律令——部门规章部分
附录3 他律形态新闻报道“不闻”律令——政策纪律部分
附录4 有关国家安全的新闻报道“不闻”律令
附录5 有关保密的新闻报道“不闻”律令
八、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德性义务理解“人是目的”的道德律令[J]. 陈旭东,汪行福. 山东社会科学. 2008(07)
[2]新闻 旧闻 不闻——例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闻出版思想[J]. 康化夷. 出版发行研究. 2006(06)
[3]现代西方工具理性的扩张及其反思[J]. 李红专,陈路. 天津社会科学. 2005(01)
[4]论马克思的“自由个性”概念[J]. 汪信砚. 学习与探索. 2004(05)
[5]“用事实说话”的历史脉络探微[J]. 黄顺铭. 当代传播. 2004(02)
[6]“有偿不闻”解析[J]. 杨艳杰. 新闻三昧. 2004(03)
[7]保障人民的知情权是建构国家信息安全体制的根本原则——从广东“非典型性肺炎”风波所想到的[J]. 喻国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4)
[8]“价值理性”:在哲学应用的视域内[J]. 张兴国.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1)
[9]论知情权[J]. 张庆福,吕艳滨.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2(01)
[10]“有偿不闻”可乎?[J]. 季若予. 城市党报研究. 2001(03)
博士论文
[1]论信息公开[D]. 朱春霞.复旦大学 2005
[2]守护社会良知[D]. 商娜红.复旦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036186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 新闻报道“不闻”律令论题的提出
1. 一种社会学式的体认:“媒介即窗口”
2. “后窗”的新闻过滤功能:报,抑或不报
3. 新闻报道的“不闻”观念
4. “后窗”操作手:新闻报道“不闻”律令
(二) 对本论题相关研究文献的述评
1. 学术界关于“不闻”研究的主要观点
2. 对学界“不闻”研究主要观点的评述
(三) 本论题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二、新闻报道“不闻”观念的历史变迁
(一) 新闻报道“不闻”观念从滥觞到定型
1. 毛泽东新闻报道“不闻”观念的历史变迁
2. 第一代其他主要中央领导的类似论述
3. “不闻”观念是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共识
(二) 新闻报道“不闻”观念的校正与创新
1. 胡耀邦对毛泽东观念的继承与发展
2. 第二代其他主要中央领导的类似论述
(三) 新闻报道“不闻”观念的继承与再创新
1. 江泽民继承与发展毛泽东胡耀邦的观念
2. 第三代其他中央领导的类似论述
三、新闻报道“不闻”律令的他律形态
(一) 新闻报道“不闻”律令的两个他律向度
1. 他律向度之一:组织强制
2. 他律向度之二:国家强制
(二) 以限制报道内容制约报道行为的他律方式
1. 内容登载限制与内容禁载
2. 内容限制的规定聚焦三个领域
3. 组织强制形成的内容限制
(三) 他律形态新闻报道“不闻”律令的规范体系
1. 他律形态新闻报道“不闻”律令的法律规则
2. 他律形态新闻报道“不闻”律令的法律原则
3. 他律形态新闻报道“不闻”律令的法律概念
四、新闻报道“不闻”律令的自律形态
(一) 以限制报道内容制约报道行为的自律方式
1. 自律形态新闻报道“不闻”律令规约内容
2. 自律律令规约基于两个需要形成内容禁载
(二) 新闻报道“不闻”律令的两个自律向度
1. 自律向度之一:以“愿望的道德”自律
2. 自律向度之二:以“义务的道德”自律
(三) 自律形态新闻报道“不闻”律令的规范体系
1. 自律形态新闻报道“不闻”律令的形式结构
2. 自律形态新闻报道“不闻”律令的道德原则
五、新闻报道“不闻”律令的理性反思
(一) 从理性视域审视新闻报道“不闻”律令
1. 新闻报道“不闻”律令中的新闻传播实践理性
2. 新闻报道“不闻”律令蕴涵的工具理性之利弊
(二) 控制新闻报道“不闻”律令的消极影响
1. 化解其对公民知情权的可能损害
2. 防范其使新闻职业意识出现异化
六、结语
七、附录
附录1 他律形态新闻报道“不闻”律令——行政法规部分
附录2 他律形态新闻报道“不闻”律令——部门规章部分
附录3 他律形态新闻报道“不闻”律令——政策纪律部分
附录4 有关国家安全的新闻报道“不闻”律令
附录5 有关保密的新闻报道“不闻”律令
八、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德性义务理解“人是目的”的道德律令[J]. 陈旭东,汪行福. 山东社会科学. 2008(07)
[2]新闻 旧闻 不闻——例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闻出版思想[J]. 康化夷. 出版发行研究. 2006(06)
[3]现代西方工具理性的扩张及其反思[J]. 李红专,陈路. 天津社会科学. 2005(01)
[4]论马克思的“自由个性”概念[J]. 汪信砚. 学习与探索. 2004(05)
[5]“用事实说话”的历史脉络探微[J]. 黄顺铭. 当代传播. 2004(02)
[6]“有偿不闻”解析[J]. 杨艳杰. 新闻三昧. 2004(03)
[7]保障人民的知情权是建构国家信息安全体制的根本原则——从广东“非典型性肺炎”风波所想到的[J]. 喻国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4)
[8]“价值理性”:在哲学应用的视域内[J]. 张兴国.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1)
[9]论知情权[J]. 张庆福,吕艳滨.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2(01)
[10]“有偿不闻”可乎?[J]. 季若予. 城市党报研究. 2001(03)
博士论文
[1]论信息公开[D]. 朱春霞.复旦大学 2005
[2]守护社会良知[D]. 商娜红.复旦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0361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036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