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惑媒体:基于新浪微博平台的网红场域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8 07:10
在这里,千万张嘴随声应和,上亿双眼睛恪尽职守,所有的脸都渴望浮到面上。当我们不再面对面,而是通过界面交往,我们会如何?它已是现实,社交媒体已成居所。本文以网络红人为切入点,渴望更深切地理解社交媒体,我们时间与记忆的存储体。通过文献综述笔者发现不能以形式主义的定义描述一个静态的网红,并通过参与式观察与访谈,发现了网红是在关系、动态中得以实现的。笔者从思考如今流行的语汇“注意力”“流量”“关注度”等究竟是什么,而引出“可见性”的概念,并以“拟态人”及名气提出网红和可见性的关系,从动态的视角将网红视作生成的主体,这一生成伴随着可见性积累的实践,可见性是一种可被交换、重复的价值,由此提出网红资本,网红资本表现为周期性通过社交媒体自我展演而积累起来的可见度,它不能被简化为布尔迪厄的象征资本,围绕着网红资本形成了网红场域,主要的行动者有新浪微博、网红、网红孵化器、关注者。笔者将社交媒体定义为在信息池中处理信息、传播以及沟通,根据可见性来引导流量(基于可见的社交关系)的一系列过程。新浪微博平台作为整个网红场域的元场域,以图式、界面、逻辑、神话,将用户层层卷入对可见性的生产,并影响整个网红场域对可见性...
【文章来源】: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网络红人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问题、方法及视角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3.3 理论视角: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
第二章 网红与网红场域:可见性的场域
2.1 网络红人的初步界定
2.1.1 作为“拟态人”的网红
2.1.2 网红是追逐名气的实践
2.2 网红与可见性
2.2.1 何为可见性
2.2.2 网红与可见性的关系
2.3 网红场域
2.3.1 场域的提出
2.3.2 网红资本与网红场域
2.3.3 网红场域的行动者与位置关系
第三章 作为元场域的新浪微博:一种可见性的政体
3.1 从界面、图式到逻辑
3.1.1 排斥/容纳
3.1.2 即时性
3.1.3 流行度
3.1.4 区分
3.1.5 可编码
3.2 新浪微博的神话
3.2.1 连通感
3.2.2 免费
3.2.3 丰富性
3.2.4 参与性
3.2.5 新
第四章 网红场域下的新浪微博:可见性的扩张
4.1 新浪微博关系网络的扩张
4.2 从Web2.0到新浪微博,从新浪微博到网红
4.2.1 从Web2.0到新浪微博
4.2.2 从新浪微博到网红
第五章 网红场域中的网红、网红孵化器与关注者:可见性的争夺
5.1 网红的可见性意识、策略及困境
5.1.1 网红的可见性意识与策略
5.1.2 网红的困境
5.2 网红孵化器的“圈粉运动”
5.2.1 签约网红
5.2.2 数据流还是内容工厂?
5.2.3 网红?数据?内容?永恒滞后:关于速度的焦虑感
5.3 关注者的推动与离开
5.3.1 关注者的幽灵
5.3.2 演出生活,投入情感
5.3.3 更少的异化,更多的剥削?
结论:诱惑媒体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039220
【文章来源】: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网络红人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问题、方法及视角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3.3 理论视角: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
第二章 网红与网红场域:可见性的场域
2.1 网络红人的初步界定
2.1.1 作为“拟态人”的网红
2.1.2 网红是追逐名气的实践
2.2 网红与可见性
2.2.1 何为可见性
2.2.2 网红与可见性的关系
2.3 网红场域
2.3.1 场域的提出
2.3.2 网红资本与网红场域
2.3.3 网红场域的行动者与位置关系
第三章 作为元场域的新浪微博:一种可见性的政体
3.1 从界面、图式到逻辑
3.1.1 排斥/容纳
3.1.2 即时性
3.1.3 流行度
3.1.4 区分
3.1.5 可编码
3.2 新浪微博的神话
3.2.1 连通感
3.2.2 免费
3.2.3 丰富性
3.2.4 参与性
3.2.5 新
第四章 网红场域下的新浪微博:可见性的扩张
4.1 新浪微博关系网络的扩张
4.2 从Web2.0到新浪微博,从新浪微博到网红
4.2.1 从Web2.0到新浪微博
4.2.2 从新浪微博到网红
第五章 网红场域中的网红、网红孵化器与关注者:可见性的争夺
5.1 网红的可见性意识、策略及困境
5.1.1 网红的可见性意识与策略
5.1.2 网红的困境
5.2 网红孵化器的“圈粉运动”
5.2.1 签约网红
5.2.2 数据流还是内容工厂?
5.2.3 网红?数据?内容?永恒滞后:关于速度的焦虑感
5.3 关注者的推动与离开
5.3.1 关注者的幽灵
5.3.2 演出生活,投入情感
5.3.3 更少的异化,更多的剥削?
结论:诱惑媒体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0392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039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