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与传统和现代对话—汉服迷的在线文化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3 17:10

  本文关键词:与传统和现代对话—汉服迷的在线文化实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主要是将研究的视野放至在现代时空背景下,网络作为人们接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媒介平台,很多的媒介迷群开始使用网络手段在线聚集,进而进行在线活动和实践。国内的迷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更多的是对迷群本身作为一个群体进行研究和分析,对置于历史时空背景下迷群背后的文化研究还是鲜有涉及的。汉服迷群是很特殊的迷群,相比较其他迷群有一些不容忽视的特殊点。国内的一批汉服爱好者从默默的线下活动,开始走进网络,运用各种各样的社交网络平台交往手段,进行了一系列与汉服相关的在线文化实践。本文把这样一群与其他媒介迷迥异的汉服迷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以新浪微博和百度贴吧中的汉服吧为主要的观察平台,参与式观察汉服迷在网络上的种种在线实践活动,进行详细地描述和归纳,辅助于深度访谈的方式,分析这一群体如何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文化实践活动,希望可以揭示汉服迷在网络平台在线实践背后的深层次的权利话语诉求和文化归因,在现代与传统的博弈中,汉服迷究竟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文化符号,汉服迷为什么会出现在当下这个时空背景中,以及汉服迷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身份意义,同时对这个身份承载的文化意义进行反思,希望可以进一步解析网络汉服文化的意义和启示,对于目前中国本土文化的出路提供新思路,并且希望可以突破对于媒介迷研究的单一亚文化视野,重新回归文化研究的大命题。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汉服”的相关研究,国内外对于“迷群”的相关研究,身份建构的相关研究分别进行综述。详细说明了选题的来源,选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对于关键名词予以科学合理的解释,说明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是从汉服的历史梳理,汉服迷的兴起进行切入,作为论文描述的时空背景,将百度汉服吧和新浪微博作为论文研究的观察平台,将这两大部分的汉服迷进行分类描述:对汉服吧的历史发展,汉服吧的结构构成和人员构成,一般的发帖情况进行叙述;对于新浪微博平台的汉服迷人员结构进行分析,并描述呈现汉服迷日常发微博的概况。第二章从汉服与传统的关系进行展开,汉服是与传统紧密联系的,是在传统的土壤中培育出来的一个文化符号,所以汉服迷对于传统的地位是相当重视的,在复兴汉服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再书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提及传统,那么汉服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汉服迷也一再声明汉服的复兴只是一个起点,最终的目的是要求传统文化的复兴。本章从三个小节来对传统文化的“再书写”进行解读,第一节对传统的回溯,第二节“汉服复兴”思潮的接续,第三节传统节日意义的“再造”和“加强”。第三章从汉服文化实践与现代性的关系进行分析,经过研究发现,汉服迷的种种在线文化实践实际上是对于现代性的回应,主要体现在三个大方面,第一与现在情境的对抗——“穿着汉服去旅行”,第二与现代性特征的“合谋”,第三汉服迷把与汉服相关的实践活动认为是日常生活方式的延伸,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第四章从汉服迷的“精英优越感”说起,解读汉服迷具有“精英优越感”的现实存在性,描绘汉服迷“精英优越感”的文化实践体现——汉服迷对于“琴棋书画”等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复兴,解读这种优越感的现实意义——对于现代身份角色的复古“精英化”体现,同时拓展到“精英优越感”所带来的道德自律。第五章主要是对网络汉服文化的意义进行解读,结合当下的汉服迷个体以及社会文化大环境,对于汉服迷复兴汉服复兴传统的目的,以及汉服迷为什么会产生“精英优越感”,同时在传统和现代的冲击和矛盾下,是以什么样的一个态度去实践加以研究,研究发现汉服迷对于自身身份的认同以及现实焦虑感寄托于汉服迷这个的身份,同时通过相关的汉服文化实践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对于传统与现实的冲突加以平衡和转化。研究发现网络汉服文化的意义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传统的眷恋和责任,对自身失落感的拯救,对现代性隐忧的回应,以及对现实社会身份的“优越感”投射。结论部分汉服迷群因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而且因其本身具有复杂性和混杂性的特点,再加上对于彰显民族自信、传播民族文化等特殊的利益话语诉求,汉服迷是一个迷群,但是他们出现不仅仅只是一个普通的迷群,更深层次的是中国国情下现代和传统冲击下的产物,对于本土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下爆发的种种问题可以提供一些解决的思路和启示,同时对迷研究提出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汉服 汉服迷 精英优越感 传统与现代 文化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S941.12;G20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21
  • 一、选题的来源10-11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11-12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12-18
  • (一) 关于“汉服”研究的文献综述12-14
  • (二) 关于“迷群”的研究综述14-17
  • (三) 关于新媒介环境下身份认同的研究综述17-18
  • 四、关键名词的解释18-19
  • 五、研究方法19
  • (一) 文献研究法19
  • (二) 文本分析法19
  • (三) 访谈法19
  • 六、论文创新之处19-21
  • 第一章 汉服迷的兴起与在线联接21-37
  • 第一节 汉服的产生、历史发展以及目前现状21-25
  • 第二节 汉服吧——汉服迷的聚集地25-29
  • (1) 汉服吧的历史简介25-26
  • (2) 汉服吧的结构构成和人员构成26-28
  • (3) “聚合的呼喊”——百度贴吧汉服吧28-29
  • 第三节 “分散的力量”——新浪微博平台的汉服迷29-33
  • (1) 对于汉服迷的在微博平台人员结构构成分析29-30
  • (2) 汉服迷日常发微博的概况呈现30-33
  • 第四节 对于汉服迷的“非纯粹性”解读33-37
  • (1) “道不同也相为谋”33-34
  • (2) “英雄不问出处”34-35
  • (3) “消费者”和“商家”的双重身份并存35-37
  • 第二章 传统文化的“再书写”37-43
  • 第一节 对传统的回溯37-39
  • 第二节 “汉服复兴”思潮的接续39-41
  • 第三节 传统节日意义的“再造”和“加强”41-43
  • 第三章 对现代性的回应43-50
  • 第一节 与现代情境的对抗——“穿着汉服去旅行”43-45
  • 第二节 与现代性特征的“合谋”45-47
  • 第三节 日常生活方式的延伸47-50
  • 第四章 “精英优越感”的建构50-56
  • 第一节 身为汉服迷怎么能不会“琴棋书画”?50-52
  • 第二节 现代身份角色的复古“精英化”52-54
  • 第三节 来自精英优越感的自律54-56
  • 第五章 网络汉服文化的意义寻踪56-64
  • 第一节 对传统的眷恋和责任56-57
  • 第二节 对自身失落感的拯救57-59
  • 第三节 对现代性隐忧的回应59-60
  • 第四节 现实社会身份的“优越感”投射60-64
  • 结语64-67
  • 参考文献67-73
  • 附录:访谈提纲73-74
  • 致谢74-7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6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慧;;从文化实践解读文化生态村建设[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朱人求;;文化实践与文化重构——梁漱溟乡村建设的文化哲学阐释[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一卷][C];2011年

3 马小朝;;历史告别与道德惩治——论中西喜剧意识的本质特征[A];东方丛刊(1993年第4辑 总第七辑)[C];199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教授 王馥芳;警惕“伪文化实践”当道[N];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赵文涛;文化、文化产业与文化实践[N];陕西日报;2013年

3 刘小萍;值得借鉴的凤岗文化实践[N];中国文化报;2008年

4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贺雪峰;河南周口农村调查[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艳;当代媒体知识分子的文化实践[D];山西大学;2014年

2 崔雯雯;与传统和现代对话—汉服迷的在线文化实践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与传统和现代对话—汉服迷的在线文化实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40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040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8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