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报道中“中国大妈”媒介形象的污名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网络新闻报道中“中国大妈”媒介形象的污名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13年4月,黄金价格大幅度下跌,大量中国公民疯买,华尔街为之震动。在这一事件中,大妈们也因为其强劲的购买力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而后网络上有关“中国大妈”的报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相关报道多以“抢金大妈”“广场舞大妈”“炒房大妈”为主,大妈们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也是负面居多。这种以偏概全的报道既有损“中国大妈”的整体形象,造成污名化现象,也会使人们忽略了大妈在传递正能量方面做出的贡献。本研究选取门户网站中的新浪网、新闻网站中的人民网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两家网站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关于“中国大妈”的报道作为研究样本,通过研究与分析,发现媒体更偏向于报道有关“中国大妈”的负面新闻,一些网络媒体甚至直接转载由网友发布、未经证实的消息。各类负面报道给“中国大妈”贴上了“扰民”“自私”“盲目跟风”等污名化标签。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中国大妈在生活中没有注意自己的言行,让媒体有素材可写;另一方面,为满足读者猎奇心理,增加点击率,网络媒体热衷于发布有关“中国大妈”的负面新闻报道,而对于正面的报道,在报道数量和转发量上则相对较少。这样的报道和处理方式导致了网络新闻报道中“中国大妈”的污名化现象,不但损害了“中国大妈”的形象,而且极易误导公众认知,引发公众对“中国大妈”的刻板印象。对于网络媒体而言,由于报道不客观,一些报道与实际情况不符,导致网络媒体公信力下降,也表明网络媒体工作者新闻价值取向的偏离以及网络新闻监管制度欠完善。要改变网络新闻报道中“中国大妈”的污名化现象,“中国大妈”应充分意识到污名化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注意自己在公共场所的行为,同时可建立相应的组织,积极回应媒体的报道,举办有利于挽回自身形象的活动。公众也应理性对待“大妈”这一群体,避免刻板印象的影响,客观看待媒体报道。就网络新闻媒体而言,应进行多角度报道,正确引导舆论,帮助受众全面认识“中国大妈”,真实反映“中国大妈”的形象。
【关键词】:中国大妈 媒介形象 污名化 网络新闻报道 去污名化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1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6
- 0.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8-9
- 0.1.1 选题缘起8
- 0.1.2 研究意义8-9
- 0.2 已有研究与不足9-11
- 0.2.1 关于媒介形象的研究9
- 0.2.2 关于“中国大妈”的研究9-10
- 0.2.3 关于“污名化”的研究10-11
- 0.2.4 已有研究的不足11
- 0.3 主要内容与研究设计11-13
- 0.3.1 主要内容11-12
- 0.3.2 研究设计12-13
- 0.4 概念界定与理论背景13-16
- 0.4.1 概念界定13-14
- 0.4.2 理论背景14-16
- 第1章“中国大妈”的网络污名化现象解析16-32
- 1.1 门户网站对“中国大妈”群体的污名化16-24
- 1.1.1 样本的选取16-17
- 1.1.2 门户网站对“中国大妈”的报道呈现负面化倾向17-19
- 1.1.3 各类负面报道给“中国大妈”贴上污名化标签19-24
- 1.2 新闻网站对“中国大妈”群体的污名化24-32
- 1.2.1 样本的选取24-25
- 1.2.2 新闻网站对“中国大妈”的报道出现污名化现象25-26
- 1.2.3 各类负面内容塑造的“中国大妈”污名化形象26-32
- 第2章“中国大妈”网络污名化的影响分析32-41
- 2.1 损害“中国大妈”形象34-36
- 2.2 误导公众认知36-38
- 2.3 降低网媒公信力38-41
- 第3章 网络新闻报道中“中国大妈”污名化成因分析41-45
- 3.1 从“中国大妈”方面分析41-42
- 3.1.1 少量害群之马行为不端41
- 3.1.2 消极应对媒体轻视负面报道41-42
- 3.2 从媒体角度分析42-45
- 3.2.1 盲目追求点击率重视负面报道42-43
- 3.2.2 视点关注失衡反映现实不全面43-45
- 第4章“中国大妈”网络媒介形象的去污名化策略45-51
- 4.1“中国大妈”正其言行45-47
- 4.1.1 注意自身行为45
- 4.1.2 积极应对媒体45-47
- 4.2 公众客观对待“中国大妈”47-48
- 4.2.1 合理利用网络拒绝虚假报道47
- 4.2.2 客观评价“中国大妈”破除刻板印象47
- 4.2.3 提高媒介素养理性分析报道47-48
- 4.3 网络新闻媒体从业者增强责任感48-51
- 4.3.1 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49
- 4.3.2 以客观公正为原则从事新闻报道49-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5
- 致谢55-57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57-58
- 附录A 《受众获取“中国大妈”网络新闻报道渠道调查问卷》58-59
- 附录B 《“中国大妈”在受众心中的形象调查问卷》59-61
- 附录C 《“中国大妈”自身形象问卷调查表》61-63
- 附录D 样本新闻事件一览表63-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岐恩;张晓霞;;网络媒体与教师污名化现象解析[J];传媒观察;2010年08期
2 邓;王眉;;网络舆论的“污名化”效应与“多数的暴政”[J];当代社科视野;2012年02期
3 王璐瑶;;网络报道对“老太太”形象的污名化建构探究[J];新闻世界;2014年06期
4 陶鹏;;公众污名、自我污名和媒介污名:虚拟社会泛污名化现象的三维解读[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5 董小玉;胡杨;;风险社会视域下媒介污名化探析[J];当代传播;2011年03期
6 刘琼晓;;探析新闻媒体对“城管”议题的污名化建构[J];新闻传播;2013年10期
7 董小玉;胡杨;;风险社会视域下媒介污名化探析[J];新闻大学;2011年03期
8 李定青;;污名化网络传播与政府部门的舆情对策[J];领导科学;2013年22期
9 何惬;;弱势群体在大众媒介中的话语权缺失[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10 刘晓伟;;网络公共空间中城管形象的污名化与突围之路——以武汉“城管卧底”事件为例[J];新闻界;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管健;;污名研究: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檀杏;冯丹;雷雳;;青少年上网污名化与其“网络成瘾”的关系[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河南省内乡县 袁浩;莫因负面个案而“污名化”教师队伍[N];人民政协报;2014年
2 傅淞巍;莫将“大妈”污名化[N];辽宁日报;2014年
3 主持人 封寿炎 (本报见习记者) 嘉 宾 潘天舒(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社会恐惧的背后是什么[N];解放日报;2009年
4 ;“污名化”的普遍化[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5 鬼今;人言可畏[N];经济观察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车辉;不要把“污水”泼向留守儿童[N];工人日报;2010年
7 媒体从业人员 邝海炎;从知识社会学角度看“公知污名化”[N];中国经营报;2013年
8 王眉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网络舆论的“污名化”效应与“多数的暴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戎国强;李某某不能用污名化手段脱罪[N];济南日报;2013年
10 李扬;警惕把“工作需要”污名化[N];新华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璇;污名化与去污名化[D];上海大学;2015年
2 张超伦;规训和控制视野下的广场舞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3 胡坤宁;媒介社会学视角下的农民工污名化机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4 周楚怡;网络新闻报道中“中国大妈”媒介形象的污名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6年
5 黄睿;网络传播中的污名化现象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6 陈金;污名化衍生的法律困境及解决机制探索[D];宁夏大学;2013年
7 伍婧;女大学生群体的大众媒介污名化现象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8 杨洪芹;断裂社会化及其修复[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欣伟;流离寻岸的繁花[D];厦门大学;2009年
10 胡杨;风险社会视域下媒介污名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网络新闻报道中“中国大妈”媒介形象的污名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55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05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