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著的数字化生存 ——以巴金小说《家》为例
发布时间:2021-03-24 21:11
现如今依托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凭借其宽泛的话语权力排除了异端力量,走向最大程度上的兼容与共生,伴随着的是传统媒介里的那一抹历史的余晖悄悄拂去,此后进入凋落期。与此同时,文学名著为了自身的发展逐渐加深了对媒介的依赖,正在以另一种形式与姿态获得新生与展现,而数字媒介在凭借自身的数字化技术优势直观演绎文学名著时,它的呈现与形态则开始走向多元且复杂的阐释语境。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作为思想启蒙的巴金的小说《家》截取了一个大家庭的兴衰存亡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横截面,在特定历史时期里对家庭和社会进行多角度的解读和剖析,揭示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和赞扬年轻人的向上精神。时至今日,随着数字媒介形式的多样和数字技术的传播特性,这一文学名著《家》的再创作呈现出数字化特征明显以及传播效果强化的特点,拥有顺时代发展的强大能力。而数字时代不断的发展,文本的创新驱动和生存状态更是未来关注的焦点。不可否认,一种传播媒介的普及性影响终将创造出一种新文明,而这种新文明的诞生与传播媒介的优势息息相关。以一个发展的眼光和包容性的审视态度,不难发现:当前越来越多的纸质作品逐渐被当下高科技手段所替代,影像中声与色发挥的影响尤为明显,恐怕...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第二章 厘清与演进:《家》及其媒介呈现的发展
2.1 基础文本:名著《家》的经典性探析
2.2 媒介初探:《家》的视听经典传播形态
2.2.1 媒介发展与传播特点
2.2.2 经典广播与影视重述的《家》
2.3 数字生存:《家》的数字发展新样态
2.3.1 数字技术与文学的关联
2.3.2 依靠数字技术呈现出《家》版本的多样性
第三章 解读与蜕变:《家》的数字化生存特征
3.1 书籍:文本读取的便捷化
3.1.1 电子阅读拓展经典流传
3.1.2 有声阅读打造想象空间
3.2 影视:文本转译的形象化
3.2.1 2007 版电视剧《家》中的视听生动性
3.2.2 2018 年音乐剧电影《家》的视听亮点
3.3 网络:文本传播的交互性
3.3.1 微媒介中的“自主性”
3.3.2 超文本中的“连接性”
第四章 兼容与共生:数字化时代下的文本创新驱动
4.1 数字时代的文本创新表达
4.1.1 数字技术助力创作观念
4.1.2 文化产品助推产业价值
4.2 媒介互动强化表述效果
4.2.1 艺术创新加强文本转述
4.2.2 文本的多元传播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传播学视角看新媒体环境下的电子有声读物[J]. 秦丽丽. 中国报业. 2019(04)
[2]微博与微信在公共领域的协同作用[J]. 孙欣悦. 科技传播. 2019(04)
[3]智能媒体时代有声书的开拓与发展[J]. 邓逸钰,汤雪梅. 出版广角. 2018(24)
[4]迁徙的声音:新传播革命语境下有声书发展的新模态[J]. 刘丹凌,傅梦婷. 出版广角. 2018(24)
[5]数字时代有声阅读多维形式新探[J]. 范雨竹,周安平. 科技与出版. 2019(01)
[6]跨媒介文学: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转型[J]. 谭德生,殷学明. 广西社会科学. 2018(09)
[7]新媒体时代文学传播的嬗变[J]. 张培. 新闻爱好者. 2018(07)
[8]中央戏剧学院出品第一部音乐剧电影《家》[J]. 曹宁. 艺术教育. 2018(13)
[9]解析原创音乐剧《家》的艺术创作[J]. 唐文生. 四川戏剧. 2018(04)
[10]原创音乐剧的发展要走民族化道路——音乐剧《家》的民族化探索[J]. 刘红梅. 中国艺术时空. 2017(02)
博士论文
[1]电子媒介视域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研究[D]. 卢兴.辽宁大学 2014
[2]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 张才刚.华中师范大学 2011
[3]电子媒介文学研究[D]. 杨拓.江西师范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电影版音乐剧《悲惨世界》舞美与音乐研究[D]. 孙璞.江西财经大学 2017
[2]电台广播与当代文学生产(1977-2000)[D]. 张玮.河南大学 2017
[3]数字媒体艺术在舞台设计中的视觉化应用研究[D]. 秦磊.广西师范大学 2015
[4]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文学接受研究[D]. 肖家鑫.山东大学 2013
[5]黄梅戏电视剧的研究[D]. 王文婷.山西师范大学 2012
[6]新媒介时代下的文学景观[D]. 沈洁.安徽大学 2010
[7]经典重构:从巴金小说《家》到2007年版电视剧《家》[D]. 原丽敏.四川外语学院 2010
[8]媒介互动理论研究[D]. 曾辉.北京印刷学院 2009
[9]数字技术与文学的互渗[D]. 袁诠.华中师范大学 2008
[10]论数字技术对当代艺术的影响[D]. 卢昕昕.福建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98403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第二章 厘清与演进:《家》及其媒介呈现的发展
2.1 基础文本:名著《家》的经典性探析
2.2 媒介初探:《家》的视听经典传播形态
2.2.1 媒介发展与传播特点
2.2.2 经典广播与影视重述的《家》
2.3 数字生存:《家》的数字发展新样态
2.3.1 数字技术与文学的关联
2.3.2 依靠数字技术呈现出《家》版本的多样性
第三章 解读与蜕变:《家》的数字化生存特征
3.1 书籍:文本读取的便捷化
3.1.1 电子阅读拓展经典流传
3.1.2 有声阅读打造想象空间
3.2 影视:文本转译的形象化
3.2.1 2007 版电视剧《家》中的视听生动性
3.2.2 2018 年音乐剧电影《家》的视听亮点
3.3 网络:文本传播的交互性
3.3.1 微媒介中的“自主性”
3.3.2 超文本中的“连接性”
第四章 兼容与共生:数字化时代下的文本创新驱动
4.1 数字时代的文本创新表达
4.1.1 数字技术助力创作观念
4.1.2 文化产品助推产业价值
4.2 媒介互动强化表述效果
4.2.1 艺术创新加强文本转述
4.2.2 文本的多元传播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传播学视角看新媒体环境下的电子有声读物[J]. 秦丽丽. 中国报业. 2019(04)
[2]微博与微信在公共领域的协同作用[J]. 孙欣悦. 科技传播. 2019(04)
[3]智能媒体时代有声书的开拓与发展[J]. 邓逸钰,汤雪梅. 出版广角. 2018(24)
[4]迁徙的声音:新传播革命语境下有声书发展的新模态[J]. 刘丹凌,傅梦婷. 出版广角. 2018(24)
[5]数字时代有声阅读多维形式新探[J]. 范雨竹,周安平. 科技与出版. 2019(01)
[6]跨媒介文学: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转型[J]. 谭德生,殷学明. 广西社会科学. 2018(09)
[7]新媒体时代文学传播的嬗变[J]. 张培. 新闻爱好者. 2018(07)
[8]中央戏剧学院出品第一部音乐剧电影《家》[J]. 曹宁. 艺术教育. 2018(13)
[9]解析原创音乐剧《家》的艺术创作[J]. 唐文生. 四川戏剧. 2018(04)
[10]原创音乐剧的发展要走民族化道路——音乐剧《家》的民族化探索[J]. 刘红梅. 中国艺术时空. 2017(02)
博士论文
[1]电子媒介视域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研究[D]. 卢兴.辽宁大学 2014
[2]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 张才刚.华中师范大学 2011
[3]电子媒介文学研究[D]. 杨拓.江西师范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电影版音乐剧《悲惨世界》舞美与音乐研究[D]. 孙璞.江西财经大学 2017
[2]电台广播与当代文学生产(1977-2000)[D]. 张玮.河南大学 2017
[3]数字媒体艺术在舞台设计中的视觉化应用研究[D]. 秦磊.广西师范大学 2015
[4]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文学接受研究[D]. 肖家鑫.山东大学 2013
[5]黄梅戏电视剧的研究[D]. 王文婷.山西师范大学 2012
[6]新媒介时代下的文学景观[D]. 沈洁.安徽大学 2010
[7]经典重构:从巴金小说《家》到2007年版电视剧《家》[D]. 原丽敏.四川外语学院 2010
[8]媒介互动理论研究[D]. 曾辉.北京印刷学院 2009
[9]数字技术与文学的互渗[D]. 袁诠.华中师范大学 2008
[10]论数字技术对当代艺术的影响[D]. 卢昕昕.福建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984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098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