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感知价值及其对社交媒介品牌资产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5 18:41
人类社会在相互交流中发展着,正是各种交流拓展了人类的交际域,全球化、地球村……都因社交活动的介入而成为现实。人类社交的历史一直伴随着其文明的发展而演进,从结绳记事、崖壁石画、口头语言到文字的发明,人类利用语言、文字相互沟通。人与人的交往信息在万余年的历史进程都是由语言文字等方式记录下来,随着交往形态的多样化,书籍、信件、电话、电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人类交往的主流介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时代的到来,电邮、QQ、MSN、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占据了人类社交的半壁江山。毋容置疑,社交媒介也因此成了媒介发展领域里炙手可热的研究方向。网络的普及不断改变着人类的媒介消费习惯,从第一封电子邮件发送成功迄今己经44年了,接踵而来的是更为便利的Facebook、微博、微信为主打的社交媒介平台的整体呈现。之前,电视媒介像CNN这样的著名品牌一直主导着媒介信息传播。沃尔特·麦克道尔教授于2005年对电视媒介品牌做过研究,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管理和保护电视媒介的品牌资产。本研究涉及的社交媒介是以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互联网公司的平台及产品,它们...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1中国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信息中也,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
寒纖:cr^?:中画資?麵纖*粉態赫藤?掛M.6??图1-1中国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信息中也,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二、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在不断变化??在传媒市场,受众对媒介的消费习惯正在发生着变化。根据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中也的报告显示在我国数字媒介的消费从2012年的32%上升到2014年的44%,而传??统媒介消费比例逐年下降(见图1-2)。同时,对数字媒介的广告需求也在上升。根??据eMarketer的报告显示,明年移动广告投放量将超过千亿美元,其中数字广告比例??占到一半レッ上。报告指出,主要原因在于移动用户的数量增长。这导致广告主们将在??移动广告市场争夺潜在消费群体。eMarketer同时认为明年的全球手机用户将达到二??十亿,其中中国用户占到了?25%?。在社交媒介市场,美国的一份研究报吿显示,美??国社交媒体的广告收入规模将在2016年增长一倍至92亿美元?。这些数字都在表??明不仅受众转移到了数字媒介
社区热闹非凡。但是,随着微博的出现,BBS的公共性的功能被微博所取代。如今??BBS只能针对特定的用户人群,更具有明显的专业和地域特征。W人大经济论坛为例,??从图1百度指数可看到,人大经济论坛的两个搜索峰值分别在每年的一月底至三月??初和十一前后,其中每年的极小值出现在一月底,正是学校放寒假后春节期间,每年??极大值是在H月初大学开学之际。可认为,论坛的主要用户群体为全国各大高校的??教师和学生?。??煤点擬巧#?A:巧啟I絶反20".?々1*01莖2014-的-奶全涅???盤说摇鬟?资?PC;緩教?P?^??■?Ax结到决霞?平離??凌;範罹^?^500??视n軍?2012邵?2mm?????图1-3人大经济论坛百度指数??图片来源:百度指数,2013。??QQ最初的出现是为可W在网络上交到新朋友,网友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流行的。??同时,人们发现熟人之间不局限与面对面的交流,可IU从线下到线上,QQ同时也解??决了熟人之间交流的时空限制。于是,也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媒介。QQ经过15??年的积累,拥有了最广泛的用户群体,用户群レッ人际交流为主,同时,QQ平台横跨??PC端和移动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社交媒介品牌发展[J]. 张鸣民. 前沿. 2015(04)
[2]重构媒体与用户关系——国际媒体同行的互联网思维经验[J]. 陈力丹,史一棋. 新闻界. 2014(24)
[3]大数据背景下的新媒介演进[J]. 张鸣民.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2013(00)
[4]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报业组织结构的创新路径[J]. 陈薇,吕尚彬. 当代传播. 2014(04)
[5]“点赞”:青年网络互动新方式的社会学解读[J]. 王斌. 中国青年研究. 2014(07)
[6]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J]. 陈云. 互联网天地. 2014(01)
[7]网络购物环境下消费者感知价值提升路径探讨[J]. 管荣伟. 商业时代. 2013(34)
[8]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与网络利他行为:网络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J]. 赵欢欢,张和云. 心理研究. 2013(06)
[9]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党报与微博的互动——基于《人民日报》新浪微博的观察[J]. 黄楚新,王诗雨.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3(04)
[10]微信的传播特征及其社会影响[J]. 谢新洲,安静. 中国传媒科技. 2013(11)
博士论文
[1]电子商务平台服务质量对品牌资产的影响机理研究[D]. 李存超.山东大学 2014
[2]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D]. 张冠文.山东大学 2013
[3]网站特征对互联网品牌忠诚的影响机理研究[D]. 潘广锋.山东大学 2013
[4]基于消费者关系视角的品牌资产概念模型及其驱动关系研究[D]. 古安伟.吉林大学 2012
[5]品牌体验的形成及对品牌资产的影响研究[D]. 李启庚.上海交通大学 2012
[6]购物网站品牌建构中的顾客在线行为研究[D]. 崔磊.华中科技大学 2012
[7]顾客体验对轿车品牌资产的影响研究[D]. 李艳娥.暨南大学 2009
[8]互联网渠道顾客感知价值研究[D]. 杨毅.大连理工大学 2007
[9]B2C电子商务顾客价值与顾客忠诚度的关系研究[D]. 查金祥.浙江大学 2006
[10]文化与商业困境中的电视品牌建构[D]. 陈兵.浙江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国内移动社交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D]. 熊莎.北京邮电大学 2013
[2]感知利益、感知风险和购买成本对网络消费者购买意向影响的研究[D]. 万苑微.华南理工大学 2011
[3]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扩散规律的实证研究[D]. 李玉洁.成都理工大学 2011
[4]C2C模式下顾客参与对顾客感知价值的影响研究[D]. 张鹏.东北财经大学 2010
[5]互联网环境下顾客感知价值与信任关系研究[D]. 韩冰.大连理工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19899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1中国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信息中也,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
寒纖:cr^?:中画資?麵纖*粉態赫藤?掛M.6??图1-1中国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信息中也,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二、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在不断变化??在传媒市场,受众对媒介的消费习惯正在发生着变化。根据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中也的报告显示在我国数字媒介的消费从2012年的32%上升到2014年的44%,而传??统媒介消费比例逐年下降(见图1-2)。同时,对数字媒介的广告需求也在上升。根??据eMarketer的报告显示,明年移动广告投放量将超过千亿美元,其中数字广告比例??占到一半レッ上。报告指出,主要原因在于移动用户的数量增长。这导致广告主们将在??移动广告市场争夺潜在消费群体。eMarketer同时认为明年的全球手机用户将达到二??十亿,其中中国用户占到了?25%?。在社交媒介市场,美国的一份研究报吿显示,美??国社交媒体的广告收入规模将在2016年增长一倍至92亿美元?。这些数字都在表??明不仅受众转移到了数字媒介
社区热闹非凡。但是,随着微博的出现,BBS的公共性的功能被微博所取代。如今??BBS只能针对特定的用户人群,更具有明显的专业和地域特征。W人大经济论坛为例,??从图1百度指数可看到,人大经济论坛的两个搜索峰值分别在每年的一月底至三月??初和十一前后,其中每年的极小值出现在一月底,正是学校放寒假后春节期间,每年??极大值是在H月初大学开学之际。可认为,论坛的主要用户群体为全国各大高校的??教师和学生?。??煤点擬巧#?A:巧啟I絶反20".?々1*01莖2014-的-奶全涅???盤说摇鬟?资?PC;緩教?P?^??■?Ax结到决霞?平離??凌;範罹^?^500??视n軍?2012邵?2mm?????图1-3人大经济论坛百度指数??图片来源:百度指数,2013。??QQ最初的出现是为可W在网络上交到新朋友,网友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流行的。??同时,人们发现熟人之间不局限与面对面的交流,可IU从线下到线上,QQ同时也解??决了熟人之间交流的时空限制。于是,也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媒介。QQ经过15??年的积累,拥有了最广泛的用户群体,用户群レッ人际交流为主,同时,QQ平台横跨??PC端和移动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社交媒介品牌发展[J]. 张鸣民. 前沿. 2015(04)
[2]重构媒体与用户关系——国际媒体同行的互联网思维经验[J]. 陈力丹,史一棋. 新闻界. 2014(24)
[3]大数据背景下的新媒介演进[J]. 张鸣民.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2013(00)
[4]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报业组织结构的创新路径[J]. 陈薇,吕尚彬. 当代传播. 2014(04)
[5]“点赞”:青年网络互动新方式的社会学解读[J]. 王斌. 中国青年研究. 2014(07)
[6]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J]. 陈云. 互联网天地. 2014(01)
[7]网络购物环境下消费者感知价值提升路径探讨[J]. 管荣伟. 商业时代. 2013(34)
[8]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与网络利他行为:网络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J]. 赵欢欢,张和云. 心理研究. 2013(06)
[9]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党报与微博的互动——基于《人民日报》新浪微博的观察[J]. 黄楚新,王诗雨.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3(04)
[10]微信的传播特征及其社会影响[J]. 谢新洲,安静. 中国传媒科技. 2013(11)
博士论文
[1]电子商务平台服务质量对品牌资产的影响机理研究[D]. 李存超.山东大学 2014
[2]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D]. 张冠文.山东大学 2013
[3]网站特征对互联网品牌忠诚的影响机理研究[D]. 潘广锋.山东大学 2013
[4]基于消费者关系视角的品牌资产概念模型及其驱动关系研究[D]. 古安伟.吉林大学 2012
[5]品牌体验的形成及对品牌资产的影响研究[D]. 李启庚.上海交通大学 2012
[6]购物网站品牌建构中的顾客在线行为研究[D]. 崔磊.华中科技大学 2012
[7]顾客体验对轿车品牌资产的影响研究[D]. 李艳娥.暨南大学 2009
[8]互联网渠道顾客感知价值研究[D]. 杨毅.大连理工大学 2007
[9]B2C电子商务顾客价值与顾客忠诚度的关系研究[D]. 查金祥.浙江大学 2006
[10]文化与商业困境中的电视品牌建构[D]. 陈兵.浙江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国内移动社交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D]. 熊莎.北京邮电大学 2013
[2]感知利益、感知风险和购买成本对网络消费者购买意向影响的研究[D]. 万苑微.华南理工大学 2011
[3]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扩散规律的实证研究[D]. 李玉洁.成都理工大学 2011
[4]C2C模式下顾客参与对顾客感知价值的影响研究[D]. 张鹏.东北财经大学 2010
[5]互联网环境下顾客感知价值与信任关系研究[D]. 韩冰.大连理工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198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119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