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7 13:27

  本文关键词: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网络论坛、微博、微课、手机短信、微信、手机游戏为主要标志的新媒体给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日益深刻的影响。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不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因此,研究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能有效地解决当前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所面临的难点和问题,并且丰富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研究,开拓爱国主义教育的视野,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不断增强;爱国主义认知水平逐步提高等。但是,仍面临着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的实效性较差等主要问题。新媒体的出现为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挑战主要体现在教育环境、教育方法、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机遇:它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和全新的教育途径;促进了教育方式方法的现代化、灵活化和多样化;提高了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论坛、微博、微课、手机短信、微信、手机游戏等。网络论坛应该采用实名注册和提高教育者素质的方式保证教育平台有效运行;微博应该广泛运用到高校教育中,利用朋友圈等增强大学生爱国意识,营造健康的文化气氛;微课需要谋求与传统课堂的统一,优化课外辅助学习功能,拓展大学生知识面;手机短信应该先完善其功能,再有针对性的发送信息;微信不仅需要构建微信班级,还应该推广教育公众号和建立评价机制;对于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手机游戏,高校应把教育内容融入游戏主题和剧情,升华大学生游戏的目的,并且建立大学生使用手游的各类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引领大学校园文化新风尚。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1;G20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第一章 绪论7-13
  • 1.1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7-8
  • 1.1.1 选题缘由7
  • 1.1.2 选题意义7-8
  • 1.2 文献综述8-11
  • 1.2.1 国内研究现状8-9
  • 1.2.2 国外研究现状9-11
  • 1.3 研究内容11-12
  • 1.3.1 主要思想11
  • 1.3.2 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11
  • 1.3.3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11-12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12-13
  • 1.4.1 研究思路12
  • 1.4.2 研究方法12-13
  • 第二章 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理论分析13-22
  • 2.1 相关概念分析13-14
  • 2.1.1 新媒体13
  • 2.1.2 爱国主义13-14
  • 2.1.3 爱国主义教育14
  • 2.2 理论基础14-15
  • 2.2.1 系统论14
  • 2.2.2 灌输理论14-15
  • 2.2.3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15
  • 2.3 新媒体的特点与传统媒体的联系和区别15-18
  • 2.3.1 新媒体的特点15-16
  • 2.3.2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联系16-17
  • 2.3.3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区别17-18
  • 2.4 新媒体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18-20
  • 2.4.1 丰富了教育内容18
  • 2.4.2 改进了教育方式18-19
  • 2.4.3 提高了参与性19-20
  • 2.5 新媒体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意义20-22
  • 2.5.1 促进全面发展20
  • 2.5.2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20-21
  • 2.5.3 振奋民族精神21-22
  • 第三章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2-29
  • 3.1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取得的成绩22-24
  • 3.1.1 大学生爱国意识增强22
  • 3.1.2 大学生爱国认知明确22-23
  • 3.1.3 学校教育方法得到改善23-24
  • 3.2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面临的新问题24-26
  • 3.2.1 教育针对性较差24
  • 3.2.2 教育时效性不足24-25
  • 3.2.3 教育资源整合乏力25
  • 3.2.4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25-26
  • 3.2.5 教学手段有待改善26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26-29
  • 3.3.1 应试教育的客观存在27
  • 3.3.2 价值观念的偏颇27-28
  • 3.3.3 教育体系不完整28
  • 3.3.4 师资力量的脱节28
  • 3.3.5 新媒体的缺位28-29
  • 第四章 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分析29-40
  • 4.1 利用网络论坛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29-30
  • 4.1.1 开设网络论坛29
  • 4.1.2 建立独立板块29-30
  • 4.1.3 提升职业素质30
  • 4.2 利用微博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30-32
  • 4.2.1 开设微博影院30-31
  • 4.2.2 活用微博朋友圈31
  • 4.2.3 营造微博文化31-32
  • 4.3 利用微课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32-33
  • 4.3.1 更新教学理念32
  • 4.3.2 重视微课建设32-33
  • 4.3.3 优化课程设计33
  • 4.4 利用手机短信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33-35
  • 4.4.1 加强家校联系33-34
  • 4.4.2 熟用系统功能34
  • 4.4.3 建立监控队伍34-35
  • 4.5 利用微信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35-38
  • 4.5.1 推广公众账号35-37
  • 4.5.2 建立评价机制37
  • 4.5.3 构建微信班级37-38
  • 4.6 利用手机游戏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38-40
  • 4.6.1 升华游戏目的38-40
  • 结语40-41
  • 主要参考文献41-43
  • 附录1: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调查问卷43-46
  • 附录2: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6-47
  • 致谢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莉;徐国锋;;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低效的社会原因探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殷国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思想战线;2008年02期

3 孙力;;论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中存在的若干问题[J];科技资讯;2008年20期

4 曹利民;;浅谈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J];法制与社会;2008年28期

5 一峰;;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04期

6 杜晓霞;;以“创先争优”为契机,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学理论;2011年23期

7 叶們;;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理性教育及其强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李新;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南都学坛;1996年05期

9 涂争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征[J];思想教育研究;1996年04期

10 季惠斌;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程亚冰;;浅谈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C];2003年

2 李静;;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A];德育论丛(第一辑)[C];2011年

3 王萍;;论上海世博会志愿精神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2011年)[C];2011年

4 张洋;黎鹏;;国情地理教育: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切入点[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江宣成;论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N];贵州政协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成;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付云华;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行为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田甜;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考察及启示[D];西南大学;2011年

4 罗昌龙;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苑媛;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6 段晓蕾;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7 刘驰;实现“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D];齐齐哈尔大学;2015年

8 金曦;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选择[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9 杨佳盈;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10 方凤玲;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33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133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c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