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记者配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6 19:10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应用和消费主义的兴起,人们的媒介使用经历了广播、报刊、电视、网络等,现已经全面进入了移动媒体时代。在这样的前提下,受众的媒介使用更加便捷,媒介使用的时空限制得到解除,信息获取的数量与渠道得以丰富。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随之发生变化,移动媒体逐渐取代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成为受众的“新宠”。新兴的媒介使用习惯加之电视新闻的“教化”色彩浓重,电视新闻的受众逐渐流失。电视新闻节目做出诸多努力,其中电视新闻记者配音以其独有的亲和力和“反权威”,迎合了受众的某种心理需求,记者配音现象得到空前发展。电视新闻记者配音无疑成为我国电视新闻改革的生力军。但是记者配音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质疑。如记者配音重形式而轻内容,以配音的随意性取代专业性,以配音的消遣娱乐取代配音的信息传达,引起受众,尤其是播音主持界人士的普遍担忧。记者配音表达欠缺对电视审美的影响、以及记者的情绪性因素对新闻客观的消解也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那么,记者配音的合理性到底是如何体现的?受众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它的发展出路与方向是什么?基于以上的问题,本文将记者配音放在新的传播语境与电视文化的双重背景下加以探讨,梳理记...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播音员配音与记者配音的声音波形图
图 3. 1 树枝空镜头图 图 3. 2 常亚南咨询孤儿院从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流变上来说,早期的新闻节目大多是“联播式”的新闻,以内政外交、政策宣传、各级党政机关的政治生活、国家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典型人物等等为主要内容,新闻的宣传功能居于首位,教化色彩明显。新闻素材的摄制和剪辑多借鉴电影的叙事手法,前期组织好新闻现场与新闻人物,按照相应的主题逐个拍摄镜头画面,后期编辑过程中,写好完整的新闻稿件,通过审查后进行配音,再根据配音的内容添加画面。剪辑过程中不用同期声和现场音响,这种“声画两张皮”的状态也是当时电影制作观念的影响。90 年代随着《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栏目的播出,我国电视新闻理念有了极大地变化,新闻选题开始关注百姓生活和个人命运等社会母题,舆论监督选题成为媒体的宠儿,同期声和现场音响成为渲染新闻现场氛围的重要组成,政论性语调慢慢减少,新闻开始讲故事,“说人话”,用平视的眼光看待社会与新闻,新闻节目抛却政论性新闻的制作手法,用新闻规律引导新闻节目制作。从新闻节目发展来看,电视新闻的叙事元素是不断被挖掘和重视的,从早期画面为主到重视声音的叙事功能,声音的作用不断被重视,且对于目前电视新闻讲故事的叙事模式来说,声音是最关
图 3. 1 树枝空镜头图 图 3. 2 常亚南咨询孤儿院从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流变上来说,早期的新闻节目大多是“联播式”的新闻,以内政外交、政策宣传、各级党政机关的政治生活、国家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典型人物等等为主要内容,新闻的宣传功能居于首位,教化色彩明显。新闻素材的摄制和剪辑多借鉴电影的叙事手法,前期组织好新闻现场与新闻人物,按照相应的主题逐个拍摄镜头画面,后期编辑过程中,写好完整的新闻稿件,通过审查后进行配音,再根据配音的内容添加画面。剪辑过程中不用同期声和现场音响,这种“声画两张皮”的状态也是当时电影制作观念的影响。90 年代随着《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栏目的播出,我国电视新闻理念有了极大地变化,新闻选题开始关注百姓生活和个人命运等社会母题,舆论监督选题成为媒体的宠儿,同期声和现场音响成为渲染新闻现场氛围的重要组成,政论性语调慢慢减少,新闻开始讲故事,“说人话”,用平视的眼光看待社会与新闻,新闻节目抛却政论性新闻的制作手法,用新闻规律引导新闻节目制作。从新闻节目发展来看,电视新闻的叙事元素是不断被挖掘和重视的,从早期画面为主到重视声音的叙事功能,声音的作用不断被重视,且对于目前电视新闻讲故事的叙事模式来说,声音是最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电视新闻观众的收视需求浅析[J]. 安晓宇. 传播与版权. 2015(01)
[2]新闻配音与专题片配音的体会[J]. 孙武. 科技创业家. 2014(05)
[3]浅析《新闻联播》类节目“改文风”进退之度[J]. 郑甦.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4(02)
[4]2013华语主持传播高峰论坛在暨南大学举行[J]. 王媛.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3(11)
[5]“挣工分”的政治:绩效制度下的产品、劳动与新闻人[J]. 夏倩芳.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3(09)
[6]追求播音主持语言创作“说话”的实质——论“播音腔”的含义[J]. 贾宁,李浩. 今传媒. 2013(08)
[7]互联网时代:“传播行动者”的重构——第五届中国青年传播学者研讨会综述[J]. 张志安.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3(01)
[8]认知电视声音[J]. 张雨湉. 电视研究. 2012(11)
[9]民生新闻的配音风格的把握[J]. 李俊波. 中国传媒科技. 2012(08)
[10]从“讲话”、“说话”到“对话”——中国电视新闻的范式转换与语态变迁[J]. 崔林.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2(03)
博士论文
[1]播音语言的用声研究[D]. 曲海红.吉林大学 2013
[2]数字阅读研究:从文化消费到意义生产[D]. 沈蔚.武汉大学 2013
[3]意义的解码[D]. 王昊.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身份认同的瓦解与重建[D]. 王景平.华南理工大学 2013
[2]话语流变:影像叙事视野中的中国电视新闻[D]. 周婧婧.苏州大学 2013
[3]多媒体整合时代的电视发展研究[D]. 戚缤予.中央民族大学 2013
[4]声音、空间和人[D]. 王晓瑜.陕西师范大学 2010
[5]论电视传播艺术中的视听关系[D]. 沈梦凡.浙江师范大学 2010
[6]从《新闻联播》透视中央电视台的媒介身份[D]. 金霖萍.浙江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142008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播音员配音与记者配音的声音波形图
图 3. 1 树枝空镜头图 图 3. 2 常亚南咨询孤儿院从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流变上来说,早期的新闻节目大多是“联播式”的新闻,以内政外交、政策宣传、各级党政机关的政治生活、国家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典型人物等等为主要内容,新闻的宣传功能居于首位,教化色彩明显。新闻素材的摄制和剪辑多借鉴电影的叙事手法,前期组织好新闻现场与新闻人物,按照相应的主题逐个拍摄镜头画面,后期编辑过程中,写好完整的新闻稿件,通过审查后进行配音,再根据配音的内容添加画面。剪辑过程中不用同期声和现场音响,这种“声画两张皮”的状态也是当时电影制作观念的影响。90 年代随着《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栏目的播出,我国电视新闻理念有了极大地变化,新闻选题开始关注百姓生活和个人命运等社会母题,舆论监督选题成为媒体的宠儿,同期声和现场音响成为渲染新闻现场氛围的重要组成,政论性语调慢慢减少,新闻开始讲故事,“说人话”,用平视的眼光看待社会与新闻,新闻节目抛却政论性新闻的制作手法,用新闻规律引导新闻节目制作。从新闻节目发展来看,电视新闻的叙事元素是不断被挖掘和重视的,从早期画面为主到重视声音的叙事功能,声音的作用不断被重视,且对于目前电视新闻讲故事的叙事模式来说,声音是最关
图 3. 1 树枝空镜头图 图 3. 2 常亚南咨询孤儿院从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流变上来说,早期的新闻节目大多是“联播式”的新闻,以内政外交、政策宣传、各级党政机关的政治生活、国家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典型人物等等为主要内容,新闻的宣传功能居于首位,教化色彩明显。新闻素材的摄制和剪辑多借鉴电影的叙事手法,前期组织好新闻现场与新闻人物,按照相应的主题逐个拍摄镜头画面,后期编辑过程中,写好完整的新闻稿件,通过审查后进行配音,再根据配音的内容添加画面。剪辑过程中不用同期声和现场音响,这种“声画两张皮”的状态也是当时电影制作观念的影响。90 年代随着《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栏目的播出,我国电视新闻理念有了极大地变化,新闻选题开始关注百姓生活和个人命运等社会母题,舆论监督选题成为媒体的宠儿,同期声和现场音响成为渲染新闻现场氛围的重要组成,政论性语调慢慢减少,新闻开始讲故事,“说人话”,用平视的眼光看待社会与新闻,新闻节目抛却政论性新闻的制作手法,用新闻规律引导新闻节目制作。从新闻节目发展来看,电视新闻的叙事元素是不断被挖掘和重视的,从早期画面为主到重视声音的叙事功能,声音的作用不断被重视,且对于目前电视新闻讲故事的叙事模式来说,声音是最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电视新闻观众的收视需求浅析[J]. 安晓宇. 传播与版权. 2015(01)
[2]新闻配音与专题片配音的体会[J]. 孙武. 科技创业家. 2014(05)
[3]浅析《新闻联播》类节目“改文风”进退之度[J]. 郑甦.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4(02)
[4]2013华语主持传播高峰论坛在暨南大学举行[J]. 王媛.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3(11)
[5]“挣工分”的政治:绩效制度下的产品、劳动与新闻人[J]. 夏倩芳.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3(09)
[6]追求播音主持语言创作“说话”的实质——论“播音腔”的含义[J]. 贾宁,李浩. 今传媒. 2013(08)
[7]互联网时代:“传播行动者”的重构——第五届中国青年传播学者研讨会综述[J]. 张志安.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3(01)
[8]认知电视声音[J]. 张雨湉. 电视研究. 2012(11)
[9]民生新闻的配音风格的把握[J]. 李俊波. 中国传媒科技. 2012(08)
[10]从“讲话”、“说话”到“对话”——中国电视新闻的范式转换与语态变迁[J]. 崔林.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2(03)
博士论文
[1]播音语言的用声研究[D]. 曲海红.吉林大学 2013
[2]数字阅读研究:从文化消费到意义生产[D]. 沈蔚.武汉大学 2013
[3]意义的解码[D]. 王昊.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身份认同的瓦解与重建[D]. 王景平.华南理工大学 2013
[2]话语流变:影像叙事视野中的中国电视新闻[D]. 周婧婧.苏州大学 2013
[3]多媒体整合时代的电视发展研究[D]. 戚缤予.中央民族大学 2013
[4]声音、空间和人[D]. 王晓瑜.陕西师范大学 2010
[5]论电视传播艺术中的视听关系[D]. 沈梦凡.浙江师范大学 2010
[6]从《新闻联播》透视中央电视台的媒介身份[D]. 金霖萍.浙江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1420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142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