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特征及路径研究
本文关键词: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特征及路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移动用户的迅速增加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成为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媒介。网络舆情是在传统媒体舆论传播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将舆论放大,以网络为载体来表达大多数网民情感、态度和观点。网络舆情对政治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与日俱增,一些重大的网络舆情事件使人们开始认识到网络对社会监督起到的巨大作用。微博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传播媒体,在中国,从诞生到广泛被使用虽然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但是现已成为当今社交网络平台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新型社交网络工具。“雾霾”话题是时下最具代表性的话题之一,通过对网络对于“雾霾”话题看法的调查可以了解民意,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加强网络舆论监督。本文主要以新浪微博“雾霾”话题为例,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和信息传播路径理论对微博话题的传播过程进行分析。文章主要分为八章。首先在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在第二章对网络舆情、社会网络分析和信息传播路径理论等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在第三章分析了移动环境下的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社会网络特征和路径特征的理论及方法;在第四章介绍了利用软件获取数据及分析处理的相关过程;在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从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社会网络特征和网络舆情信息传播路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总结分析网络舆情信息传播规律,利用gephi软件对“雾霾”话题进行仿真分析,以更好的理解微博舆情信息传播过程;在第七章提出新浪微博“雾霾”话题信息传播的发展建议,对相关部门加强社会舆情信息监管和保障国家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最后本文在第八章总结了研究结论,并根据研究过程提出研究的局限性和对于未来的研究展望。本研究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研究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对国家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第二,从社会网络分析法入手,分别通过中心性、网络结构和网络直径三个方面分析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社会网络特征。第三,基于信息传播路径理论,从节点影响力度量等方面研究微博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路径特征。第四,结合“雾霾”热点话题,对微博网络舆情信息传播过程进行仿真分析,更直观得呈现微博舆情信息传播过程,从而总结出网络舆情信息传播规律。研究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在理论层面可以更好地拓展社会网络分析法在舆情研究中的应用,为舆情信息传播的理论分析和研究方法提供新的视角,在实践层面对相关部门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监管和保障国家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网络舆情 社会网络分析法 信息传播路径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0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绪论11-25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1-13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20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3-15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5-18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18-20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0-23
- 1.3.1 研究内容20-21
- 1.3.2 研究方法21-22
- 1.3.3 研究思路22-23
- 1.4 论文创新点23-25
- 第二章 相关理论25-33
- 2.1 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25-28
- 2.1.1 舆情25
- 2.1.2 网络舆情25-27
- 2.1.3 移动环境下的网络舆情27-28
- 2.2 社会网络分析法28-29
- 2.2.1 社会网络分析法内涵28-29
- 2.2.2 社会网络分析法内容29
- 2.3 信息传播路径分析法29-31
- 2.3.1 信息传播路径分析法内涵29-30
- 2.3.2 节点影响力度量30-31
- 2.4 本章小结31-33
- 第三章 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33-39
- 3.1 移动环境下社会网络属性33-35
- 3.1.1 中心性33
- 3.1.2 网络结构33-34
- 3.1.3 网络直径34-35
- 3.2 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路径35-36
- 3.3 微博信息传播路径36-37
- 3.4 本章小结37-39
- 第四章 数据采集及处理39-45
- 4.1 数据源选择39-40
- 4.2 数据采集40-41
- 4.3 数据获取处理41-42
- 4.4 数据结果分析42-43
- 4.5 本章小结43-45
- 第五章 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社会网络特征分析45-53
- 5.1 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中心性分析45-49
- 5.1.1 点度中心性分析45-47
- 5.1.2 中间中心性分析47-48
- 5.1.3 接近中心性分析48-49
- 5.2 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网络结构49-50
- 5.2.1 聚类系数49
- 5.2.2 网络平均路径长度49-50
- 5.3 网络直径50-51
- 5.4 本章小结51-53
- 第六章 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路径分析53-61
- 6.1 信息传播路径的典型模式分析53-55
- 6.2 移动环境下节点影响力度量55-56
- 6.3 舆情演进分析56-58
- 6.4 用户使用工具分析58-59
- 6.5 本章小结59-61
- 第七章 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对策研究61-67
- 7.1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61-62
- 7.1.1 建立政府信息发布制度61
- 7.1.2 构建政府服务平台61-62
- 7.1.3 建立部门间协作交流机制62
- 7.2 建立完善应对机制62-64
- 7.2.1 用积极正面的舆论引导大众62-63
- 7.2.2 规范社交平台建设63
- 7.2.3 优化信息传播平台63-64
- 7.3 加强对移动网络媒体的重视64-65
- 7.3.1 重视与移动网络媒体互动64
- 7.3.2 发挥移动环境下网络“意见领袖”作用64-65
- 7.3.3 引导移动环境下网民自我教育65
- 7.4 本章小结65-67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67-69
- 8.1 研究结论67
- 8.2 研究局限和展望67-69
- 参考文献69-73
-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73-74
- 致谢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建杰;;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初探[J];青年记者;2007年15期
2 胡圣方;杨文德;;网络舆情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吴明友;;校园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年24期
4 张丽红;;试论网络舆情传播对文化的影响[J];前沿;2008年04期
5 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2008年04期
6 李子德;;论和谐社会视野中不良网络舆情的预警[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刘军;;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J];理论学习;2009年01期
8 周志强;;网络舆情与“口香糖思想”[J];人民论坛;2009年04期
9 许鑫;章成志;李雯静;;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年03期
10 陈婴虹;;论网络舆情对司法的影响[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铭;陈俊鑫;;我国网络舆情及管理策略研究[A];2011年全国通信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潘崇霞;;网络舆情演化的阶段分析[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潘庆芳;周萍;;涉路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建议[A];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2011年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大鹏;;加强新形势下检察机关网络舆情体系建设[A];第27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曹俊喜;刘云;徐希源;;电力行业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技术研究与系统设计[A];2012年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冉治平;;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几点思考[A];浙江烟草(2012年第3期总第122期)[C];2012年
7 疏学明;郑魁;张辉;袁宏永;;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方式探讨[A];中国突发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优秀成果选编[C];2009年
8 耿骞;刘颖;;网络舆情的形成、传播及监测方法[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9 韩伟;张洪涛;;网络舆情与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构建[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10 曾华艺;;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指标体系探讨[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自贤 通讯员 吴涛;网络舆情助推汉江中院司法为民[N];湖北日报;2010年
2 通讯员 王宏杰;注重网络舆情监督 网上网下良性互动[N];检察日报;2010年
3 四川省地税局直属分局 韦一新 胡晓驰;正确应对征纳纠纷引发的网络舆情危机[N];中国税务报;2010年
4 唐莉 记者 郭树仁;梅河口检察院加强涉检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工作[N];北方法制报;2010年
5 记者 卢志坚 通讯员 胡连芳;江苏大丰:征聘百名“网络舆情监督员”[N];检察日报;2009年
6 见习记者 施燕燕;应对网络舆情与三项重点工作息息相关[N];检察日报;2010年
7 记者 吴汉松;提升引导网络舆情能力[N];石狮日报;2010年
8 四川省内江市工商局 吴明显 杨晓彬;建议加强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及引导工作(下)[N];中国工商报;2010年
9 吴明显;内江积极加强网络舆情监测[N];中国工商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白真智;探秘网络舆情市场[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强;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适度反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何健;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石新宇;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曹学艳;突发事件动态网络舆情挖掘与应对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方付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张伟;基于复杂社会网络的网络舆情演化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陈t熀,
本文编号:3163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16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