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与传统大众传播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6 10:47
如今,整个社会都在迎接数字时代的到来,大众传播技术的不断演进促进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的蓬勃发展,进而给整个大众传播领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变。传统大众传播方式在享受数字时代的天然福利的同时,也在与其进行着磨合与斗争,尝试寻求一种合适的共生状态。以互联网作为载体的新媒介在此时陆续进入了大众传播领域,基于其自身与生俱来的传播优势,造成了对传统大众传播的重大冲击。与传统大众传播方式相比,新媒介所具有的包括“多对多”、“互动性强”等在内的传播机制特性,让更多原本没有参与机会的普通民众可以参与,甚至直接影响社会事件的进展。近年来,新媒介发展的势头愈加明显、强劲,已经造成了对于传统大众传播主体的分流,甚至有人认为传统大众传播的冬天很快就会到来。在如此局面下,整个社会,特别是传媒领域究竟应以何种方式看待和解决新旧大众传播方式共存的窘境,已经成为了大家不得不直面的问题。本研究将尝试以发展的眼光和客观的分析,力求洞悉新大众传播方式的发展规律,指明新旧大众传播方式的发展定位,尝试开拓新旧媒介融合的战略方向。本研究共由六部分构成,具体内容简介如下:第一部分为第1章,即绪论部分,主要内容包含研究背景、文献综...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概念界定
1.6 研究意义与创新性
1.6.1 理论意义
1.6.2 现实意义
1.6.3 本研究的创新性
第2章 微博的诞生与发展
2.1 微博诞生的时代背景
2.2 微博的历史沿革
2.3 微博用户的分类及特征
2.3.1 名人微博
2.3.2 专业组织微博
2.3.3 草根微博
第3章 微博对传统大众传播方式的颠覆与革新
3.1 传播者呈现多元化趋势
3.2 传播内容碎片化
3.3 传播渠道逐渐多样化
3.4 传播类别日益模糊化
3.5 传播方式变革
3.5.1 传播话语方式发生变化
3.5.2 传播方式向个性化转变
3.5.3 传播过程中实现传受者的互动
3.6 传播效果呈裂变趋势
第4章 微博与传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差异
4.1 治理功能的差异
4.1.1 传统大众传播社会治理功能的引导性
4.1.2 微博社会治理功能的自发性
4.2 把关功能的社会性
4.2.1 传统大众传播的把关功能
4.2.2 微博的自我把关功能
4.3 舆论监督功能的差异
4.3.1 组织性——传统大众传播自上而下的舆论监督功能
4.3.2 非组织性——微博自下而上的舆论监督功能
4.4 教育功能的差异
4.4.1 显著的统一性——传统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
4.4.2 潜在的非统一性——微博的教育功能
第5章 微博对未来大众传播趋势的影响
5.1 单一传播向融合传播嬗变
5.1.1 微博传播方式及传播内容对传统大众传播的替代
5.1.2 新媒体对传统媒介素养的扬弃
5.2 打造新闻传播的区域“云平台”
5.3 搭建“话语空间”,便于专业传播向草根、自媒体传播转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新时期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途径探讨[J]. 何一. 中国传媒科技. 2017(07)
[2]以热门事件分析如何引导微博舆论场[J]. 马静. 新媒体研究. 2017(04)
[3]传播学视角下微博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探究[J]. 王杨阳,刘淑梅.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23)
[4]网络时代媒介受众的角色演变——从“积极受众”到“网络暴民”[J]. 李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6(01)
[5]媒体融合与未来媒体[J]. 谭天,张春朗. 视听界. 2016(01)
[6]微博首发的传播效应和媒体效应[J]. 许晓东,周宇. 学术探索. 2014(08)
[7]浅谈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社会作用[J]. 王倩. 前沿. 2013(11)
[8]微博颠覆传播[J]. 孙远辉,杜惠清,艾庆梅,刘晓玲,沈健. 国际公关. 2011(05)
[9]微博的“颠覆性创新”[J]. 王君超. 传媒. 2011(04)
[10]微博写作:迈向人性与正义——对“微博打拐”的传播学分析[J]. 薛国林,何子君. 新闻与写作. 2011(03)
硕士论文
[1]议程设置2.0:微博属性议程设置的探究与思考[D]. 姚孝莹.安徽大学 2016
[2]微博与传统媒体的比较分析和融合研究[D]. 莫晓艳.华南理工大学 2013
[3]微博的社会功能及其作用方式研究[D]. 孟一.广西师范学院 2012
[4]论微博中议程设置的新形态[D]. 段亦文.东北师范大学 2012
[5]社会公共事件中的微博传播[D]. 蔡诗扬.湖南师范大学 2012
[6]新媒体事件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关系之探讨[D]. 韩笑.湘潭大学 2012
[7]博客与微博网络大众传播方式对比研究[D]. 张思行.北京邮电大学 2012
[8]从微博兴起看大众传播的微型化倾向[D]. 王业芸.浙江大学 2011
[9]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把关[D]. 于美军.山东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06247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概念界定
1.6 研究意义与创新性
1.6.1 理论意义
1.6.2 现实意义
1.6.3 本研究的创新性
第2章 微博的诞生与发展
2.1 微博诞生的时代背景
2.2 微博的历史沿革
2.3 微博用户的分类及特征
2.3.1 名人微博
2.3.2 专业组织微博
2.3.3 草根微博
第3章 微博对传统大众传播方式的颠覆与革新
3.1 传播者呈现多元化趋势
3.2 传播内容碎片化
3.3 传播渠道逐渐多样化
3.4 传播类别日益模糊化
3.5 传播方式变革
3.5.1 传播话语方式发生变化
3.5.2 传播方式向个性化转变
3.5.3 传播过程中实现传受者的互动
3.6 传播效果呈裂变趋势
第4章 微博与传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差异
4.1 治理功能的差异
4.1.1 传统大众传播社会治理功能的引导性
4.1.2 微博社会治理功能的自发性
4.2 把关功能的社会性
4.2.1 传统大众传播的把关功能
4.2.2 微博的自我把关功能
4.3 舆论监督功能的差异
4.3.1 组织性——传统大众传播自上而下的舆论监督功能
4.3.2 非组织性——微博自下而上的舆论监督功能
4.4 教育功能的差异
4.4.1 显著的统一性——传统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
4.4.2 潜在的非统一性——微博的教育功能
第5章 微博对未来大众传播趋势的影响
5.1 单一传播向融合传播嬗变
5.1.1 微博传播方式及传播内容对传统大众传播的替代
5.1.2 新媒体对传统媒介素养的扬弃
5.2 打造新闻传播的区域“云平台”
5.3 搭建“话语空间”,便于专业传播向草根、自媒体传播转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新时期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途径探讨[J]. 何一. 中国传媒科技. 2017(07)
[2]以热门事件分析如何引导微博舆论场[J]. 马静. 新媒体研究. 2017(04)
[3]传播学视角下微博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探究[J]. 王杨阳,刘淑梅.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23)
[4]网络时代媒介受众的角色演变——从“积极受众”到“网络暴民”[J]. 李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6(01)
[5]媒体融合与未来媒体[J]. 谭天,张春朗. 视听界. 2016(01)
[6]微博首发的传播效应和媒体效应[J]. 许晓东,周宇. 学术探索. 2014(08)
[7]浅谈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社会作用[J]. 王倩. 前沿. 2013(11)
[8]微博颠覆传播[J]. 孙远辉,杜惠清,艾庆梅,刘晓玲,沈健. 国际公关. 2011(05)
[9]微博的“颠覆性创新”[J]. 王君超. 传媒. 2011(04)
[10]微博写作:迈向人性与正义——对“微博打拐”的传播学分析[J]. 薛国林,何子君. 新闻与写作. 2011(03)
硕士论文
[1]议程设置2.0:微博属性议程设置的探究与思考[D]. 姚孝莹.安徽大学 2016
[2]微博与传统媒体的比较分析和融合研究[D]. 莫晓艳.华南理工大学 2013
[3]微博的社会功能及其作用方式研究[D]. 孟一.广西师范学院 2012
[4]论微博中议程设置的新形态[D]. 段亦文.东北师范大学 2012
[5]社会公共事件中的微博传播[D]. 蔡诗扬.湖南师范大学 2012
[6]新媒体事件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关系之探讨[D]. 韩笑.湘潭大学 2012
[7]博客与微博网络大众传播方式对比研究[D]. 张思行.北京邮电大学 2012
[8]从微博兴起看大众传播的微型化倾向[D]. 王业芸.浙江大学 2011
[9]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把关[D]. 于美军.山东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062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206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