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签到:数字时代的城市流动地图
发布时间:2021-05-31 19:18
位置媒介技术的介入,使人们在物理空间行走的同时,也在网络空间留下了足迹。因此在使用位置媒介发布动态时,人们可以通过花样繁多的签到地标与方式,配合同时发布的文字、图片等内容,构筑一个独特的媒介空间,并通过位置的展示,记录生活乃至想象的所到之处,表达个体的态度与欲望。在美国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看来,随着互联网传播技术冲击着社会的各个领域,人类已从传统被地理阻隔的“地方空间”社会进入到“网络社会”,传统的地理界限被打破,社会的一切组织要素都流动起来。线上签到描绘的流动地图既是这一流动空间的鲜明象征,同时又通过对地方的驻足与强调抵抗着一切皆流动的网络社会,它拥有的这种双重含义让人们可以经由媒介提供的技术和认同方式,从全新的视角认知生活的城市与空间。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度访谈和资料分析,考察被访者的签到使用,试图探讨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用户、位置媒介、城市空间如何通过签到行为产生多样互动。研究发现,基于位置的签到通过记录用户的移动轨迹,形成了专属个人的流动地图。这幅反映着个人形象和兴趣的地图,一方面再现了实体空间,另一方面还通过创建虚拟地标的方式,建构起个人的虚拟空间。签到还被当作一种新...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签到应用国内外发展历程及现状
1.4 概念界定
1.4.1 线上签到
1.4.2 “流动地图”
1.5 相关研究综述
1.5.1 位置媒介相关研究
1.5.2 媒介与城市空间关系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2.2 对象选取及资料收集
2.2.1 对象选取
2.2.2 资料收集方式
2.3 分析策略及成文方式
3 研究发现与分析
3.1 签到与使用者的移动
3.1.1 “个人地图”:使用者的移动轨迹
3.1.2 “我的世界”:签到建构的个人虚拟空间
3.2 签到与人际交往
3.2.1 “主动权”:签到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3.2.2 “客观”与“真实”:使用者对签到的评价
3.3 签到与城市空间
3.3.1 “来过、经历过”:签到对人与城市的联结
3.3.2 “在城市签到,而不是景点”:使用者的城市认同感
3.3.3 “风景在别处?”:关于城市的想象和认知
4 总结与反思
4.1 结论
4.1.1 从实体空间到虚拟空间
4.1.2 从空间到地方
4.2 反思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访谈提纲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理媒介,生活实验艺术与市民对城市的权利——评《地理媒介:网络化城市与公共空间的未来》[J]. 潘霁. 新闻记者. 2017(11)
[2]从再现到体验——移动网络时代的传播与城市文脉保护[J]. 孙玮. 探索与争鸣. 2017(09)
[3]地方感何以可能——兼评段义孚《Space and Place:The Perspectives of Experience》一书[J]. 王健,李子卿,孙慧,杨子. 民族学刊. 2016(05)
[4]新媒体技术对城市空间的介入与改变[J]. 陈琰.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10)
[5]可沟通城市:网络社会的新城市主张[J].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组,谢静.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5(07)
[6]中国大都市区的界定和发展研究——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J]. 张欣炜,宁越敏. 地理科学. 2015(06)
[7]传播:编织关系网络——基于城市研究的分析[J]. 孙玮. 新闻大学. 2013(03)
[8]“上海再造”:传播视野中的中国城市研究[J]. 孙玮.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9]“全球本土化”的跨文化悖论及其解决路径[J]. 单波,姜可雨.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10]位置服务与移动社区:重构一种城市空间[J]. 黄佩,王文宏. 当代传播. 2012(06)
博士论文
[1]第三空间视域下的传媒与城市[D]. 韩素梅.苏州大学 2015
[2]媒介之城[D]. 方玲玲.浙江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美国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动机研究[D]. 郝若琦.西北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08820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签到应用国内外发展历程及现状
1.4 概念界定
1.4.1 线上签到
1.4.2 “流动地图”
1.5 相关研究综述
1.5.1 位置媒介相关研究
1.5.2 媒介与城市空间关系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2.2 对象选取及资料收集
2.2.1 对象选取
2.2.2 资料收集方式
2.3 分析策略及成文方式
3 研究发现与分析
3.1 签到与使用者的移动
3.1.1 “个人地图”:使用者的移动轨迹
3.1.2 “我的世界”:签到建构的个人虚拟空间
3.2 签到与人际交往
3.2.1 “主动权”:签到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3.2.2 “客观”与“真实”:使用者对签到的评价
3.3 签到与城市空间
3.3.1 “来过、经历过”:签到对人与城市的联结
3.3.2 “在城市签到,而不是景点”:使用者的城市认同感
3.3.3 “风景在别处?”:关于城市的想象和认知
4 总结与反思
4.1 结论
4.1.1 从实体空间到虚拟空间
4.1.2 从空间到地方
4.2 反思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访谈提纲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理媒介,生活实验艺术与市民对城市的权利——评《地理媒介:网络化城市与公共空间的未来》[J]. 潘霁. 新闻记者. 2017(11)
[2]从再现到体验——移动网络时代的传播与城市文脉保护[J]. 孙玮. 探索与争鸣. 2017(09)
[3]地方感何以可能——兼评段义孚《Space and Place:The Perspectives of Experience》一书[J]. 王健,李子卿,孙慧,杨子. 民族学刊. 2016(05)
[4]新媒体技术对城市空间的介入与改变[J]. 陈琰.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10)
[5]可沟通城市:网络社会的新城市主张[J].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组,谢静.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5(07)
[6]中国大都市区的界定和发展研究——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J]. 张欣炜,宁越敏. 地理科学. 2015(06)
[7]传播:编织关系网络——基于城市研究的分析[J]. 孙玮. 新闻大学. 2013(03)
[8]“上海再造”:传播视野中的中国城市研究[J]. 孙玮.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9]“全球本土化”的跨文化悖论及其解决路径[J]. 单波,姜可雨.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10]位置服务与移动社区:重构一种城市空间[J]. 黄佩,王文宏. 当代传播. 2012(06)
博士论文
[1]第三空间视域下的传媒与城市[D]. 韩素梅.苏州大学 2015
[2]媒介之城[D]. 方玲玲.浙江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美国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动机研究[D]. 郝若琦.西北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088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208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