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外国报刊视野下的义和团 ——以《万国公报》的报道为例
发布时间:2021-08-14 17:01
本文为个案研究,其研究的对象是美国传教士林乐知所创办的《万国公报》中对义和团运动的报道。其研究的目的,则是要讨论《万国公报》如何报道义和团运动这一问题,因而,也是一个如何构建历史事件的立场问题。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包括绪论、三个章节的正文和结语。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起、研究思路、文献综述和创新点。在文献综述中,本文回顾了以报刊为视角研究义和团运动的情况,按照题材,把研究成果分成为史料汇编、专著和学术论文三大类。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发现,只有更加完整的解读报刊中有关义和团的各类文章,才能够刻了解这些报刊报导义和团的立场。第一章介绍了《万国公报》的发展概况及与林乐知的关系。林乐知在中国的各种经历,使其认识到在中国发展新闻事业在传播基督教务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他后来创办《万国公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林乐知于1868年创办《教会新报》,1874年将这部报刊更名为《万国公报》。该报刊在1883年由于经费问题停刊,1889年作为广学会的官方刊物而复刊。从《教会新报》到《万国公报》可以看出,林乐知的办报思想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报刊的内容从最初的教务信息到时事信息的转变,尤其对中国...
【文章来源】: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
0.2 研究思路
0.3 文献综述
0.3.1 史料汇编
0.3.2 专著
0.3.3 学术论文
0.4 本文创新点
第一章 林乐知与《万国公报》概况
1.1 创办者林乐知生平简介
1.2 《万国公报》的创刊与发展
1.3 《万国公报》对中国事务的关注
1.3.1 政治
1.3.2 军事
1.3.3 教育
1.3.4 自然灾害
1.3.5 社会陋习
第二章 《万国公报》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动态报道
2.1 义和团运动时期的《万国公报》概述
2.2 报道缘由
2.2.1 《万国公报》自身的调整和发展
2.2.2 《万国公报》对闹教事件的关注
2.3 报道消息来源
2.3.1 国内外电报消息
2.3.2 选录和转载
2.3.3 各地读者来信
2.4 动态报道中的义和团
2.4.1 义和团的组织结构
2.4.2 义和团的“破坏”活动
第三章 《万国公报》对义和团的评论
3.1 关于义和团运动本身
3.1.1 关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3.1.2 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影响
3.2 关于清政府应对义和团的措施
3.2.1 地方政府应对义和团的措施
3.2.2 中央政府的态度和措施
3.3 关于列强与义和团的关系
结语
参考资料
附录一 《万国公报》关于义和团的主要文章一览表
附录二 索惩确犯重罪各华官清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万国公报》与清朝光绪时期灾荒报道[J]. 刘胜男. 青年记者. 2017(09)
[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内义和团运动史研究[J]. 崔志海. 史学月刊. 2014(09)
[3]从晚清报刊的转载实践活动看我国现代版权制度的建立[J]. 陈萍. 出版广角. 2014(14)
[4]《万国公报》和它的读者[J]. 余亚莉. 新闻界. 2013(19)
[5]教会报刊对晚清社会陋习的揭示与批判[J]. 杨齐福. 历史档案. 2012(04)
[6]“文明”的尺度:义和团运动前后林乐知时政言论之检视——以《万国公报》为中心的考察(1897-1902)[J]. 马光霞. 东岳论丛. 2012(05)
[7]外国传教士在华报刊活动的历史分期[J]. 王海.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8]浅谈报刊杂志类文献的史料价值及其局限性[J]. 严如惠,殷娟娟.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9]晚清报刊摘录转载的实践与中国现代版权制度的建立[J]. 张天星.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10]华人编辑与《万国公报》[J]. 杨代春.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博士论文
[1]监理会在华事业研究(1848-1939)[D]. 马光霞.山东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舆论安全与义和团运动期间在华外报的话语建构[D]. 刘博睿.国际关系学院 2018
[2]《上海新报》有关太平天国运动报道的研究[D]. 吕云虹.河南大学 2014
[3]林乐知与《上海新报》[D]. 常贵环.山东师范大学 2011
[4]义和团运动与近代思想启蒙[D]. 徐萍.山东大学 2009
[5]《清议报》与义和团运动[D]. 高雅琳.河南大学 2008
[6]《中外日报》视野下的义和团运动[D]. 钱秀飞.华东师范大学 2008
[7]《新闻报》视野下的义和团运动[D]. 况落华.华东师范大学 2007
[8]解读、误读与歧见之间[D]. 朱晓明.华东师范大学 2006
[9]义和团运动期间的《申报》舆论[D]. 岑洪.华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42844
【文章来源】: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
0.2 研究思路
0.3 文献综述
0.3.1 史料汇编
0.3.2 专著
0.3.3 学术论文
0.4 本文创新点
第一章 林乐知与《万国公报》概况
1.1 创办者林乐知生平简介
1.2 《万国公报》的创刊与发展
1.3 《万国公报》对中国事务的关注
1.3.1 政治
1.3.2 军事
1.3.3 教育
1.3.4 自然灾害
1.3.5 社会陋习
第二章 《万国公报》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动态报道
2.1 义和团运动时期的《万国公报》概述
2.2 报道缘由
2.2.1 《万国公报》自身的调整和发展
2.2.2 《万国公报》对闹教事件的关注
2.3 报道消息来源
2.3.1 国内外电报消息
2.3.2 选录和转载
2.3.3 各地读者来信
2.4 动态报道中的义和团
2.4.1 义和团的组织结构
2.4.2 义和团的“破坏”活动
第三章 《万国公报》对义和团的评论
3.1 关于义和团运动本身
3.1.1 关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3.1.2 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影响
3.2 关于清政府应对义和团的措施
3.2.1 地方政府应对义和团的措施
3.2.2 中央政府的态度和措施
3.3 关于列强与义和团的关系
结语
参考资料
附录一 《万国公报》关于义和团的主要文章一览表
附录二 索惩确犯重罪各华官清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万国公报》与清朝光绪时期灾荒报道[J]. 刘胜男. 青年记者. 2017(09)
[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内义和团运动史研究[J]. 崔志海. 史学月刊. 2014(09)
[3]从晚清报刊的转载实践活动看我国现代版权制度的建立[J]. 陈萍. 出版广角. 2014(14)
[4]《万国公报》和它的读者[J]. 余亚莉. 新闻界. 2013(19)
[5]教会报刊对晚清社会陋习的揭示与批判[J]. 杨齐福. 历史档案. 2012(04)
[6]“文明”的尺度:义和团运动前后林乐知时政言论之检视——以《万国公报》为中心的考察(1897-1902)[J]. 马光霞. 东岳论丛. 2012(05)
[7]外国传教士在华报刊活动的历史分期[J]. 王海.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8]浅谈报刊杂志类文献的史料价值及其局限性[J]. 严如惠,殷娟娟.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9]晚清报刊摘录转载的实践与中国现代版权制度的建立[J]. 张天星.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10]华人编辑与《万国公报》[J]. 杨代春.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博士论文
[1]监理会在华事业研究(1848-1939)[D]. 马光霞.山东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舆论安全与义和团运动期间在华外报的话语建构[D]. 刘博睿.国际关系学院 2018
[2]《上海新报》有关太平天国运动报道的研究[D]. 吕云虹.河南大学 2014
[3]林乐知与《上海新报》[D]. 常贵环.山东师范大学 2011
[4]义和团运动与近代思想启蒙[D]. 徐萍.山东大学 2009
[5]《清议报》与义和团运动[D]. 高雅琳.河南大学 2008
[6]《中外日报》视野下的义和团运动[D]. 钱秀飞.华东师范大学 2008
[7]《新闻报》视野下的义和团运动[D]. 况落华.华东师范大学 2007
[8]解读、误读与歧见之间[D]. 朱晓明.华东师范大学 2006
[9]义和团运动期间的《申报》舆论[D]. 岑洪.华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428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342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