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与狂欢 ——《屌丝播报》的网络亚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8 04:26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依托于网络而出现的各类文化现象,其传播价值和社会意义日益凸显。“屌丝”作为当下最为惹人关注和有代表性的网络符号,从诞生之日起就显示出了生命力和活力,不断从网络走入现实,成为普通大众争相认领的文化符号。本文试图将“屌丝”置于网络亚文化的背景之下,分析其如何从网络热词演变为一种文化形态,同时以《屌丝播报》这档呈现出大量丰富“属丝”文化景观的网络新闻节目为例,通过对其节目形态和内容的分析来探究“屌丝”文化做为网络亚文化的重要表征方式,是如何呈现其区别于主流文化的抵抗性和大众文化的狂欢性的。本文置于后现代的文化背景之中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依据伯明翰学派的研究方法,结合菲斯克的象征抵抗理论、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以及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以《屌丝播报》作为个案进行研究,探讨其话语对抗策略,主要分为以下几章:绪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对有关“属丝”文化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阐释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研究意义。第一章阐释并梳理网络亚文化的语境和“屌丝”现象的产生。分别对亚文化和网络亚文化的内涵和特征进行梳理,并对网络“屌丝”现象从生成到发展的全过...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国好“屈丝”广告Fig.4-1TheadvertisementofChina's”dreamsilk"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网络亚文化到共用能指——“屌丝”文化批判[J]. 林品. 文艺研究. 2013(10)
[2]“屌丝”登堂入室——浅析一个网络热词如何进入主流媒体[J]. 杨健. 编辑学刊. 2013(02)
[3]“屌丝”:承认的政治[J]. 王伟. 社会科学论坛. 2013(03)
[4]屌丝流行及意蕴分析[J]. 董海军,黄启萍. 中国青年研究. 2013(01)
[5]青年代际流动与代内机会非公平——基于“屌丝”逆袭的社会学分析[J]. 董海军,史昱锋. 中国青年研究. 2013(01)
[6]“屌丝”现象的后现代话语检视[J]. 李超民,李礼. 中国青年研究. 2013(01)
[7]“屌丝”一词的传播机制与社会心理[J]. 赵伟. 青年记者. 2012(36)
[8]新媒体时代透视青少年“屌丝”文化现象[J]. 王玉香. 中国青年研究. 2012(09)
[9]从后现代主义角度看网络亚文化对传统的解构[J]. 崔敏. 新闻窗. 2011(04)
[10]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J]. 马中红. 青年探索. 2011(04)
博士论文
[1]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D]. 胡疆锋.首都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网络原创视频的青年亚文化研究[D]. 昌道励.暨南大学 2012
[2]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D]. 李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2
[3]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抵抗[D]. 黄丽娟.复旦大学 2011
[4]网络亚文化现象理论解析[D]. 王凯.西南政法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349190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国好“屈丝”广告Fig.4-1TheadvertisementofChina's”dreamsilk"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网络亚文化到共用能指——“屌丝”文化批判[J]. 林品. 文艺研究. 2013(10)
[2]“屌丝”登堂入室——浅析一个网络热词如何进入主流媒体[J]. 杨健. 编辑学刊. 2013(02)
[3]“屌丝”:承认的政治[J]. 王伟. 社会科学论坛. 2013(03)
[4]屌丝流行及意蕴分析[J]. 董海军,黄启萍. 中国青年研究. 2013(01)
[5]青年代际流动与代内机会非公平——基于“屌丝”逆袭的社会学分析[J]. 董海军,史昱锋. 中国青年研究. 2013(01)
[6]“屌丝”现象的后现代话语检视[J]. 李超民,李礼. 中国青年研究. 2013(01)
[7]“屌丝”一词的传播机制与社会心理[J]. 赵伟. 青年记者. 2012(36)
[8]新媒体时代透视青少年“屌丝”文化现象[J]. 王玉香. 中国青年研究. 2012(09)
[9]从后现代主义角度看网络亚文化对传统的解构[J]. 崔敏. 新闻窗. 2011(04)
[10]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J]. 马中红. 青年探索. 2011(04)
博士论文
[1]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D]. 胡疆锋.首都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网络原创视频的青年亚文化研究[D]. 昌道励.暨南大学 2012
[2]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D]. 李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2
[3]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抵抗[D]. 黄丽娟.复旦大学 2011
[4]网络亚文化现象理论解析[D]. 王凯.西南政法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3491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349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