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新媒体语境下微公益传播路径及动力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3 03:29
  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公民的物质财富需求和精神财富需求在同时提升。但是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精神层次上的自我满足与提高,致力于自我社会价值的提升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在传统公益传播持续发热的同时,以公民公益、草根公益为主力军的微公益传播在社会公共利益与福利政策领域崭露头角,微公益理念得到一致好评。微公益行为作为政府履行其公共利益职责的重要补充,已经产生重要影响。2011年,我国公益事业屡次成为社会焦点。短短一年时间里,红十字会“天价餐”、郭美美事件、河南宋庆龄基金会等事件的频频发生,暴露出各种公益弊端,传统公益事业一下跌入谷底。与此同时,微公益传播异军突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免费午餐”、“微博打拐”、“大爱清尘”等一系列微公益活动的如雨后春笋般陆续举办,微公益以人人行善、全民公益的理念开辟出一条全新的公益传播路径。本文以新闻传播学基本研究方法,尝试着对微公益传播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微公益内涵的界定及传播特性,着重研究微公益传播路径及动力机制,探讨微公益传播如何取得傲人传播效果。文章通过对比分析草根阶层、社会媒体、政府部门各自在微公益传播路径中扮演的不同传播角色,得出微公益立体交互式传播路径,并...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新媒体语境下微公益传播路径及动力机制研究


013年6月期间,我国网民数量充38400万人上升至59056万人,仅2013年上半年就增

粉丝,发起人,公益活动,信息


在微博、微信“大行其道”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刷微博、发微信已经成为大家生活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大多数人参与社会活动、获取社会信息的途径之一。由于受众面广传播速度,转发、加粉丝及注册也成为微公益传播重要传播形式之一(如图 2-3 所示)。一般而言,社会名人的微公益效益往往更为突出,由他们作为微公益活动的发起者,网

公益项目,公益,金额


图 2-4益金额全部捐赠给公益项目,实现公益梦想。提供线索的方式作为微公益救助的主要传播方式,依靠网友主动传播力量,对一些情提供线索,通过汇集整理这些线索,最终解决问题,最常见的就是寻找走失儿童(如2-5 所示)。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发挥网友的创造性,提高微公益的参与度,增强公益事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议微博时代下的微公益发展[J]. 冯怡婷.  科技与企业. 2013(22)
[2]论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公民意识自觉[J]. 林世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4)
[3]微公益传播策略分析——以免费午餐为例[J]. 杨伟龙,何康杰.  新闻世界. 2013(07)
[4]青少年网络微公益参与行为分析与引导对策[J]. 宋爽.  新闻与写作. 2013(07)
[5]关于微公益这种全新公益模式的现状调研及发展对策分析[J]. 金雅莉,胡滟滟.  新课程学习(中). 2013(04)
[6]论新媒体发展与文明变迁[J]. 郑慧洁.  新西部(理论版). 2013(06)
[7]新媒体时代企业应具备的媒介素养[J]. 王谊茜,王玉洁.  中国广告. 2013(03)
[8]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中的公民社会[J]. 王玖姣.  党政论坛. 2012(09)
[9]社会化媒体的新闻传播路径嬗变[J]. 张磊.  东南传播. 2012(05)
[10]微博影响力的形成机制与社会价值[J]. 喻国明.  人民论坛. 2011(34)

博士论文
[1]中国电视公益广告发展动因及其运行模式研究[D]. 陈辉兴.上海大学 2010
[2]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D]. 张志安.复旦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及化解研究[D]. 左凯.电子科技大学 2013
[2]微博客的传播特征与传播模式[D]. 钟舟.中南大学 2012
[3]公益营销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D]. 杨燕艳.江南大学 2012
[4]“微公益”成长中的政府引导研究[D]. 敖向姣.南京大学 2012
[5]社会公益救助的伦理思考[D]. 陈引弟.河北师范大学 2011
[6]企业社会责任驱动财务绩效的有效性研究[D]. 韩瑞婷.西安石油大学 2011
[7]利他主义视角下的城市志愿者参与动机研究[D]. 张俊.北京交通大学 2009
[8]中国社会公益供给状况及机制研究[D]. 盛莉.南京师范大学 2007
[9]传统媒体网络化生存问题研究[D]. 谷岩.郑州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3803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3803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3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