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6 05:23
  信息化时代,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中总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人们涉及到的知识领域越来越广,接触到的媒介信息越来越多,可多数我们来不及去思考,来不及去解读,真正消化的信息在减少。过度负载和媒介依赖并没有带来知识的增长与社会洞察力的强化,反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影响对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社会责任感意识降低。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塑造的又一阶段,媒介素养教育是不容忽视的。21世纪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媒介素养要求,由重视能力本位提升为重视核心素养的高阶目标。因此,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创设符合当今时代、具有民族特色的媒介素养课程内容体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国学者高萍在詹姆斯·波特提出的媒介素养“三阶段八层次”基础上补充了“拓展媒介层次”和“个人表达层次”,指出新媒介时代下还应该具备新媒介的使用能力和消费习惯,以及发表自己见解、表达个人意愿的素养。林崇德教授也提出21世纪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要求,他认为21世纪具备的“素养”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统一。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我们选择重新构建《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体系,并进行课程数字化学习资源...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研究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概念图

结构设计图,数字化学习资源,结构设计


前布置的学习任务大都在网上搜索学习资源,但是查找资料时发现学习资,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而且在用手机搜索学习资源时学生会被其他软件,时间被更多占用,但吸收到的养分却寥寥无几。且由于本课程课时较少学习到的知识内容有限,学生希望教师能够提供本课程数字化学习资源满的自主学习需求,并建议将资源类型更多的做成视频和图像的形式,这一《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这门课的课程特点相吻合。另一个方面,由于两校区距离较远,教师除了上课,其他时间与学生见面机会不多,师生间研讨时间较少,所以更需要这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师一个学习互动的平台。.1 数字化学习资源结构设计本资源在设计时采用的是精细加工资源设计方式,所谓精细加工资源设计从设计到开发都要经过精心准备与后期雕琢的资源[36]。具体设计如图 2-2

视觉文化,人人交互,资源学,课程学习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组织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及时进行必要的知识引先在学习资源时,可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放大或缩小阅、将学习资源单/双页显示、添加书签等,方便学生源后面的测试题是实现人机交互的重要方式,在点选提示,若正确才能继续下面的题目,同一道题出现 示正确选项。同时,在知识点学习中还有超链接、弹得学习交互活动多样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深度学习核心要素的提取、论证和运用[J]. 刘哲雨,任辉,刘拓,张滨.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8(03)
[2]国际教育视野: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的内涵与关系分析[J]. 姜淑慧,张舒予,薛琨.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09)
[3]视觉建构、视觉表征与视觉性——视觉文化三个核心概念的考察[J]. 周宪.  文学评论. 2017(03)
[4]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对一种文化传播理论的阐释[J]. 孟建.  新媒体与社会. 2017(01)
[5]数字化学习资源视觉要素设计研究[J]. 祖宁,王运武,李子运,王洪梅.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14)
[6]美国媒介素养定义的演变和会议主题的变革[J]. 陈晓慧,王晓来,张博.  中国电化教育. 2012(07)
[7]认知负荷理论视角的移动课程教学设计原则[J]. 杨进中.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2(03)
[8]分类教学设计论——罗米索斯基论知能结构、学习模型与教学策略[J]. 盛群力.  远程教育杂志. 2010(01)
[9]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 何克抗.  电化教育研究. 2009(10)
[10]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J]. 赵国庆,黄荣怀,陆志坚.  开放教育研究. 2005(01)

硕士论文
[1]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视觉文化课程微学习资源开发研究[D]. 谈语.南京师范大学 2017
[2]视觉文化课程微视频设计研究[D]. 王西香.南京师范大学 2014
[3]知识可视化及其教学应用[D]. 钟达.西南大学 2010
[4]网络教学中媒体呈现方式的研究[D]. 夏洪文.华中师范大学 2006
[5]认知心理学与网络课程中的视觉设计[D]. 国莹.东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792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4792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1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