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四书”在欧洲的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2 03:45
“四书”是最早被译为欧洲文字的中国典籍,也是最早向欧洲学者系统展示孔孟学说的古典文献。“四书”西行结束了欧洲单纯通过游记认识中国的阶段,开启了近代欧洲探索中国精神和中国哲学的路径。十九世纪前,奉行“合儒”政策的来华传教士是传播“四书”的主体;进入十九世纪,基督教普世运动裹挟着欧洲殖民主义一起来到中国,赴华传教士仍是传播“四书”的主要力量,但其传播动机和传播方法都发生了变化。汉学专业化时代到来,职业汉学家亦为“四书”的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十九世纪的“四书”传播既有对早期传播活动的承继,又开创了符合时代需求的新的传播范式,促进了儒学与西方文化的沟通。随着学界对汉学关注度的提升,国内外有关“四书”欧洲传播的专项研究渐次出现,主要有如下四个角度:一是以翻译理论和比较文学理论讨论“四书”诸译本的短长;一是以文献学理论对馆藏“四书”及其译本进行整理研究;一是以专门史理论按国别梳理“四书”的译介史;一是以哲学视角讨论早期“四书”译本对启蒙运动的推助作用。本文属于文献传播史范畴,首要以文献学基本理论获取与论题相关的书信、日记、报纸、期刊、回忆录、译本等资料及研究成果,爬梳、考证并还原十九世纪传教士及...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20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四书”欧传的历史溯源
第一节 耶稣会士因立足中国而学习“四书”
一、以“四书”学习汉语
二、以“四书”了解中国
三、以“四书”认知孔子
四、以“四书”宣教布道
第二节 耶稣会士因“礼仪之争”而注解“四书”
第三节 欧洲思想家因解放理性而研读“四书”
第二章 十九世纪“四书”欧传的文化语境
第一节 国内四书学的流衍
一、今文经学:以微言大义治“四书”
二、汉宋兼采:以“通经致用”为要务
第二节 欧洲汉学的新境遇
一、由褒而贬,欧洲中国形象的骤变
二、新教来袭,中学西传主力的易位
三、专业汉学时代的到来
第三章 十九世纪“四书”的译介
第一节 十九世纪“四书”译本情况
一、英文版“四书”
二、法文版“四书”
三、德文版“四书”
四、俄文版“四书”
第二节 十九世纪“四书”译介特点
一、译介态度:“忠实”于原文
二、对儒学的态度:“攻儒”或“合儒”
三、对孟子的态度:开放式的欣赏
四、对朱子注态度:接受与利用
第四章 十九世纪“四书”的研究
第一节 语言学研究
一、“四书”用作语言学研究的肇始
二、“四书”是十九世纪汉语研究的语料库
三、“四书”是十九世纪汉语普及的工具书
第二节 哲学研究
第五章 十九世纪“四书”欧传的新路径
第一节 编写辞书
第二节 学院设课
一、培养传教士
二、培养职业汉学家
第三节 写入文学史
第六章 十九世纪“四书”欧传的接受
第一节 十九世纪西方思想界的接受
一、康德与黑格尔
二、爱默生
第二节 十九世纪西方文学界的接受
一、梭罗
二、托尔斯泰
第三节 十九世纪华人学界的接受
一、陈季同
二、辜鸿铭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马士曼《论语》译本扉页
附录二:马士曼《论语》译本内页
附录三:马礼逊《中国箴言:译自中国的大众读物》扉页
附录四:马礼逊《大学》译文体例
附录五:柯大卫《四书》扉页
附录六:柯大卫《四书》内页
附录七:理雅各《中国经典》(1861年版)
附录八:颇节《孔子与孟子》扉页
附录九:颇节《孔子与孟子》译文
附录十:颇节《孔子与孟子》注释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535948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20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四书”欧传的历史溯源
第一节 耶稣会士因立足中国而学习“四书”
一、以“四书”学习汉语
二、以“四书”了解中国
三、以“四书”认知孔子
四、以“四书”宣教布道
第二节 耶稣会士因“礼仪之争”而注解“四书”
第三节 欧洲思想家因解放理性而研读“四书”
第二章 十九世纪“四书”欧传的文化语境
第一节 国内四书学的流衍
一、今文经学:以微言大义治“四书”
二、汉宋兼采:以“通经致用”为要务
第二节 欧洲汉学的新境遇
一、由褒而贬,欧洲中国形象的骤变
二、新教来袭,中学西传主力的易位
三、专业汉学时代的到来
第三章 十九世纪“四书”的译介
第一节 十九世纪“四书”译本情况
一、英文版“四书”
二、法文版“四书”
三、德文版“四书”
四、俄文版“四书”
第二节 十九世纪“四书”译介特点
一、译介态度:“忠实”于原文
二、对儒学的态度:“攻儒”或“合儒”
三、对孟子的态度:开放式的欣赏
四、对朱子注态度:接受与利用
第四章 十九世纪“四书”的研究
第一节 语言学研究
一、“四书”用作语言学研究的肇始
二、“四书”是十九世纪汉语研究的语料库
三、“四书”是十九世纪汉语普及的工具书
第二节 哲学研究
第五章 十九世纪“四书”欧传的新路径
第一节 编写辞书
第二节 学院设课
一、培养传教士
二、培养职业汉学家
第三节 写入文学史
第六章 十九世纪“四书”欧传的接受
第一节 十九世纪西方思想界的接受
一、康德与黑格尔
二、爱默生
第二节 十九世纪西方文学界的接受
一、梭罗
二、托尔斯泰
第三节 十九世纪华人学界的接受
一、陈季同
二、辜鸿铭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马士曼《论语》译本扉页
附录二:马士曼《论语》译本内页
附录三:马礼逊《中国箴言:译自中国的大众读物》扉页
附录四:马礼逊《大学》译文体例
附录五:柯大卫《四书》扉页
附录六:柯大卫《四书》内页
附录七:理雅各《中国经典》(1861年版)
附录八:颇节《孔子与孟子》扉页
附录九:颇节《孔子与孟子》译文
附录十:颇节《孔子与孟子》注释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5359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535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