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生成机制及应对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6 16:0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互联网使用普及,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由于网络本身具有开放性、自由性、交互性和群体性等特点,广大网民利用这一网络平台积极发表自己对社会热点或焦点的看法或意见,形成了网络舆情。同时,网络舆情事件也频繁出现,因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不足,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不足为奇,造成较大的社会负面影响。网络舆情对政府的执政能力、公信力、形象都构成了巨大的挑战。网络社会是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的衍生物,实质是公民现实世界中的意愿、态度、情绪在网络空间的表达。因此。在当前信息化社会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提高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己经迫在眉睫。网络舆情是网络信息传播发展的必然产物,网络舆情的出现对于公众的诉求、社会各行业发展现状的公开、政府政策执行的舆论监督都是一件有益的事情,直接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网络舆情在当今中国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网络舆情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首先,对网络舆情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弄清楚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分析其特点和本质;再次,分析网络舆情对社会和政府产生的影响...
【文章来源】: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网络舆情概述
第一节 网络舆情概念概述
第二节 网络舆情的主体和载体
第二章 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
第一节 我国网络舆情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二节 网络舆情演化机制分析
第三节 网络舆情的本质
第三章 网络舆情的影响
第一节 网络舆情的功能
第二节 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第四章 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构建及策略分析
第一节 正确定位网络舆情
第二节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的设置
第三节 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著
二、期刊论文
三、学位论文
四、报告
五、网站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人的媒介素养[J]. 黄楚新,王丹. 青年记者. 2014(10)
[2]网络舆情:概念、特征及生成[J]. 刘武成,张冬梅.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6)
[3]2011年网络舆情走势与社会舆论格局[J]. 刘鹏飞,周培源. 新闻记者. 2012(01)
[4]网络舆情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 高承实,陈越,荣星,邬江兴. 情报杂志. 2011(11)
[5]中国网络青年意见领袖的构成、特征及作用[J]. 倪邦文. 中国青年研究. 2011(09)
[6]加快虚拟网络立法,促进社会管理创新[J]. 郑晓均. 红旗文稿. 2011(16)
[7]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之策略[J]. 李旭兵. 新闻爱好者. 2011(15)
[8]“网络意见领袖”的特征、角色与管理[J]. 王贝贝,张景书. 商洛学院学报. 2011(03)
[9]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系列化呈现”问题研究[J]. 方付建,肖林,王国华. 情报杂志. 2011(02)
[10]网络舆情现状分析与引导机制研究[J]. 郝文江,马晓明,武捷. 计算机安全. 2011(02)
博士论文
[1]民主政治视野下的中国政府改革研究[D]. 马斌.兰州大学 2012
[2]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D]. 方付建.华中科技大学 2011
[3]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能力评价研究[D]. 田依林.武汉理工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研究[D]. 邓惠惠.华南理工大学 2012
[2]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及其控制[D]. 张晓瑾.湖北大学 2012
[3]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研究[D]. 程慧.江西师范大学 2011
[4]政府在网络舆情中的有效回应研究[D]. 江瑾.电子科技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538430
【文章来源】: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网络舆情概述
第一节 网络舆情概念概述
第二节 网络舆情的主体和载体
第二章 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
第一节 我国网络舆情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二节 网络舆情演化机制分析
第三节 网络舆情的本质
第三章 网络舆情的影响
第一节 网络舆情的功能
第二节 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第四章 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构建及策略分析
第一节 正确定位网络舆情
第二节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的设置
第三节 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著
二、期刊论文
三、学位论文
四、报告
五、网站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人的媒介素养[J]. 黄楚新,王丹. 青年记者. 2014(10)
[2]网络舆情:概念、特征及生成[J]. 刘武成,张冬梅.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6)
[3]2011年网络舆情走势与社会舆论格局[J]. 刘鹏飞,周培源. 新闻记者. 2012(01)
[4]网络舆情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 高承实,陈越,荣星,邬江兴. 情报杂志. 2011(11)
[5]中国网络青年意见领袖的构成、特征及作用[J]. 倪邦文. 中国青年研究. 2011(09)
[6]加快虚拟网络立法,促进社会管理创新[J]. 郑晓均. 红旗文稿. 2011(16)
[7]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之策略[J]. 李旭兵. 新闻爱好者. 2011(15)
[8]“网络意见领袖”的特征、角色与管理[J]. 王贝贝,张景书. 商洛学院学报. 2011(03)
[9]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系列化呈现”问题研究[J]. 方付建,肖林,王国华. 情报杂志. 2011(02)
[10]网络舆情现状分析与引导机制研究[J]. 郝文江,马晓明,武捷. 计算机安全. 2011(02)
博士论文
[1]民主政治视野下的中国政府改革研究[D]. 马斌.兰州大学 2012
[2]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D]. 方付建.华中科技大学 2011
[3]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能力评价研究[D]. 田依林.武汉理工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研究[D]. 邓惠惠.华南理工大学 2012
[2]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及其控制[D]. 张晓瑾.湖北大学 2012
[3]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研究[D]. 程慧.江西师范大学 2011
[4]政府在网络舆情中的有效回应研究[D]. 江瑾.电子科技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5384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538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