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报人群体研究
本文关键词: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报人群体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天津新闻事业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呈现繁荣之势,其中《大公报》、《益世报》走出天津成为有全国影响力的大报,市民小报也层出不穷。这一时期天津的报人群体逐渐形成,在公共团体、私人交往、社会生活各方面呈现出新与旧、本地与外地融合的多元化的特点,以报纸为载体沟通知识文化界与市民读者,并以报人群体为名义对当时的社会舆论与生活施加影响。天津的报纸、报人和政治、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少数大报外很多报纸不能自负盈亏,需要政治资金支持,这也导致了天津报人群体内部的不平衡,很难真正走向联合一体。二三十年代天津报人的公共团体存在数量不少,但规模小,影响小,政治背景复杂,没有形成统一社团组织。每个报馆内部报人的关系涉及到地缘、学缘等诸多因素,不同出身背景的报人往往自成派系,在报人之间的交往中尤为明显。报馆的老板和主笔的身份复杂,往往兼具报人和政客、文艺作家多种身份,他们同政界和文化界也有很多交往。天津报人群体内部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分化差距,报人的业余生活融入了天津近代化的都市生活,但仍保持了职业报人生活的特殊性。二三十年代天津报人的身上既展现了天津本地的市民社会生活的特点,也有面向全国进行“文人论政”的胸怀和视野,在民族存亡的时代背景下,近代天津报业的发展也被抗战爆发所打断,不少报人的命运也就此改变。
【关键词】:天津报业 报人 公共交往 社会生活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19.29;K2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引言8-12
-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8-9
- 二、研究现状综述9-12
- (一) 中国近代报人群体的相关研究9-10
- (二) 天津报刊与报人的个案研究10-11
- (三) 课题研究思路方法11-12
- 第一章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报业的发展12-20
- 一、20世纪二十年代前的天津报业12-14
- 二、二三十年代天津报业的发展概况14-20
- 第二章 二三十年代天津报人群体概况20-38
- 一、《大公报》报人群体简介20-29
- 二、《益世报》报人群体概况29-33
- 三、天津其他报纸的报人群体概况33-38
- 第三章 天津报人群体的社交与生活38-52
- 一、天津报人团体及其活动38-44
- 二、报人的私人交往44-49
- 三、天津报人的都市生活49-52
- 结语52-53
- 参考文献53-56
- 致谢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晓慧;《大公报》与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化运动[J];近代史研究;2001年06期
2 白永达;;也谈《大公报》[J];博览群书;2001年01期
3 瑞青;;我眼中的大哥——记《大公报》特约记者瑞年堂兄的点点滴滴[J];学问;2002年04期
4 贾晓慧;论《大公报》的报业观:以20世纪30年代为例[J];史学月刊;2002年08期
5 傅国涌;“文章报国”:百年回首《大公报》[J];书屋;2002年05期
6 舒展;国共两党斗争中的《大公报》[J];炎黄春秋;2002年02期
7 梁宏;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评新记《大公报》[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张颂甲;;我所了解的《大公报》——纪念《大公报》创刊一百周年[J];百年潮;2002年04期
9 散木;;《大公报》的百年沧桑(下) 兼与王芝琛先生商榷[J];博览群书;2002年06期
10 李桂生;;《大公报》与抗日战争的舆论准备[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继忠;;建构与争议:新记《大公报》“小骂大帮忙”历史标签研究[A];新闻学论集第29辑[C];2013年
2 杨柳;;从《大公报》征婚广告看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与时代特色[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3 骆萍;;试论重庆版《大公报》的抗战诗歌翻译[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葆;《大公报》保存经过[N];光明日报;2001年
2 刘鲁宁 中国国家图书馆典阅部;《大公报》史话(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胡邦定;毛泽东拍板《大公报》进京[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4 记者吴长生、刘光金;《大公报》举行创刊百年庆祝酒会[N];人民日报;2002年
5 ;诞生于天津的《大公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6 侯杰 秦方;杨刚的阳刚之气[N];人民政协报;2003年
7 王鹏;《大公报》的“星期论文”[N];团结报;2001年
8 王鹏;1943年豫灾报道与《大公报》停刊[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9 周之懋;《大公报》不可缺少的一次停刊[N];中国商报;2003年
10 张祝山;关于《大公报》停刊的补充[N];中国商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吴斌;《大公报》宪政言论分析(1902-1949)[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陈建新;《大公报》与抗战宣传[D];浙江大学;2006年
3 孙会;《大公报》广告与近代社会(1902~1936年)[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洪芳;《大公报》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D];苏州大学;2010年
5 喻春梅;长沙《大公报》(1915-1927)与湖南社会思潮[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汪前军;《大公报》(1902-1916)与中国广告近代化[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陈志强;胡政之新闻职业观及其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李文健;记忆与想象:近代媒体的都市叙事[D];南开大学;2012年
9 贺碧霄;新闻范式更替:从民间报人到党的干部[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习惠;“五四”时期湖南《大公报》副刊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孟军;新记《大公报》的用人策略和启示[D];广西大学;2008年
3 杨洁;从《大公报》舆论看民初京津地方对西俗的反应[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敏;新记《大公报》政治立场的历史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5 赵云龙;新记《大公报》的特色及方法论意义[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田拥军;新记《大公报》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D];中南大学;2009年
7 位娜;浅析抗战前十年《大公报》与西北开发[D];河南大学;2010年
8 韩晓;新记《大公报》的职业化理念与实践[D];武汉大学;2005年
9 葛凤;《大公报》与近代灾荒救济[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颖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湖南《大公报》[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报人群体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61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56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