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重特大自然灾害舆情演化机理:构成要素、运行逻辑与动力因素

发布时间:2022-01-02 23:06
  [目的/意义]重特大自然灾害舆情是我国应急管理领域的热点议题,厘清重特大自然灾害舆情演化规律是提高灾害舆情治理能力、构建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必然选择。[方法/过程]基于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型,按照"演化所处环境—由谁引发演化—向谁演化—演化的内容是什么—通过什么渠道演化—演化效果如何"的逻辑关系搭建重特大自然灾害舆情演化的要素架构。以舆情演化生命周期为基础,挖掘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复杂交互关系,刻画出重特大自然灾害舆情演化的运行轨迹。[结果/结论]通过剖析重特大自然灾害舆情演化动态过程中各要素的耦合关系,揭示影响构成要素交互作用的动力因素,从而全面掌握重特大自然灾害舆情演化的机理。 

【文章来源】:情报资料工作. 2020,41(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重特大自然灾害舆情演化机理:构成要素、运行逻辑与动力因素


重特大自然灾害舆情演化构成要素

舆情,自然灾害,过程分析


重特大自然灾害事件本身早已映射至虚拟网络空间,受众群体因所处环境、身份背景、智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对于当前灾害舆情场域中的信息也有着差异化的解读,通过对灾害舆情的参与式讨论,舆情事件发生剧烈反应,在短时间内呈现爆炸式扩散,灾害舆情进入高涨期。这一时期灾害舆情信息在不同主体间迅速蔓延,形成社会各圈层全面扩散的舆情场域。在灾害舆情高涨期,舆情场域中的信息浩如烟海,普通公众仍然主要通过传播媒介的灾害信息报道来获取信息,传统媒体凭借其专业性和权威性,成为最有效的灾害谣言“粉碎机”,不断巩固壮大灾害舆情的正能量舆论场;新媒体的强势介入也在灾害舆情演化中占据重要位置,然而,某些新闻传播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平台,在重特大自然灾害报道中掺杂着强烈的价值倾向性,甚至恶意编造谣言和虚假新闻让事实真相真假难辨。2016年发生的“邢台7·19特大洪灾”,众多网友质疑,受灾严重的东汪镇大贤村是因上游东川口水库泄洪未通知到下游村庄所致,这一谣言借助微信平台以“点对点”的方式进行封闭式扩散,令当地政府措手不及。普通公众由于注意力和时间的限制,成为谣言传播的“帮凶”,在情感情绪裹挟下,极易形成歪曲的、片面的判断,致使灾害舆情事件的发展偏离了理性的轨道。在舆情高涨期,重特大自然灾害舆情场域俨然已经成为全民围观、全民评论、谣言与偏见齐飞的公共空间,政府部门应实时监测舆情场域中的变化,积极主动的与多元主体形成良性互动,打造正能量的官方舆论场,引导重特大自然灾害舆情场域回归理性。

舆情,动力因素,自然灾害


“动力”是一个物理学上的概念,指的是引发事物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重特大自然灾害舆情的发展演化是舆情要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而推动这些舆情要素相互耦合的作用力即是重特大自然灾害舆情演化的动力。新媒体时代的重特大自然灾害舆情传播是“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舆情演化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同样也是传播受众,为了能够更为清晰的确定影响灾害舆情演进的动力因素,本文将舆情演化主体界定为处于相对强势地位的政府相关部门,舆情演化客体则是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受灾群众、普通公众等,如图3所示。总体而言,灾害舆情的演化动力细分为元事件动力因素、舆情演化主体动力因素、舆情演化客体动力因素和舆情演化媒体动力因素。5.1 元事件动力因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突发灾害事件网络舆情特征分析——以6·23盐城龙卷风事件为例[J]. 金占勇,田亚鹏,张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S2)
[2]灾难新闻报道模式分析——以2017年湖南洪灾为例[J]. 杨锐楠.  新媒体与社会. 2018(02)
[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创新思路研究[J]. 胡钰,陆洪磊.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8(11)
[4]新媒体环境下自然灾害舆情传播路径及网络结构研究——以新浪微博“雅安地震”话题为例[J]. 王晰巍,文晴,赵丹,王楠阿雪.  情报杂志. 2018(02)
[5]中共中央 国务院大力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J].   中国消防. 2017(Z1)
[6]缘起、概念、对象:危机传播几个基本问题的辨析[J]. 来向武,王朋进.  国际新闻界. 2013(03)
[7]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J]. 刘毅.  理论界. 2007(01)
[8]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J].   中国防汛抗旱. 2006(01)
[9]自然灾害的概念、等级[J]. 汤爱平,谢礼立,陶夏新,文爱花.  自然灾害学报. 1999(03)



本文编号:35650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5650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2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