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音频调查类报道生产路径研究 ——以中国之声调查报道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03 07:34
一般认为,调查类报道以揭示真相为核心,以社会负面现象和企图被掩盖的事实为调查对象,是新闻媒体相对独立、专业、深入的采访活动。但是,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作为调查报道主力的传统媒体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传播环境、传播平台、媒体运作模式、受众接收习惯的改变均对调查报道产生了重要影响。受众倾向于接受短、平、快的快餐式信息,不少传统媒体广告收入的“断崖式下跌”,更使其无力支持生产周期较长、成本较高的调查报道。传统媒体正经历调查记者严重流失,调查类报道从“黄金时代”急速衰落的时期。然而,调查报道是媒体功能的重要体现,是专业媒体与自媒体重要的区分,如果说“内容为王”是传统媒体必然的选择,那么调查报道当属“王中王”的内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调查报道,最近十年在主流媒体,尤其是央媒中一直首屈一指,不止保持着一直完整的专业队伍,其调查报道从数量到影响力一直未减,且在媒体融合中做出来诸多有益的尝试。本文就将以中国之声音频调查报道作为研究样本,以文本分析、实地体验以及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研究中国之声调查报道在新媒体冲击下积极转型,应对媒介融合态势的成功实践,探讨调查报道融合转型的一般规律。本文一共分为...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
二、关于调查类报道的研究
三、关于新闻报道生产路径的研究
四、关于媒介融合背景下音频调查类报道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设计
第一章 音频调查类报道相关概念阐述
第一节 调查类报道相关概念阐述及特征梳理
一、相关概念阐述
二、调查类报道主要特征及分类
第二节 音频报道实现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媒介融合背景下音频调查类报道的现实状况及成因
第一节 音频调查类报道的现实状况
一、国内调查报道经历“黄金时代”后的“断崖式下跌”
二、传统媒体调查记者人才流失严重
三、调查类报道极端化趋势明显
第二节 调查类报道日渐式微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时代下舆论监督主体呈现多元化
二、浅阅读习惯与调查报道的深刻性冲突
三、新媒体调查机构逐渐活跃成为调查记者新阵地
第三章 媒介融合背景下音频调查类报道的生产路径变化
第一节 选题变化
一、选题来源变化
二、选题内容变化:
第二节 采访过程的变化
一、由采访结束播发变成采访过程中播发
二、由一次性采访变为推进式采访
第三节 传播方式的变化
一、由单一平台播发,变为多平台分发
二、由以声音为主体,变为文字、声音、视频多元传播
第四节 传播效果的变化
一、传播效果放大
二、传播效果不可预知度加大
第四章 媒介融合背景下音频调查类报道的应对策略探究
第一节 在各环节强化深刻性,放大融合传播效果
一、选题
二、调查
三、制作
四、传播
第二节 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化传播体系
一、建立网络话语体系,完成新媒体内容再创作
二、多路推送,实现渠道融合创新
三、深度融合,建立多方协作机制
四、发挥“把关人”作用,体现传统媒体的竞争力
第三节 建立互联网思维,打造广播品牌
一、树立互联网思维,遵循融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
二、打造广播品牌,维系核心用户群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著作
二、期刊
三、学位论文
四、网页
附录
附录1 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副总监高岩的访谈记录节选
附录2 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总监蔡万麟的访谈记录节选
附录3 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特别报道部记者任梦岩的访谈记录节选
附录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特别报道部记者肖源采访手记
附录5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特别报道部记者吴喆华采访手记
附录6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特别报道部记者刘黎采访手记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媒体环境下调研报道的议题方法和形态变革[J]. 张志安,陈子亮. 中国记者. 2018(02)
[2]融合的意义:论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缺失与突破口[J]. 石义彬,周夏萍. 新闻传播. 2018(02)
[3]2017年中国新闻业年度发展报告[J]. 张志安,李霭莹. 新闻界. 2018(01)
[4]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J]. 张志安,曹艳辉.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11)
[5]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舆论监督报道策略——以浙江新闻名专栏《温广新闻调查》为例[J]. 黄建省.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6(05)
[6]调查性报道的融合新闻呈现——以普利策新闻奖作品《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为例[J]. 张培超,余星馨,彭兰. 新闻界. 2015(21)
[7]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内容产品的互联网思维——兼析楚天交通广播品牌节目《好吃佬》[J]. 李鹏,冯倩. 中国广播. 2015(10)
[8]浅析未来音频播客的发展[J]. 张若溪. 电影评介. 2014(22)
[9]生成“水波纹”效应——全媒体时代新闻资源的整合[J]. 赵亚光. 视听界. 2012(04)
[10]新闻生产的变革:从组织化向社会化——以微博如何影响调查性报道为视角的研究[J]. 张志安. 新闻记者. 2011(03)
硕士论文
[1]央广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改版研究[D]. 杨帆.天津师范大学 2014
[2]媒介融合背景下调查报道生产机制的变革[D]. 龚瀛琦.复旦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565861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
二、关于调查类报道的研究
三、关于新闻报道生产路径的研究
四、关于媒介融合背景下音频调查类报道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设计
第一章 音频调查类报道相关概念阐述
第一节 调查类报道相关概念阐述及特征梳理
一、相关概念阐述
二、调查类报道主要特征及分类
第二节 音频报道实现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媒介融合背景下音频调查类报道的现实状况及成因
第一节 音频调查类报道的现实状况
一、国内调查报道经历“黄金时代”后的“断崖式下跌”
二、传统媒体调查记者人才流失严重
三、调查类报道极端化趋势明显
第二节 调查类报道日渐式微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时代下舆论监督主体呈现多元化
二、浅阅读习惯与调查报道的深刻性冲突
三、新媒体调查机构逐渐活跃成为调查记者新阵地
第三章 媒介融合背景下音频调查类报道的生产路径变化
第一节 选题变化
一、选题来源变化
二、选题内容变化:
第二节 采访过程的变化
一、由采访结束播发变成采访过程中播发
二、由一次性采访变为推进式采访
第三节 传播方式的变化
一、由单一平台播发,变为多平台分发
二、由以声音为主体,变为文字、声音、视频多元传播
第四节 传播效果的变化
一、传播效果放大
二、传播效果不可预知度加大
第四章 媒介融合背景下音频调查类报道的应对策略探究
第一节 在各环节强化深刻性,放大融合传播效果
一、选题
二、调查
三、制作
四、传播
第二节 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化传播体系
一、建立网络话语体系,完成新媒体内容再创作
二、多路推送,实现渠道融合创新
三、深度融合,建立多方协作机制
四、发挥“把关人”作用,体现传统媒体的竞争力
第三节 建立互联网思维,打造广播品牌
一、树立互联网思维,遵循融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
二、打造广播品牌,维系核心用户群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著作
二、期刊
三、学位论文
四、网页
附录
附录1 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副总监高岩的访谈记录节选
附录2 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总监蔡万麟的访谈记录节选
附录3 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特别报道部记者任梦岩的访谈记录节选
附录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特别报道部记者肖源采访手记
附录5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特别报道部记者吴喆华采访手记
附录6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特别报道部记者刘黎采访手记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媒体环境下调研报道的议题方法和形态变革[J]. 张志安,陈子亮. 中国记者. 2018(02)
[2]融合的意义:论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缺失与突破口[J]. 石义彬,周夏萍. 新闻传播. 2018(02)
[3]2017年中国新闻业年度发展报告[J]. 张志安,李霭莹. 新闻界. 2018(01)
[4]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J]. 张志安,曹艳辉.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11)
[5]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舆论监督报道策略——以浙江新闻名专栏《温广新闻调查》为例[J]. 黄建省.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6(05)
[6]调查性报道的融合新闻呈现——以普利策新闻奖作品《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为例[J]. 张培超,余星馨,彭兰. 新闻界. 2015(21)
[7]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内容产品的互联网思维——兼析楚天交通广播品牌节目《好吃佬》[J]. 李鹏,冯倩. 中国广播. 2015(10)
[8]浅析未来音频播客的发展[J]. 张若溪. 电影评介. 2014(22)
[9]生成“水波纹”效应——全媒体时代新闻资源的整合[J]. 赵亚光. 视听界. 2012(04)
[10]新闻生产的变革:从组织化向社会化——以微博如何影响调查性报道为视角的研究[J]. 张志安. 新闻记者. 2011(03)
硕士论文
[1]央广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改版研究[D]. 杨帆.天津师范大学 2014
[2]媒介融合背景下调查报道生产机制的变革[D]. 龚瀛琦.复旦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5658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565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