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灾难新闻研究 ——以新闻实践中的政治控制为视角
发布时间:2022-01-07 12:42
灾难是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事件,因此,与之相关的新闻报道是新闻传播中的一类重要题材。观照当代中国的灾难新闻,有一个特征有别的流变过程,而主导其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政府和新闻媒体的关系,具体地说,就是政府的政治控制和新闻专业控制在不同时代的新闻实践中如何发挥作用。 本文以国家-社会理论为分析框架,根据社会结构特征把当代中国分为总体性社会和分化性社会两个阶段。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政治控制和专业控制就有不同的作用方式和结果,因而灾难新闻也会有不同的表征。在总体性社会中,新闻的功能主要是为了宣传,新闻从业者对新闻的这种功能也经历了一个从认同到内化的过程。此外,出于政治合法性以及灾难应对模式的特点,灾难新闻的负面报道正面做也就成了一种越来越固定的模式,以致到文革时期甚至出现极端片面的灾难新闻,作为专业要求的客观性原则也就在灾难新闻中日渐式微。在分化性社会中,灾难应对的模式出现了变化,公众的知情权需求增长,新闻的功能出现了多元,新闻从业者的专业意识开始生长,政府的政治控制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从而在灾难新闻中开始出现专业化的趋势,其主要表现在对政治控制的主动适应、客观报道的“局域”呈现、专业方法...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序章 政治控制:灾难新闻的一种分析视角
引言
第一节 关键词的框定
一、灾难新闻:一组相关的概念
二、政治控制:在灾难新闻中的凸显
三、新闻实践:政治逻辑和专业逻辑的共生
第二节 国家-社会理论框架中的政治控制和新闻实践
一、政治控制的变动
二、新闻实践的变动
第三节 本研究的其他说明
一、研究综述
二、研究企图
三、资料说明
第一章 总体性社会:灾难新闻的政治控制如何可能
第一节 政治合法性:控制灾难新闻的政治基础
一、作为体现公共管理和政治统治的“灾难
二、作为获取政治合法性的“灾难”
三、作为体现全能政府的“灾难”
第二节 党的新闻事业:政治控制灾难新闻的实现基础
一、党报理论:灾难新闻的观念指导
二、管理体系:新闻实践的控制方式
第三节 从认同到内化:新闻从业者对政治控制的反应
一、党的新闻队伍的整合
二、绝对政治控制与新闻主体意识的消逝
第二章 从正常到非常:总体性社会中灾难新闻的流变
第一节 正面控制:1957年之前的灾难新闻
一、正面报道为主模式的形成
二、正面报道为主与客观报道空间
三、灾难新闻批评报道的典型事例
第二节 暂时的负面控制:1957年之后的灾难新闻
一、三年困难时期:灾难信息的流动
二、指示何以失效:“广东大雨如实报道”的考实
三、文革时期:极端片面的灾难新闻报道
第三章 变与不变:分化性社会中灾难新闻的政治控制
第一节 灾难信息:公众的需要和可能
一、灾难信息:公众的一种主动需要
二、多元渠道:获得灾难信息的可能
三、灾难流言:公众传播与信息变异
第二节 主体回归:灾难新闻观念重构
一、新闻改革背景下的灾难新闻观念反思
二、灾难新闻与新闻从业者主体意识的成长
第三节 变与不变:分化性社会中的政治控制
一、控制变化:灾难事件中的政府和媒体
二、政治控制:继续强调的基础和理由
第四节 分层多元:灾难新闻政治控制的安排
一、控制对象上体现出层次的区别
二、法规和文件对灾难新闻的常态化控制
三、主管部门对灾难新闻的动态化控制
第四章 专业追求:分化性社会中灾难新闻的趋向
第一节 路径依赖:灾难新闻的惯性延续
一、地方政府控制灾难信息
二、对新闻实践的影响
第二节 临场发挥:对政治控制的主动适应
一、新闻生产中的主动发挥
二、对政府官员的资源借用
第三节 客观报道:在灾难新闻中的“局域呈现”
一、直面灾民:灾情的如实体现
二、监督官员:灾难的必要反思
第四节 专业方法:灾难新闻的深度呈现
一、灾难新闻的解释性报道
二、灾难新闻的调查性报道
三、灾难新闻的精确性报道
第五节 社会责任:面对灾难的角色认知
一、奉献品质的倡扬
二、伦理道德的警觉
结语 新合作:灾难事件中的政府和新闻媒体
第一节 合作:政府和媒体应对灾难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政府:尊重公众知情权的基础上提供制度化的新闻空间
第三节 媒体: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基础上提供专业化的新闻服务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记者们“用意何在”——记大兴安岭大火中的新闻记者[J]. 冯慧. 民主与法制. 2009(22)
[2]五十年代的院系调整与社会变迁——院系调整研究之一[J]. 李杨. 开放时代. 2004(05)
[3]传媒社会职责、职业意识与经济利益的博弈[J]. 陈力丹. 传媒观察. 2004(08)
[4]灾难报道何必“扎堆”[J]. 陆高峰. 新闻实践. 2004(06)
[5]“媒体要做党的主动工具”——访“韬奋新闻奖”获得者、《香港商报》总编陈锡添[J]. 牛跟尚. 新闻三昧. 2004(06)
[6]中国传媒迅速崛起的实证分析[J]. 胡鞍钢,张晓群. 战略与管理. 2004(03)
[7]我是怎样成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J]. 杜导正. 纵横. 2004(04)
[8]“三贴近”与传播学原理[J]. 黄芝晓.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9]政府传播机理初探[J]. 程曼丽.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
[10]从灾害经济学角度对“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考察[J]. 陈东林.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4(01)
本文编号:3574565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序章 政治控制:灾难新闻的一种分析视角
引言
第一节 关键词的框定
一、灾难新闻:一组相关的概念
二、政治控制:在灾难新闻中的凸显
三、新闻实践:政治逻辑和专业逻辑的共生
第二节 国家-社会理论框架中的政治控制和新闻实践
一、政治控制的变动
二、新闻实践的变动
第三节 本研究的其他说明
一、研究综述
二、研究企图
三、资料说明
第一章 总体性社会:灾难新闻的政治控制如何可能
第一节 政治合法性:控制灾难新闻的政治基础
一、作为体现公共管理和政治统治的“灾难
二、作为获取政治合法性的“灾难”
三、作为体现全能政府的“灾难”
第二节 党的新闻事业:政治控制灾难新闻的实现基础
一、党报理论:灾难新闻的观念指导
二、管理体系:新闻实践的控制方式
第三节 从认同到内化:新闻从业者对政治控制的反应
一、党的新闻队伍的整合
二、绝对政治控制与新闻主体意识的消逝
第二章 从正常到非常:总体性社会中灾难新闻的流变
第一节 正面控制:1957年之前的灾难新闻
一、正面报道为主模式的形成
二、正面报道为主与客观报道空间
三、灾难新闻批评报道的典型事例
第二节 暂时的负面控制:1957年之后的灾难新闻
一、三年困难时期:灾难信息的流动
二、指示何以失效:“广东大雨如实报道”的考实
三、文革时期:极端片面的灾难新闻报道
第三章 变与不变:分化性社会中灾难新闻的政治控制
第一节 灾难信息:公众的需要和可能
一、灾难信息:公众的一种主动需要
二、多元渠道:获得灾难信息的可能
三、灾难流言:公众传播与信息变异
第二节 主体回归:灾难新闻观念重构
一、新闻改革背景下的灾难新闻观念反思
二、灾难新闻与新闻从业者主体意识的成长
第三节 变与不变:分化性社会中的政治控制
一、控制变化:灾难事件中的政府和媒体
二、政治控制:继续强调的基础和理由
第四节 分层多元:灾难新闻政治控制的安排
一、控制对象上体现出层次的区别
二、法规和文件对灾难新闻的常态化控制
三、主管部门对灾难新闻的动态化控制
第四章 专业追求:分化性社会中灾难新闻的趋向
第一节 路径依赖:灾难新闻的惯性延续
一、地方政府控制灾难信息
二、对新闻实践的影响
第二节 临场发挥:对政治控制的主动适应
一、新闻生产中的主动发挥
二、对政府官员的资源借用
第三节 客观报道:在灾难新闻中的“局域呈现”
一、直面灾民:灾情的如实体现
二、监督官员:灾难的必要反思
第四节 专业方法:灾难新闻的深度呈现
一、灾难新闻的解释性报道
二、灾难新闻的调查性报道
三、灾难新闻的精确性报道
第五节 社会责任:面对灾难的角色认知
一、奉献品质的倡扬
二、伦理道德的警觉
结语 新合作:灾难事件中的政府和新闻媒体
第一节 合作:政府和媒体应对灾难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政府:尊重公众知情权的基础上提供制度化的新闻空间
第三节 媒体: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基础上提供专业化的新闻服务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记者们“用意何在”——记大兴安岭大火中的新闻记者[J]. 冯慧. 民主与法制. 2009(22)
[2]五十年代的院系调整与社会变迁——院系调整研究之一[J]. 李杨. 开放时代. 2004(05)
[3]传媒社会职责、职业意识与经济利益的博弈[J]. 陈力丹. 传媒观察. 2004(08)
[4]灾难报道何必“扎堆”[J]. 陆高峰. 新闻实践. 2004(06)
[5]“媒体要做党的主动工具”——访“韬奋新闻奖”获得者、《香港商报》总编陈锡添[J]. 牛跟尚. 新闻三昧. 2004(06)
[6]中国传媒迅速崛起的实证分析[J]. 胡鞍钢,张晓群. 战略与管理. 2004(03)
[7]我是怎样成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J]. 杜导正. 纵横. 2004(04)
[8]“三贴近”与传播学原理[J]. 黄芝晓.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9]政府传播机理初探[J]. 程曼丽.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
[10]从灾害经济学角度对“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考察[J]. 陈东林.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4(01)
本文编号:35745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574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