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时代背景下校园微电影的传播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2 22:3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微时代”已经来到了,且悄无声息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在中国以2009年新浪微博上线运营为起点,标志着“微时代”在中国就此拉开了帷幕。当前伴随着移动智能通讯终端的普及和升级,它冲击了大众以往的生活方式,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微电影就是在“微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如今已经成为微时代的一种文化标志。微电影通过移动互联网中众多的微平台渠道进行传播,已成为大众新型娱乐休闲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因其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满足了大众碎片化阅读的需求,得到了大众的广泛的认可和接受。同时微电影具有的优势使得它得到了众多商家的喜爱,微电影具有的商业性特征让其成为一种消费文化。但是在微电影迅速迈入到了商业领域后,也渐渐的出现了其弊端,广告的商业性取代了微电影作为一种文化手段的艺术特性,近几年微电影市场中出现了众多内容低俗的作品。但是在微电影类型中,校园微电影仍然积极弘扬传播社会正能量,坚持传播着正确的文化价值方向,努力摆脱商业经济的影响,发挥出了其创新创作的能力,同时也自觉承担起了社会责任。本文通过对校园微电影结合教育学、传播学等理论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
【文章来源】: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1]第 4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至 2017 年 6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7.24 亿,较 2016 年底增手机上网的人数比例由 2016 年底的 95.1%提升至 96.3%,手机目前我国的移动互联网主导地位正在被强化,我国网民在使用设备作为上网的主要通讯终端。如图 1-2。
数据统计时间截至到 2017 年 6 月,就年龄结构而言,年轻化成为我国网民群体的龄结构的显著特征,以 10-39 岁群体网民为主,占我国网民整体数量的 72.1%。其中 20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占我国网民整体数量的 29.7%,我国网民中 10-19 岁年龄段、30-39 岁年轻阶段群体占比分别是 19.4%、23.0%。数据截至到 2017 月 6 和 2016底相比较,40 岁年龄阶段及以上的中高龄群体占比增长 1.7 个百分点。我国网民主体构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年轻人已成为互联网世界中绝对的主载力量。如图 1-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公益微电影对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 薛可,余来辉,余明阳. 当代青年研究. 2017(03)
[2]微电影教育价值研究[J]. 蒋满英,苏小河.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3]“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 黄珍. 理论观察. 2016(12)
[4]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主旋律电影内容构建——以《湄公河行动》为例[J]. 汪昊. 视听. 2016(12)
[5]互联网微电影众筹运行困境及其改进策略[J]. 李昭语. 传媒. 2016(23)
[6]青春微电影的文化质地及其教育价值[J]. 刘瑾. 读写月报. 2016(30)
[7]高校微电影的创作和发展思考[J]. 陈晶晶. 艺术科技. 2016(08)
[8]大学生短片创作实践研究[J]. 南喜明,林丽丽,闫绍云,王颖.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6(08)
[9]“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J]. 冷凇. 电影评介. 2016(11)
[10]从微电影现状看校园微电影创作[J]. 陈吕,陈斯洁. 戏剧之家. 2016(11)
博士论文
[1]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D]. 韩丽彦.中共中央党校 2013
[2]观影疗心[D]. 张爱宁.华东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微电影”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郑晨.北方工业大学 2016
[2]微电影的审美之维及其价值构建[D]. 祝志满.沈阳师范大学 2016
[3]新媒体视域下的微电影文化研究[D]. 王小利.江西师范大学 2015
[4]“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刘慧.山西大学 2015
[5]新媒介环境下法治微电影的传播效果研究[D]. 于婕.成都理工大学 2015
[6]微电影题材的切入与主题深化[D]. 康静宜.福建师范大学 2015
[7]微电影的传播模式及效果分析[D]. 王林.山东师范大学 2014
[8]微电影的叙事策略研究[D]. 李薇.华中师范大学 2014
[9]校园微视频创作现状浅析[D]. 梁莹莹.上海师范大学 2014
[10]微电影营销传播价值研究[D]. 简予繁.武汉理工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603033
【文章来源】: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1]第 4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至 2017 年 6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7.24 亿,较 2016 年底增手机上网的人数比例由 2016 年底的 95.1%提升至 96.3%,手机目前我国的移动互联网主导地位正在被强化,我国网民在使用设备作为上网的主要通讯终端。如图 1-2。
数据统计时间截至到 2017 年 6 月,就年龄结构而言,年轻化成为我国网民群体的龄结构的显著特征,以 10-39 岁群体网民为主,占我国网民整体数量的 72.1%。其中 20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占我国网民整体数量的 29.7%,我国网民中 10-19 岁年龄段、30-39 岁年轻阶段群体占比分别是 19.4%、23.0%。数据截至到 2017 月 6 和 2016底相比较,40 岁年龄阶段及以上的中高龄群体占比增长 1.7 个百分点。我国网民主体构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年轻人已成为互联网世界中绝对的主载力量。如图 1-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公益微电影对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 薛可,余来辉,余明阳. 当代青年研究. 2017(03)
[2]微电影教育价值研究[J]. 蒋满英,苏小河.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3]“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 黄珍. 理论观察. 2016(12)
[4]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主旋律电影内容构建——以《湄公河行动》为例[J]. 汪昊. 视听. 2016(12)
[5]互联网微电影众筹运行困境及其改进策略[J]. 李昭语. 传媒. 2016(23)
[6]青春微电影的文化质地及其教育价值[J]. 刘瑾. 读写月报. 2016(30)
[7]高校微电影的创作和发展思考[J]. 陈晶晶. 艺术科技. 2016(08)
[8]大学生短片创作实践研究[J]. 南喜明,林丽丽,闫绍云,王颖.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6(08)
[9]“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J]. 冷凇. 电影评介. 2016(11)
[10]从微电影现状看校园微电影创作[J]. 陈吕,陈斯洁. 戏剧之家. 2016(11)
博士论文
[1]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D]. 韩丽彦.中共中央党校 2013
[2]观影疗心[D]. 张爱宁.华东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微电影”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郑晨.北方工业大学 2016
[2]微电影的审美之维及其价值构建[D]. 祝志满.沈阳师范大学 2016
[3]新媒体视域下的微电影文化研究[D]. 王小利.江西师范大学 2015
[4]“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刘慧.山西大学 2015
[5]新媒介环境下法治微电影的传播效果研究[D]. 于婕.成都理工大学 2015
[6]微电影题材的切入与主题深化[D]. 康静宜.福建师范大学 2015
[7]微电影的传播模式及效果分析[D]. 王林.山东师范大学 2014
[8]微电影的叙事策略研究[D]. 李薇.华中师范大学 2014
[9]校园微视频创作现状浅析[D]. 梁莹莹.上海师范大学 2014
[10]微电影营销传播价值研究[D]. 简予繁.武汉理工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6030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603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