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理论视阈下微信传播空间的伦理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7 03:59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社交媒体已经席卷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中国,微信是社交媒体的典型代表,如今它已成为中国人“媒介化生存”的空间。而微信空间,是将各种关系连接起来的领域,契合布尔迪厄对于空间关系的洞察。故此,可以将微信看作是一个场域。在微信场域之内,行动者在各自惯习的驱动下进行着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以及符号资本的交换与争夺。作为一个关系交错的场域,微信传播涉及到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复杂网络。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行动者却被特有的“游戏规则”所束缚,某些行为突破了相互之间正常的“关系序列”,出现了用户主体迷失、情感联系疏离、话语权力误用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对个体和社会都带来了诸多负面的影响。于个体而言,他们的“数字化生存”遭遇冲击,出现了逻辑思维的碎片化、媒介使用的依赖化、人际关系的茧房化等倾向。对社会来说,政府的社会治理受到挑战,导致了政府公信力下滑、焦虑心态弥漫、公共精神式微等问题。任何一个场域都不是真空的,它必然受到经济场域、政治场域和文化场域等外部场域的影响。在眼球经济的驱使下,部分行动者特别是期望在内容创业的浪潮下分一杯羹的自媒体人,常常游走于道德与法...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微信场域内存在的伦理问题
第一节 自我呈现中的主体迷失
一、自拍图像:被建构的身体
二、消费炫耀:被物化的身份
三、群聊斗图:被悬置的意义
第二节 微信交往中的情感疏离
一、微商代购隔离彼此关系
二、微信拉票存在人情绑架
三、集赞点赞暗含关系压迫
第三节 信息自由中的权力误用
一、无把关的“我说”消解了公共说理的价值
二、煽情化的表达压缩了理性言说的空间
三、谣言信息放大了社会风险的范围
第二章 微信场域内伦理失范所引发的危害
第一节 给个体的数字化生存带来冲击
一、思维方式的碎片化
二、媒介使用的依赖化
三、人际关系的茧房化
第二节 给国家的社会治理带来挑战
一、破坏政治场中政府机构的公信力
二、导致心理场中焦虑心态的蔓延
三、贬抑文化场中公共精神的价值
第三章 微信场域内伦理问题产生的成因
第一节 经济场:眼球经济的驱使
一、流量至上的写作套路
二、推广引流的运营模式
第二节 政治场:规制规则的缺失
一、社交媒体的规则缺漏
二、政府监管的困难重重
三、舆论引导的惯习迟滞
第三节 文化场:消费主义的入侵
一、价值观念的偏差
二、精神信仰的异化
三、审美观念的变迁
第四章 微信场域内伦理失范问题的化解策略
第一节 构建微信场域内系统的伦理准则
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辉映
二、功利主义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三、表达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并重
第二节 完善微信场域内政府的制度保障
一、弥补法律缺陷,搭建系统的微信规则
二、突破惯习迟滞,实行有效的弹性监督
三、健全工作制度,展开有力的舆论引导
第三节 提升微信场域内用户的主体自觉
一、合理区分虚实交往,化解身份焦虑
二、理性参与网络讨论,促成社会共识
三、注意保护个人隐私,避免信息泄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推动城市社区参与的在线微观公共领域——一个业主微信群的实证研究[J]. 于淼.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9(03)
[2]后真相时代的伦理“破限”[J]. 江作苏,张雪燕. 新闻与写作. 2019(04)
[3]图像社交的兴起及其“视频转向”[J]. 刘涛. 教育传媒研究. 2019(02)
[4]价值重建:新闻业的结构转型与数字新闻生产理论建构[J]. 常江. 编辑之友. 2019(03)
[5]“共情”,还是“幸灾乐祸”——朋友圈里的消极信息会让忧伤的人更抑郁吗[J]. 张铮,赵慧欣,陈雪薇. 新闻与写作. 2019(01)
[6]点赞之累与索赞之谬——微信世界的“圈层社会”心态[J]. 王俊秀. 人民论坛. 2019(01)
[7]透视微信公众号传播[J]. 蔡骐,卞寒月. 新闻记者. 2019(01)
[8]微信舆论场的生成、传播与舆情管控——基于青年受众的研究视角[J]. 王延隆,李俊奎. 湖北社会科学. 2018(11)
[9]美图中的幻像与自我[J]. 彭兰.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12)
[10]论微信生活[J]. 金欣. 兰州学刊. 2018(11)
博士论文
[1]场域理论视角下网络公共意见建构[D]. 张丽燕.苏州大学 2018
[2]群体性事件的情感社会学分析[D]. 孙静.华东理工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文本情感分析研究[D]. 任高山.南昌航空大学 2018
[2]微信传播伦理失范问题研究[D]. 姚晋.江西师范大学 2018
[3]微信表情符号传播研究[D]. 张鑫.吉林大学 2017
[4]微信公众号失范问题研究[D]. 戴昕桐.黑龙江大学 2017
[5]突发公共事件的微信传播研究[D]. 李北北.湖南大学 2016
[6]微信朋友圈中的“晒消费”现象研究[D]. 刘洋.江西师范大学 2016
[7]微信公众账号吸粉现象研究[D]. 杨富攀.广西大学 2016
[8]连结性行动:社交媒体上的个人化表达与动员[D]. 苑明.南京大学 2016
[9]微信公众平台传播伦理失范研究[D]. 王约翰.西南政法大学 2016
[10]我国微信治理的理念与实践研究[D]. 吴斌.天津师范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611716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微信场域内存在的伦理问题
第一节 自我呈现中的主体迷失
一、自拍图像:被建构的身体
二、消费炫耀:被物化的身份
三、群聊斗图:被悬置的意义
第二节 微信交往中的情感疏离
一、微商代购隔离彼此关系
二、微信拉票存在人情绑架
三、集赞点赞暗含关系压迫
第三节 信息自由中的权力误用
一、无把关的“我说”消解了公共说理的价值
二、煽情化的表达压缩了理性言说的空间
三、谣言信息放大了社会风险的范围
第二章 微信场域内伦理失范所引发的危害
第一节 给个体的数字化生存带来冲击
一、思维方式的碎片化
二、媒介使用的依赖化
三、人际关系的茧房化
第二节 给国家的社会治理带来挑战
一、破坏政治场中政府机构的公信力
二、导致心理场中焦虑心态的蔓延
三、贬抑文化场中公共精神的价值
第三章 微信场域内伦理问题产生的成因
第一节 经济场:眼球经济的驱使
一、流量至上的写作套路
二、推广引流的运营模式
第二节 政治场:规制规则的缺失
一、社交媒体的规则缺漏
二、政府监管的困难重重
三、舆论引导的惯习迟滞
第三节 文化场:消费主义的入侵
一、价值观念的偏差
二、精神信仰的异化
三、审美观念的变迁
第四章 微信场域内伦理失范问题的化解策略
第一节 构建微信场域内系统的伦理准则
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辉映
二、功利主义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三、表达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并重
第二节 完善微信场域内政府的制度保障
一、弥补法律缺陷,搭建系统的微信规则
二、突破惯习迟滞,实行有效的弹性监督
三、健全工作制度,展开有力的舆论引导
第三节 提升微信场域内用户的主体自觉
一、合理区分虚实交往,化解身份焦虑
二、理性参与网络讨论,促成社会共识
三、注意保护个人隐私,避免信息泄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推动城市社区参与的在线微观公共领域——一个业主微信群的实证研究[J]. 于淼.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9(03)
[2]后真相时代的伦理“破限”[J]. 江作苏,张雪燕. 新闻与写作. 2019(04)
[3]图像社交的兴起及其“视频转向”[J]. 刘涛. 教育传媒研究. 2019(02)
[4]价值重建:新闻业的结构转型与数字新闻生产理论建构[J]. 常江. 编辑之友. 2019(03)
[5]“共情”,还是“幸灾乐祸”——朋友圈里的消极信息会让忧伤的人更抑郁吗[J]. 张铮,赵慧欣,陈雪薇. 新闻与写作. 2019(01)
[6]点赞之累与索赞之谬——微信世界的“圈层社会”心态[J]. 王俊秀. 人民论坛. 2019(01)
[7]透视微信公众号传播[J]. 蔡骐,卞寒月. 新闻记者. 2019(01)
[8]微信舆论场的生成、传播与舆情管控——基于青年受众的研究视角[J]. 王延隆,李俊奎. 湖北社会科学. 2018(11)
[9]美图中的幻像与自我[J]. 彭兰.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12)
[10]论微信生活[J]. 金欣. 兰州学刊. 2018(11)
博士论文
[1]场域理论视角下网络公共意见建构[D]. 张丽燕.苏州大学 2018
[2]群体性事件的情感社会学分析[D]. 孙静.华东理工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文本情感分析研究[D]. 任高山.南昌航空大学 2018
[2]微信传播伦理失范问题研究[D]. 姚晋.江西师范大学 2018
[3]微信表情符号传播研究[D]. 张鑫.吉林大学 2017
[4]微信公众号失范问题研究[D]. 戴昕桐.黑龙江大学 2017
[5]突发公共事件的微信传播研究[D]. 李北北.湖南大学 2016
[6]微信朋友圈中的“晒消费”现象研究[D]. 刘洋.江西师范大学 2016
[7]微信公众账号吸粉现象研究[D]. 杨富攀.广西大学 2016
[8]连结性行动:社交媒体上的个人化表达与动员[D]. 苑明.南京大学 2016
[9]微信公众平台传播伦理失范研究[D]. 王约翰.西南政法大学 2016
[10]我国微信治理的理念与实践研究[D]. 吴斌.天津师范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6117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611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