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互文性视角下城市品牌与企业品牌互动传播机制探究

发布时间:2022-02-14 11:44
  城市形象的塑造与提升对内可以增加公众凝聚力;对外能够提升知名度和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进而增强城市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但当前从国际和国内层面来看,我国城市品牌从定位、塑造、经营、管理和传播等环节都存在诸多问题。企业是其所处城市的造血动脉和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品牌也是城市品牌传播和建设的重要抓手。国内已有研究对企业品牌与城市品牌的互动关系给予充分肯定,但在理论高度去挖掘与思考二者互动背后的关系与机制尚有较大空间。聚焦某一城市战术层面的经验总结使得当前研究所得优化策略不具有普适性和广泛应用价值。如何发挥理论的引导作用,在战略层面精准洞悉二者互动内在机制,提升品牌互建的成效进而实现共赢局面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为弥补现有品牌理论解释力和适用性不足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引入互文性理论,来解释城市品牌与企业品牌的互动传播与关系网络。打破了品牌理论对“历史文本意义”的长期忽视,使得过去“传播主体制造信息与意义并传递给受众”的二元关系,拓展到“传播主体通过召唤意义空间中的文本符号激发和唤醒公众对既定历史意义的认知”的三元关系。再通过理论再语境化思考,以“多模态互文”视角搭建出城市品牌与企业品牌的...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互文性视角下城市品牌与企业品牌互动传播机制探究


互文性理论缘起与演变示意图

阶段,《明镜》周刊,巴赫金,外国文学


11图 1- 2 国内互文性思想研究阶段代,互文性理论以译文、译著的形式引介入我国,主要文性研究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关注互文理论综述[20]究主要讨论以文字模态的互文现象(王露杨,2017;的形成与变异——从巴赫金到布鲁姆[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概述. 外国文学,1996 (1),72-78.的缘起与流变[J].外国文学评论,2004(03):19-30.下的译学研究[J].中国外语,2007(02):74-76+79.文语篇的互文性分析——以德国《明镜》周刊的封面语篇为例[J]. 外语教

知网,相关主题,总体趋势,数据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武建国、颜璐,2015)[24][25]。以“互文性”为关键词在知网文献库进行筛选,可得知截至 2019 年 2 月共收纳 CSSCI级期刊 764 篇,“互文性”研究的重点领域包括理论研究、克丽斯蒂娃和互文关系讨论,以及文本分析。整体来说,互文性是沿着两条隐约的轨迹发展的:一是从狭义的角度出发,致力于对互文性概念做精确的界定,使它成为研究修辞学、符号学等的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描述工具,广泛应用在诗歌电影文学作品的语篇文本分析上;二是趋向于对互文性概念做宽泛的解释,把它当作语篇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重要话语策略,具有鲜明的批判性质。但少有学者尝试在非文学、语用学领域以互文性思想作为一种框架或者模型工具开展研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广州:“花城”城市品牌形象对外传播策略与经验[J]. 鲍雨.  杭州(周刊). 2019(04)
[2]“一带一路”倡议中深圳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优势、问题与路径[J]. 王林生.  城市观察. 2018(05)
[3]中美商务语篇互文性多维对比研究[J]. 王立非,李炤坤.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8(03)
[4]原产地效应的运用与规避——广州城市品牌与本地企业品牌的互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 吴蓉.  品牌研究. 2018(04)
[5]非竞争性品牌联盟的运作策略研究[J]. 王战,祁钰.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2)
[6]基于效果评估的城市形象全球传播能力提升策略与路径——以上海为典型案例的考察[J]. 王大可,张云帆,李本乾.  新媒体与社会. 2017(04)
[7]多模态广告的互文分析[J]. 张伟.  广告大观(理论版). 2017(06)
[8]我国互文性研究热点变化及发展趋势分析[J]. 王露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11)
[9]中国城市品牌形象受众感知评价研究——基于全国36座城市的实证调查分析[J]. 宋欢迎,张旭阳.  新闻界. 2017(03)
[10]品牌生态理论研究动态及展望[J]. 王启万,朱虹,王兴元.  企业经济. 2017(03)

硕士论文
[1]转型经济背景下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追赶:模型分析和案例检验[D]. 徐相伟.南京理工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6244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6244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d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