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流动社会背景下社交媒体对身份间性的再构

发布时间:2022-02-18 23:53
  流动社会(mobile social)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和二元制的身份对立的局面,使不同阶层、身份的人群杂糅在一起,公众的意识形态、文化消费方式等发生了深刻而显著的变化。较之于以往相对板结化的社会结构,在现有的社会结构下,实现职业间、地域间、阶层间流动的可能性增加,公众拥有更多机会通过获致性因素改变其社会身份。在此现实语境下,具有流动属性(mobile)的社交媒体应运而生,并深刻嵌入公众的现实生活。社交媒体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和操作的壁垒,使得社会各阶层、各年龄、各身份的群体都有权力和能力使用。本研究的基本假设为:在流动社会的背景下,各圈层的社交媒体用户在接触社交媒体的过程中出现了表征各异的身份认同问题。同时,本研究提出三个分假设:一、社会媒体上的情感交流反而令现实社会关系出现隔阂,导致主体间出现情感认同障碍;二、流动人口在使用社交媒介获取信息时,接触到针对内群体身份形象的负面社会评价后,会想象式地迁移为对自身的评价,进而陷入认同焦虑;三、虚拟与现实两种身份的同时存在使个体身份认知出现矛盾,传播行为和传播心理具有不一致性。经过前往粤赣浙三省六市展开实地田野调研,并对回收的调研问卷进行数据分析...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回顾与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意义、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意义
        1.3.3 创新之处
2 研究方法与样本选取
    2.1 问题与假设提出
    2.2 研究方法
    2.3 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3 研究发现
    3.1 边缘与中心:“我们”的家园和“他们”的城市之间的身份适应分化
    3.2 报道与现实:拟态环境与实际体验之间的身份锚定模糊
    3.3 线下与线上:社会阶层与传播秩序之间的身份抒写矛盾
4 认同弥合:走向理性的社交媒体受众
    4.1 文化认同
    4.2 政治认同
5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访谈资料参考
附录
    附录一 :关于城乡居民新媒体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关于“社交媒体与身份认同”的访谈资料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媒体文化与城市新移民地域文化认同的建构——以广州为例[J]. 叔翼健.  新闻研究导刊. 2018(16)
[2]社交媒体中的自发式“记者联盟”:身份、环境、伦理[J]. 彭华新.  国际新闻界. 2017(07)
[3]当前我国中产阶层政治认同与文化重建[J]. 胡艳蕾,李晓明.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6(04)
[4]英语影视剧迷在中国社交媒体中的超语嬉戏[J]. 李玉霞.  语言学研究. 2016(01)
[5]社交媒体使用与身份认同研究——以“皮村”乡城迁移者为例1[J]. 王锡苓,李笑欣.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06)
[6]社会底层青年群体的记忆打造与传媒重塑研究——基于昆明炼油项目的实地调[J]. 李春雷,曾娅洁.  新闻大学. 2015(03)
[7]城市新移民社交媒体使用与主观幸福感研究[J]. 韦路,陈稳.  国际新闻界. 2015(01)
[8]《我的安东尼娅》间性空间的身份间性研究[J]. 于娟,杨颖.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4(05)
[9]维吾尔族大学生新媒体使用与身份认同[J]. 金玉萍,王婧.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5)
[10]“媒体与移民身份认同”研究:从西方经验到中国语境——以农民工为重点的文献考察[J]. 乔同舟.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博士论文
[1]大众传播的文化断裂论当代中国媒介的身份危机[D]. 邱戈.浙江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困境的社会学分析[D]. 邹英.吉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317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6317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7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