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我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及应对研究

发布时间:2022-05-02 22:25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一种背离唯物史观的社会思潮,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泛起,虽有诸多表现形式,但其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本质却是始终不变的,正威胁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本文首先梳理了我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发展演变、现实表现及主要危害,为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提供理论支撑;其次,从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渠道、传播环境四个方面对当前我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特征进行总结,研析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路径,进一步深化已有的现状和问题研究;再次,以同样遭遇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侵袭的苏联为例进行比较分析,还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过程,总结苏联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主要失误,从中获得正确对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重要警示;最后,提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应对之策,即增强传播主体的理论自信,提高传播客体的抵抗能力,严把传播渠道的准入关口,捍卫传播环境的制度优势。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概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社会思潮的概念
        2.1.2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内涵
        2.1.3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发展演变
    2.2 我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现实表现
        2.2.1 颠倒黑白重评历史
        2.2.2 虚无进步夸大不足
        2.2.3 否定革命弱化阶级
    2.3 我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危害
        2.3.1 造成思想混乱否定共产党的领导
        2.3.2 消解主流意识模糊马克思主义信仰
        2.3.3 否定中国革命本质剑指现存制度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当前我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特征
    3.1 传播主体的特征
        3.1.1 传播来源隐匿化
        3.1.2 传播目的复杂化
        3.1.3 传播内容交互化
    3.2 传播客体的特征
        3.2.1 传播受众多元化
        3.2.2 传播氛围情感化
        3.2.3 传播对象裂变化
    3.3 传播渠道的特征
        3.3.1 传播载体多元化
        3.3.2 传播话语学理化
        3.3.3 传播途径娱乐化
        3.3.4 传播手段间接化
    3.4 传播环境的特征
        3.4.1 传播契机现实化
        3.4.2 传播时效高效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苏联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警示
    4.1 苏联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过程
        4.1.1 谎言与真相
        4.1.2 缘起与泛滥
        4.1.3 演进与灾难
        4.1.4 破产与反思
    4.2 苏联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导致的严重后果
        4.2.1 传播主体失责导致反动宣传信息泛滥
        4.2.2 传播客体逆流动摇民众共产主义信念
        4.2.3 传播渠道失守解冻自由化思想潮流
        4.2.4 传播环境混乱打开思想防线缺口
    4.3 苏联教训留给我国的警示
        4.3.1 传播主体要科学掌控意识形态
        4.3.2 传播客体对历史不能随意剪裁
        4.3.3 传播渠道要敏锐对待错误社会思潮
        4.3.4 传播环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对策
    5.1 增强传播主体的理论自信
        5.1.1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1.2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5.1.3 重视社会思潮传播的研究
    5.2 提高传播客体的抵抗能力
        5.2.1 提高群众的网络辨识水平
        5.2.2 着重青少年群体的教育
        5.2.3 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
    5.3 严把传播渠道的准入关口
        5.3.1 填补“把关人”的缺位
        5.3.2 维护主流媒体的公信
        5.3.3 监控虚拟空间的言论
        5.3.4 完善网络世界的立法
    5.4 捍卫传播环境的制度优势
        5.4.1 加强社会环境治理
        5.4.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5.4.3 注重人文关怀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6500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6500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1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