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中的意义赋权
发布时间:2022-07-07 08:32
互联网搭建了低门槛准入的公共平台,使每一个网民都有机会参与网络传播进行意见表达,实现自我赋权,从而推动了传统话语权力的解构与重建。这里采用霍尔的"主导——霸权式"、"协商式"、"抵抗式"三种受众解读立场,研究网民对网络传播中的不同意义符号进行解读与重构的过程,反思赋权过程中不合理权能使用带来的伦理法规失范问题,如信息失实、媒介审判、新闻侵权等,并从技术微观层面提出,平台应利用技术之善加强把关,还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搭建渠道,提高赋权对象,即网民的媒介素养、普及法律常识,还从立法的宏观层面提出,应通过刚性法律制约网络平台,优化增权渠道。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一、网络传播中赋权主体强弱边界的模糊
二、网络传播中意义的多重解读方式
(一)主导——霸权式解读
(二)协商式解读
(三)抵抗式解读
三、意义赋权过程中的伦理法规失范现象及对策
(一)意义赋权过程中的信息失实
(二)意义赋权过程中的媒介审判
(三)意义赋权过程中的新闻侵权
(四)对策
1.优化信息过滤机制,强化“把关人”职责
2.构建伦理共识,提高赋权对象媒介素养
3.加强立法力度,多渠道优化增权途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弱者”与新媒介赋权研究——基于关系维度的述评[J]. 黄月琴. 新闻记者. 2015(07)
[2]论媒介技术演化和媒介制度变迁的内在关联[J]. 潘祥辉.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本文编号:3656088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一、网络传播中赋权主体强弱边界的模糊
二、网络传播中意义的多重解读方式
(一)主导——霸权式解读
(二)协商式解读
(三)抵抗式解读
三、意义赋权过程中的伦理法规失范现象及对策
(一)意义赋权过程中的信息失实
(二)意义赋权过程中的媒介审判
(三)意义赋权过程中的新闻侵权
(四)对策
1.优化信息过滤机制,强化“把关人”职责
2.构建伦理共识,提高赋权对象媒介素养
3.加强立法力度,多渠道优化增权途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弱者”与新媒介赋权研究——基于关系维度的述评[J]. 黄月琴. 新闻记者. 2015(07)
[2]论媒介技术演化和媒介制度变迁的内在关联[J]. 潘祥辉.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本文编号:3656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656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