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化媒体的社交关系强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5 13:29
互联网发展至今,各种新技术、新理念和新应用不断涌现,给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一次又一次革新。其中,社会化媒体以用户为中心,允许用户创造内容、分享内容、进而讨论内容,成为当前互联网领域内最闪亮的一颗新星。“社会化”是社会化媒体最核心的理念,它的运转基石就是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然而,社会化媒体中的社交关系却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关系有所不同,它目前只能简单地反映用户之间“是朋友”或者“不是朋友”,缺乏真实社交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强度”属性。本文以用户间社交关系强度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化媒体中的用户数据,研究如何自动区分用户间社交关系的强度,如何将用户间社交关系的强度信息直观地展现给用户以便于利用。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然后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全面综述的基础上,阐述本文研究的目标、思路和方法,概述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在理论基础部分,本文先从社会交往、社会网络和社交关系这三个层面总结相关的理论,然后重点讨论社交关系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强度类型划分,最终,将影响社交关系强度的因素总结为相似性因素、时间性因素和互动性因素这三大类,亦明确地将社交关系按照强度的不同划分为强社交关系、弱社交关系...
【文章页数】:14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现实世界中的社交关系强度研究
1.2.2 基于网络的社交关系挖掘和聚类研究
1.2.3 基于网络的社交关系强度研究
1.2.4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2 理论基础
2.1 社会交往理论
2.1.1 社会交往:需求层次理论
2.1.2 社会网络:六度分离理论、同质性原理和社会资本
2.1.3 社交关系:顿巴数
2.2 社交关系强度
2.2.1 社交关系强度的影响因素
2.2.2 社交关系强度的区分及作用
2.3 小结
3 研究环境与研究工具
3.1 研究环境
3.1.1 社会化媒体
3.1.2 研究平台的确定
3.2 研究工具
3.2.1 数据采集工具与数据挖掘工具
3.2.2 数据可视化工具
3.3 小结
4 社交关系强度的分类研究
4.1 研究数据采集
4.1.1 数据属性的确定
4.1.2 数据采集过程
4.2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4.2.1 人口统计特征
4.2.2 社交关系数据统计
4.3 社交关系强度分类模型的确定
4.3.1 分类算法的验证与评估标准
4.3.2 训练数据准备
4.3.3 第一阶段:区分强社交关系
4.3.4 第二阶段:区分临时社交关系
4.3.5 结果讨论
4.4 小结
5 社交关系强度的可视化及评价
5.1 社交关系强度可视化过程
5.1.1 社交关系强度数据的生成
5.1.2 社交关系强度的可视化
5.2 社交关系强度可视化评价
5.2.1 评价标准
5.2.2 评价过程
5.2.3 评价结果与讨论
5.3 小结
6 结论及启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研究贡献
6.2.1 理论上的贡献
6.2.2 实践上的贡献
6.3 主要不足与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A 研究数据采集说明文件
附录B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社交网络隐私控制功能的可用性研究[J]. 沈洪洲,宗乾进,袁勤俭,朱庆华. 计算机应用. 2012(03)
[2]BO-AUC多类分类评估方法[J]. 秦锋,杨帆,程泽凯,刘牛.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2(05)
[3]网络口碑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实证研究[J]. 毕继东. 情报杂志. 2009(11)
[4]个人网上银行的可用性测试与评价[J]. 李倩,孙林岩,吴疆,张婧,田焱.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8(06)
[5]网上银行可用性测评[J]. 张结,毛基业. 信息系统学报. 2008(01)
[6]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J]. 边燕杰. 中国社会科学. 2004(03)
[7]给数据以形象 给信息以智能 数据可视化技术及其应用展望[J]. 黄志澄. 电子展望与决策. 1999(06)
博士论文
[1]农民工群体的内部差异:社会流动与社会网络[D]. 李汉宗.武汉大学 2011
[2]哲学视域下的网络社会交往[D]. 卢斌.中共中央党校 2011
硕士论文
[1]SNS网络中节点关系研究[D]. 杨媛媛.河北农业大学 2010
[2]中国语境下的社交网站研究[D]. 刘文婷.中央民族大学 2010
[3]社交网络服务的用户群体特征分析与组织探测研究[D]. 王天宇.北京交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691394
【文章页数】:14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现实世界中的社交关系强度研究
1.2.2 基于网络的社交关系挖掘和聚类研究
1.2.3 基于网络的社交关系强度研究
1.2.4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2 理论基础
2.1 社会交往理论
2.1.1 社会交往:需求层次理论
2.1.2 社会网络:六度分离理论、同质性原理和社会资本
2.1.3 社交关系:顿巴数
2.2 社交关系强度
2.2.1 社交关系强度的影响因素
2.2.2 社交关系强度的区分及作用
2.3 小结
3 研究环境与研究工具
3.1 研究环境
3.1.1 社会化媒体
3.1.2 研究平台的确定
3.2 研究工具
3.2.1 数据采集工具与数据挖掘工具
3.2.2 数据可视化工具
3.3 小结
4 社交关系强度的分类研究
4.1 研究数据采集
4.1.1 数据属性的确定
4.1.2 数据采集过程
4.2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4.2.1 人口统计特征
4.2.2 社交关系数据统计
4.3 社交关系强度分类模型的确定
4.3.1 分类算法的验证与评估标准
4.3.2 训练数据准备
4.3.3 第一阶段:区分强社交关系
4.3.4 第二阶段:区分临时社交关系
4.3.5 结果讨论
4.4 小结
5 社交关系强度的可视化及评价
5.1 社交关系强度可视化过程
5.1.1 社交关系强度数据的生成
5.1.2 社交关系强度的可视化
5.2 社交关系强度可视化评价
5.2.1 评价标准
5.2.2 评价过程
5.2.3 评价结果与讨论
5.3 小结
6 结论及启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研究贡献
6.2.1 理论上的贡献
6.2.2 实践上的贡献
6.3 主要不足与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A 研究数据采集说明文件
附录B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社交网络隐私控制功能的可用性研究[J]. 沈洪洲,宗乾进,袁勤俭,朱庆华. 计算机应用. 2012(03)
[2]BO-AUC多类分类评估方法[J]. 秦锋,杨帆,程泽凯,刘牛.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2(05)
[3]网络口碑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实证研究[J]. 毕继东. 情报杂志. 2009(11)
[4]个人网上银行的可用性测试与评价[J]. 李倩,孙林岩,吴疆,张婧,田焱.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8(06)
[5]网上银行可用性测评[J]. 张结,毛基业. 信息系统学报. 2008(01)
[6]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J]. 边燕杰. 中国社会科学. 2004(03)
[7]给数据以形象 给信息以智能 数据可视化技术及其应用展望[J]. 黄志澄. 电子展望与决策. 1999(06)
博士论文
[1]农民工群体的内部差异:社会流动与社会网络[D]. 李汉宗.武汉大学 2011
[2]哲学视域下的网络社会交往[D]. 卢斌.中共中央党校 2011
硕士论文
[1]SNS网络中节点关系研究[D]. 杨媛媛.河北农业大学 2010
[2]中国语境下的社交网站研究[D]. 刘文婷.中央民族大学 2010
[3]社交网络服务的用户群体特征分析与组织探测研究[D]. 王天宇.北京交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6913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691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