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声景:延安文人的聆听与想象
发布时间:2023-03-12 02:10
本研究以声音景观理论为切入点来探讨延安的声音,关注个体、声音媒介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对于声音研究来说,延安特定的时空背景提供了一个卓有价值的研究基点,它的独特性和典范意义,是在历史的横纵向的对比当中呈现的。本研究采取文本分析的方法,选取延安时期曾经寓居延安的文人所遗留下来的文本,作为本研究的文本材料。首先,本研究关注他们在延安获得了怎样的听觉体验,并从中探析延安声音景观的独特性的具体表现;其次,分析声音如何介入时间与空间经验,并导向对于集体的想象;最后,本文引入社会文化空间这一概念,试图在联络历史情境,关照听众状况的前提下理解延安文人的倾听与想象,据此,本研究发现,个人对于声音的倾听与想象,无法超脱其所处的那个具体的社会文化空间的影响。一方面,社会文化空间以组织意志的面貌涉入听觉空间的打造,重构了耳朵的世界;另一方面,通过作用于社会心态,影响了人们对声音的阐释,对意义的获取。对于延安来讲,社会文化空间形塑了延安独特的声景;对于延安文人来讲,他们的聆听行为与听觉想象都发生在由同一个战争语境主导的历史现实当中,因而获得了高度类似的听觉想象。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问题
1.2 相关研究回顾
1.2.1 有关延安各种声音形式的研究
1.2.2 针对延安声音环境的研究
1.3 研究意义与价值
1.4 研究策略概述
1.4.1 研究方法
1.4.2 文本材料选取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声景”概念辨析
2.1 声景概念的提出
2.2 声景作为感受“时空”的尺度
2.2.1 声音与时间感
2.2.2 声音与“地方感”
2.3 作为聆听世界的体验
2.3.1 作为主体经验的声景
2.3.2 聆听体验与共同体塑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延安的“声景”
3.1 听觉与视觉
3.2 声音与延安印象
3.2.1 寂静与热闹的对比
3.2.2 歌声中的延安
3.3 延安“声景”的特征
3.3.1 混杂性
3.3.2 直接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声景中的时间、空间与集体的想象
4.1 声音与延安时间的制度化
4.2 声音与延安的空间经验
4.3 声音与集体的想象
4.3.1 “集体”的想象
4.3.2 情绪感染与“群”的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在社会文化空间里的聆听与生产
5.1 听觉想象的语境
5.1.1 历史情境
5.1.2 社会心态
5.2 延安的声音生产
5.2.1 声音生产的逻辑
5.2.2 再造听觉空间
5.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延安文人大事记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60720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问题
1.2 相关研究回顾
1.2.1 有关延安各种声音形式的研究
1.2.2 针对延安声音环境的研究
1.3 研究意义与价值
1.4 研究策略概述
1.4.1 研究方法
1.4.2 文本材料选取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声景”概念辨析
2.1 声景概念的提出
2.2 声景作为感受“时空”的尺度
2.2.1 声音与时间感
2.2.2 声音与“地方感”
2.3 作为聆听世界的体验
2.3.1 作为主体经验的声景
2.3.2 聆听体验与共同体塑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延安的“声景”
3.1 听觉与视觉
3.2 声音与延安印象
3.2.1 寂静与热闹的对比
3.2.2 歌声中的延安
3.3 延安“声景”的特征
3.3.1 混杂性
3.3.2 直接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声景中的时间、空间与集体的想象
4.1 声音与延安时间的制度化
4.2 声音与延安的空间经验
4.3 声音与集体的想象
4.3.1 “集体”的想象
4.3.2 情绪感染与“群”的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在社会文化空间里的聆听与生产
5.1 听觉想象的语境
5.1.1 历史情境
5.1.2 社会心态
5.2 延安的声音生产
5.2.1 声音生产的逻辑
5.2.2 再造听觉空间
5.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延安文人大事记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607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760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