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残疾人报道的媒体再现与框架分析(2007-2018)
发布时间:2023-04-07 05:13
残疾人是人类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但受限于身体缺陷、行动不便以及社会无障碍环境的不健全,残疾人鲜少或露面、或发声于主流社会,以致于绝大多数公众只能藉由媒介了解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媒体作为公众联通外部世界重要桥梁,能再现残疾人议题、型塑残疾人形象,将公众“不可见、不可触、不可思”的实性世界投射给公众,成为公众了解残疾人的重要途径,也对影响残疾人的社会地位起到重要作用。基于这一背景,本研究以2007年至2018年12年间《人民日报》、《南方周末》、《中国残疾人》中的1085篇残疾人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甘姆森“诠释包裹”取向框架分析法以及深入访谈法,探讨三份报刊残疾人报道的媒体再现和框架特征。研究发现,三份报刊关于残疾人议题的报道总体呈现报道总量少、感情倾向明显、重官方话语的特征。在报道内容上,三份报刊的立场各不相同,《人民日报》倾向从政府的角度,介绍国家的助残行动;《南方周末》倾向从残疾人人权角度,揭露负面的侵权行为;《中国残疾人》倾向从专家角度,介绍助残模式及康复知识等。在媒体框架的使用上三份报刊也各不相同,《人民日报》倾向于使用“政绩框架”、“仪式框架”,整体呈现“紧跟国家意识...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残疾人弱势现状与弱势原因
1.1.2 作为塑造公众认知渠道的媒体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助力残健互融
1.2.2 理论意义:弥补研究空白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发展的“残疾”定义
2.2 残疾人报道及相关研究
2.2.1 残疾人报道的内容分析
2.2.2 残疾人报道的文本分析
2.2.3 残疾人报道框架分析
2.3 媒介框架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2.3.1 “框架理论”的概念
2.3.2 媒体框架的应用研究
第三章 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及时段的选择
3.3 研究方法
3.3.1 内容分析法
3.3.2 框架分析法
3.3.3 深度访谈法
3.4 信度检验
第四章 内容分析
4.1 数量与时间分布
4.1.1 《人民日报》:报道数量与“重大事件”密切相关
4.1.2 《南方周末》:报道数量较少,但呈现增长趋势
4.1.3 《中国残疾人》:报道数量相对稳定,并呈现小幅度波动
4.2 报道体裁
4.2.1 通讯为主,叙述深入具体
4.2.2 《人民日报》《南方周末》重观点表达
4.2.3 《中国残疾人》重视专业知识传播
4.3 报道主题
4.3.1 《人民日报》重视政府助残行动
4.3.2 《南方周末》重视媒体监督
4.3.3 《中国残疾人》专业特征明显
4.4 内容角度
4.5 消息来源
4.5.1 “政府机构”和“残疾人”是主要信源
4.5.2 三份报刊信源选择存在差异
4.5.3 《南方周末》多话语共建报道
4.6 感情基调
4.6.1 《人民日报》和《中国残疾人》以正面立场为主
4.6.2 《南方周末》正负立场均衡
4.7 媒介形象
第五章 框架分析
5.1 榜样框架
5.1.1 “诠释包裹”分析
5.1.2 共时性分布:《南方周末》占比最高
5.1.3 历时性分布:呈现波动式分布
5.2 仪式框架
5.2.1 “诠释包裹”分析
5.2.2 共时性分布:《人民日报》占比最高
5.2.3 历时性分布:集中分布在“重大活动”期间
5.3 政绩框架
5.3.1 “诠释包裹”分析
5.3.2 共时性分布:《人民日报》、《中国残疾人》占比较高
5.3.3 历时性分布:《人民日报》、《中国残疾人》呈常态化分布
5.4 社会公益框架
5.4.1 “诠释包裹”分析
5.4.2 共时性分布:《南方周末》、《中国残疾人》占比较高
5.4.3 历时性分布:呈现增长趋势
5.5 科普框架
5.5.1 “诠释包裹”分析
5.5.2 共时性分布:《中国残疾人》占比最高
5.5.3 历时性分布:《中国残疾人》呈常态化分布
5.6 问责框架
5.6.1 “诠释包裹”分析
5.6.2 共时性分布:《南方周末》占比最高
5.6.3 历时性分布:呈现增长趋势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残疾人报道的媒体再现
6.1.1 报道数量少,报道呈现边缘化
6.1.2 重官方话语,轻多元交流
6.1.3 报道感情倾向明显,残疾人弱势形象固化
6.1.4 三份报刊在残疾人报道内容上各具倾向性
6.2 残疾人报道的媒体框架
6.2.1 多元但失衡的框架分布
6.2.2 差异的框架倾向
6.3 深度访谈结果
6.3.1 残疾人报道的困境
6.3.2 残疾人报道的改进方向
6.4 残疾人报道的建议
6.4.1 强化议程设置,赋权话语机会,推进残疾人报道常态化
6.4.2 转变报道理念,均衡报道框架,客观全面呈现残疾人
6.4.3 丰富报道元素,提高可读性,增强传播效果
6.5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残疾人报道内容分析编码表
附录2 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介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本文编号:3785159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残疾人弱势现状与弱势原因
1.1.2 作为塑造公众认知渠道的媒体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助力残健互融
1.2.2 理论意义:弥补研究空白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发展的“残疾”定义
2.2 残疾人报道及相关研究
2.2.1 残疾人报道的内容分析
2.2.2 残疾人报道的文本分析
2.2.3 残疾人报道框架分析
2.3 媒介框架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2.3.1 “框架理论”的概念
2.3.2 媒体框架的应用研究
第三章 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及时段的选择
3.3 研究方法
3.3.1 内容分析法
3.3.2 框架分析法
3.3.3 深度访谈法
3.4 信度检验
第四章 内容分析
4.1 数量与时间分布
4.1.1 《人民日报》:报道数量与“重大事件”密切相关
4.1.2 《南方周末》:报道数量较少,但呈现增长趋势
4.1.3 《中国残疾人》:报道数量相对稳定,并呈现小幅度波动
4.2 报道体裁
4.2.1 通讯为主,叙述深入具体
4.2.2 《人民日报》《南方周末》重观点表达
4.2.3 《中国残疾人》重视专业知识传播
4.3 报道主题
4.3.1 《人民日报》重视政府助残行动
4.3.2 《南方周末》重视媒体监督
4.3.3 《中国残疾人》专业特征明显
4.4 内容角度
4.5 消息来源
4.5.1 “政府机构”和“残疾人”是主要信源
4.5.2 三份报刊信源选择存在差异
4.5.3 《南方周末》多话语共建报道
4.6 感情基调
4.6.1 《人民日报》和《中国残疾人》以正面立场为主
4.6.2 《南方周末》正负立场均衡
4.7 媒介形象
第五章 框架分析
5.1 榜样框架
5.1.1 “诠释包裹”分析
5.1.2 共时性分布:《南方周末》占比最高
5.1.3 历时性分布:呈现波动式分布
5.2 仪式框架
5.2.1 “诠释包裹”分析
5.2.2 共时性分布:《人民日报》占比最高
5.2.3 历时性分布:集中分布在“重大活动”期间
5.3 政绩框架
5.3.1 “诠释包裹”分析
5.3.2 共时性分布:《人民日报》、《中国残疾人》占比较高
5.3.3 历时性分布:《人民日报》、《中国残疾人》呈常态化分布
5.4 社会公益框架
5.4.1 “诠释包裹”分析
5.4.2 共时性分布:《南方周末》、《中国残疾人》占比较高
5.4.3 历时性分布:呈现增长趋势
5.5 科普框架
5.5.1 “诠释包裹”分析
5.5.2 共时性分布:《中国残疾人》占比最高
5.5.3 历时性分布:《中国残疾人》呈常态化分布
5.6 问责框架
5.6.1 “诠释包裹”分析
5.6.2 共时性分布:《南方周末》占比最高
5.6.3 历时性分布:呈现增长趋势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残疾人报道的媒体再现
6.1.1 报道数量少,报道呈现边缘化
6.1.2 重官方话语,轻多元交流
6.1.3 报道感情倾向明显,残疾人弱势形象固化
6.1.4 三份报刊在残疾人报道内容上各具倾向性
6.2 残疾人报道的媒体框架
6.2.1 多元但失衡的框架分布
6.2.2 差异的框架倾向
6.3 深度访谈结果
6.3.1 残疾人报道的困境
6.3.2 残疾人报道的改进方向
6.4 残疾人报道的建议
6.4.1 强化议程设置,赋权话语机会,推进残疾人报道常态化
6.4.2 转变报道理念,均衡报道框架,客观全面呈现残疾人
6.4.3 丰富报道元素,提高可读性,增强传播效果
6.5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残疾人报道内容分析编码表
附录2 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介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本文编号:37851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785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