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与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的个人信息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24-05-10 22:13
信息时代,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不同国家和地区因其历史背景、文化观念、社会发展现状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个人信息保护模式。卢曼的法社会学理论揭示出法律系统的创生和运作原理:法律对社会环境的依赖与适恰,虚拟的共识是共同行动的基础条件,法律系统具备自我指涉机制。这些原理为理解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如何在不同社会情境下的创设与发展过程提供了帮助。当今世界以美国和欧盟两种个人信息保护模式最为典型且最具影响力,两种模式各有其优势,也都面临着困境。无论是美国模式还是欧盟模式,都是以追求个体的安宁、维护私权利为核心价值取向,强调私域与公域的分离。反观中国,个体与集体从来都不是二元对立的,这造就了中国古代群体取向的隐蔽文化和延续至今的重集体、重实利的个人信息保护观念。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国家安全面临诸多风险因素,我国个人信息问题也呈现出“安全化”特征,被纳入国家安全程序加以对待。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明确要求,为当代中国塑造和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注入了新理念:以国家安全为基本前提和总体框架,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目标,以社会发展为核...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四、核心概念介绍
第一章 差异性社会情境下个人信息保护的多元模式
第一节 法社会学理论中法律制度的演化原理
一、法律对社会环境的依赖与适恰
二、虚拟的共识是共同行动的基础条件
三、法律系统具备自我指涉机制
第二节 以自由为核心:美国个人信息保护模式
一、分散立法,灵活保护
二、行业自律,技术自治
三、恐怖主义阴霾下的冲突与退让
第三节 从尊严出发:欧盟个人信息保护模式
一、统一立法,明确规范
二、严格监管,强力示范
三、个人信息跨境流动中的矛盾与妥协
第二章 公与私的协调:中国个人信息保护观的演进理路
第一节 古代群体取向的隐蔽文化
一、家国一体:个体对集体的依附关系
二、亲亲相隐:圈内圈外的二分界限
三、仁礼存心:伦理规范下的个人空间
第二节 当代个人信息保护观的觉醒与成长
一、从阴私到隐私:私人领域的正当化
二、流动的资源:利益驱动下的分享与交换
三、可让渡的权利:公私利益平衡下的民意选择
第三节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个人信息保护理念
一、维护总体国家安全,保障人民群众权益
二、营造信息流通良好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章 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个人信息保护的实践
第一节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总体立法特征
一、以《国家安全法》和《网络安全法》为统领展开布局
二、多领域构建全流程安全保障体系
三、安全原则下对个人信息权利设限
第二节 物理安全:个人信息的底层防护
一、严标准、宽领域:等级保护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二、多环节、多主体: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重点保护
第三节 数据安全:信息高效流转的安全通路
一、个人信息保护的原则性规定
二、个人信息收集使用环节:明确义务,在利用与保护中寻求平衡
三、个人信息传输存储环节:设立网络边界,塑造数据主权
第四节 内容安全:国家安全下个人权利的张与弛
一、公民的信息自决权利规定
二、网络运营者的监管义务规定
三、公权力部门的监管保护
第四章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不足与建议
第一节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不足
一、权责比例失当,重义务轻权利
二、保护框架不协调,行政主体的责任规范少
三、监管执法主体分散,实效性、长效性不足
第二节 优化个人信息保护理念及总体框架
一、坚持以人为本,提倡“人格尊严”理念
二、细化定义,实现个人信息分区分级保护
三、划清权责,构建一方主导多方参与的保护格局
第三节 加强行政领域个人信息保护
一、规范公权力行使程序,保证个人信息收集合法性
二、采用个人信息聚合利用方式,减少身份识别场景
三、保障个人权利,完善侵权救济机制
结语
附录 个人信息保护态度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主要图书文献
主要学术刊物文献
主要学位论文类文献
主要网站文献
其他类文献(包含报刊、标准、判决书等)
致谢
本文编号:3969090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四、核心概念介绍
第一章 差异性社会情境下个人信息保护的多元模式
第一节 法社会学理论中法律制度的演化原理
一、法律对社会环境的依赖与适恰
二、虚拟的共识是共同行动的基础条件
三、法律系统具备自我指涉机制
第二节 以自由为核心:美国个人信息保护模式
一、分散立法,灵活保护
二、行业自律,技术自治
三、恐怖主义阴霾下的冲突与退让
第三节 从尊严出发:欧盟个人信息保护模式
一、统一立法,明确规范
二、严格监管,强力示范
三、个人信息跨境流动中的矛盾与妥协
第二章 公与私的协调:中国个人信息保护观的演进理路
第一节 古代群体取向的隐蔽文化
一、家国一体:个体对集体的依附关系
二、亲亲相隐:圈内圈外的二分界限
三、仁礼存心:伦理规范下的个人空间
第二节 当代个人信息保护观的觉醒与成长
一、从阴私到隐私:私人领域的正当化
二、流动的资源:利益驱动下的分享与交换
三、可让渡的权利:公私利益平衡下的民意选择
第三节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个人信息保护理念
一、维护总体国家安全,保障人民群众权益
二、营造信息流通良好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章 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个人信息保护的实践
第一节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总体立法特征
一、以《国家安全法》和《网络安全法》为统领展开布局
二、多领域构建全流程安全保障体系
三、安全原则下对个人信息权利设限
第二节 物理安全:个人信息的底层防护
一、严标准、宽领域:等级保护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二、多环节、多主体: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重点保护
第三节 数据安全:信息高效流转的安全通路
一、个人信息保护的原则性规定
二、个人信息收集使用环节:明确义务,在利用与保护中寻求平衡
三、个人信息传输存储环节:设立网络边界,塑造数据主权
第四节 内容安全:国家安全下个人权利的张与弛
一、公民的信息自决权利规定
二、网络运营者的监管义务规定
三、公权力部门的监管保护
第四章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不足与建议
第一节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不足
一、权责比例失当,重义务轻权利
二、保护框架不协调,行政主体的责任规范少
三、监管执法主体分散,实效性、长效性不足
第二节 优化个人信息保护理念及总体框架
一、坚持以人为本,提倡“人格尊严”理念
二、细化定义,实现个人信息分区分级保护
三、划清权责,构建一方主导多方参与的保护格局
第三节 加强行政领域个人信息保护
一、规范公权力行使程序,保证个人信息收集合法性
二、采用个人信息聚合利用方式,减少身份识别场景
三、保障个人权利,完善侵权救济机制
结语
附录 个人信息保护态度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主要图书文献
主要学术刊物文献
主要学位论文类文献
主要网站文献
其他类文献(包含报刊、标准、判决书等)
致谢
本文编号:39690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969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