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态度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研究 ——从“小确幸”到“丧”到“佛系”
发布时间:2025-01-14 00:43
“小确幸”、“丧”和“佛系”作为网络流行语,代表了青年群体的人生态度,反映了这个时代青年的心理活动轨迹。随着以“小确幸”、“丧”以及“佛系”为代表的“人生态度型”网络流行语丛的传播,文本中蕴含的悲观色彩、消极心态愈浓,主流媒体对于“人生态度型”网络流行语的质疑批判声四起,而作为传播主体的青年自然备受关注。文章通过分析青年群体在“人生态度型”网络流行语传播过程中的“接收”、“重构”以及“再次传播”行为,来了解“人生态度型”网络流行语生成与传播的具体过程。并通过对流行语文本的具体分析和青年的访谈中透视流行语背后所传递的青年的人生态度,即青年群体情绪的传播、自我价值的传播以及对文化话语权的追求。此外,从传播主体、媒介以及外部环境三方面分析“人生态度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原因。并从内部与外部两方面对“人生态度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效果进行探析,得出青年通过此类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释放了压力,实现了身份认同,加强了与群体外部的互动等,因此不必将“人生态度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视为洪水猛兽,但也要避免过度消极不加引导影响青年的积极性。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二) 网络流行语研究现状
1.研究内容
2.不同学科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
(三) 理论视角:青年亚文化
1.传统青年亚文化理论
2.新媒体时代的青年亚文化
(四) 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1.研究意义
2.创新之处
(五) 研究方法
二、“人生态度型”网络流行语的概述
(一) 网络流行语的定义与分类
1.网络流行语的定义
2.网络流行语的分类
(二) “人生态度型”网络流行语的内涵与特征
1.“人生态度型”网络流行语的内涵
2.“人生态度型”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三、“人生态度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主体
(一) 青年群体对原文本的接收
1.青年群体对“小确幸”的接收
2.青年群体对“丧”的接收
3.青年群体对“佛系”的接收
(二) 青年群体对原文本的重构
(三) 青年群体对“人生态度型”网络流行语的再次传播
四、“人生态度型”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外在表征与内隐实质
(一) “人生态度型”网络流行语的外在表征
1.“小确幸”:生活意义的重新定义
2.“丧”:失去上升空间的挫败感
3.“佛系”:清心寡欲标签之下的焦虑
(二) “人生态度型”网络流行语的内隐实质
1.群体情绪传播——用抵抗表达疏离与不满
2.自我价值传播——从表面否定到假意放弃
3.文化内核传播——借狂欢争取文化话语权
五、“人生态度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原因
(一) 传播主体与受众因素
1.青年群体情绪宣泄点的变化
2.青年群体的求异心理因素
3.青年群体无意识的从众心理
(二) 传播媒介因素
1.新媒体情境与碎片化的表达方式
2.新媒体更易于青年构筑本群体文化部落
3.新媒体为青年亚文化提供狂欢平台
(三) 外部环境因素
1.转型期社会的现实困境与思想多元化
2.商业收编为助推器
六、“人生态度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效果
(一) 传播的内部效果
(二) 传播的外部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本文编号:4026149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二) 网络流行语研究现状
1.研究内容
2.不同学科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
(三) 理论视角:青年亚文化
1.传统青年亚文化理论
2.新媒体时代的青年亚文化
(四) 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1.研究意义
2.创新之处
(五) 研究方法
二、“人生态度型”网络流行语的概述
(一) 网络流行语的定义与分类
1.网络流行语的定义
2.网络流行语的分类
(二) “人生态度型”网络流行语的内涵与特征
1.“人生态度型”网络流行语的内涵
2.“人生态度型”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三、“人生态度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主体
(一) 青年群体对原文本的接收
1.青年群体对“小确幸”的接收
2.青年群体对“丧”的接收
3.青年群体对“佛系”的接收
(二) 青年群体对原文本的重构
(三) 青年群体对“人生态度型”网络流行语的再次传播
四、“人生态度型”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外在表征与内隐实质
(一) “人生态度型”网络流行语的外在表征
1.“小确幸”:生活意义的重新定义
2.“丧”:失去上升空间的挫败感
3.“佛系”:清心寡欲标签之下的焦虑
(二) “人生态度型”网络流行语的内隐实质
1.群体情绪传播——用抵抗表达疏离与不满
2.自我价值传播——从表面否定到假意放弃
3.文化内核传播——借狂欢争取文化话语权
五、“人生态度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原因
(一) 传播主体与受众因素
1.青年群体情绪宣泄点的变化
2.青年群体的求异心理因素
3.青年群体无意识的从众心理
(二) 传播媒介因素
1.新媒体情境与碎片化的表达方式
2.新媒体更易于青年构筑本群体文化部落
3.新媒体为青年亚文化提供狂欢平台
(三) 外部环境因素
1.转型期社会的现实困境与思想多元化
2.商业收编为助推器
六、“人生态度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效果
(一) 传播的内部效果
(二) 传播的外部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本文编号:40261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4026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