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性有别:性别化网络语言的操演及其文化实践
发布时间:2025-01-20 12:18
青少年思想前沿、举止大胆,从小便踏入了信息化的社会环境,身处时代变革的洪流,大众媒介在青少年的沟通和交往中占据一席之地。从媒介平台衍生出的网络语言越来越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交流中必不可少的社交工具,充满创新活力的青少年群体在语言表达上似乎具有与生俱来的天赋,他们在网络空间中肆意创造,诞生了多种多样充满个性化的话语内容。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以往研究无法概括性别身份的流动表达,忽视了新媒介环境下性别文化发展的新趋势。随着网络文化的多元发展,与性别相关的网络流行词汇越来越多,其中包括描述男性/女性生理特征的词语、适用于男生/女生的词语、带有中性化表达色彩的词语,即所谓的“男词”、“女词”、“中性词”,对应本文提出的“性别化网络语言”概念。青少年发出了新媒体时代的呐喊声,无意识地参与了性别相关网络语言的重构。通过深入访谈三十几位青少年,对他们的生活语言环境进行观察,发现该类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正逐渐突破自身定义的使用界限,流转于不同的语境之中,青少年通过戏仿、拼贴、互文等话语表达形式,凸显个人气质的本色出演,到熟人间游刃有余地切换性别,最后是整个群体的共舞展演,在多情境中披上其他性别的外衣,试图...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回顾与研究内容
1.2.1 文献回顾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1.3.1 研究问题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效度检验
第二章 研究发现及结果分析
2.1 去自然的性别叙事策略
2.1.1 去性别化的自我实现
2.1.2 刻画个体性别气质的戏仿
2.1.3 愈加内化的反性别形态
2.2 性别身份的流动与建构
2.2.1 本色出演——性别气质决定使用偏向
2.2.2 习惯成自然——熟人圈子下的意义重组
2.2.3 共舞式展演——性别范畴的消解和开放
2.3 性别阐发的个性化与社会化
2.3.1 多情境身份主体的行塑
2.3.2 性别角色表演的潜在脚本
2.3.3 线上线下的互动与増衍
第三章 结论与讨论:身份重构下的性别文化再探讨
3.1 操演身份的生产与再生产
3.2 与第三性别空间的角色交融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本文编号:4029246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回顾与研究内容
1.2.1 文献回顾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1.3.1 研究问题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效度检验
第二章 研究发现及结果分析
2.1 去自然的性别叙事策略
2.1.1 去性别化的自我实现
2.1.2 刻画个体性别气质的戏仿
2.1.3 愈加内化的反性别形态
2.2 性别身份的流动与建构
2.2.1 本色出演——性别气质决定使用偏向
2.2.2 习惯成自然——熟人圈子下的意义重组
2.2.3 共舞式展演——性别范畴的消解和开放
2.3 性别阐发的个性化与社会化
2.3.1 多情境身份主体的行塑
2.3.2 性别角色表演的潜在脚本
2.3.3 线上线下的互动与増衍
第三章 结论与讨论:身份重构下的性别文化再探讨
3.1 操演身份的生产与再生产
3.2 与第三性别空间的角色交融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本文编号:40292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4029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