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与亚文化视野下的“网络狂欢” ——基于“锦鲤”流行现象的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25-03-30 00:57
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迭代更新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虚拟空间已经成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阵地”,而其中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在这片“重要阵地”中则显得更为活跃。在以高效率、即时的互动性与充分的开放性著称的社交网络中,作为文化复合体的中国“锦鲤”文化凭借其“祈愿求福”的吉祥文化内涵,使“锦鲤”迅速成为了青年群体在赛博空间中竞相供奉与崇拜的对象。转发“九宫格锦鲤”图抑或以杨超越、微博用户@信小呆等为代表的“人形锦鲤”,并配上“求过”、“顺利”、“上岸”、“结束水逆”等相关的祈祷话语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求福许愿,竟成为了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中无数青年互相模仿的日常迷信行为。时至今日,这种传统迷信行为衍生出的“拜锦鲤教”在网络空间中也俨然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尽管这场以“锦鲤”符号为代表的“网络狂欢”是在商业资本与消费主义的共谋下掀起,并披着“商品拜物教”的外衣,但人们仍然对这场人为主导、蕴含着“天降好运”的“祈愿游戏”趋之若鹜。而这场现象级狂欢背后,彰显的正是网络消费主义、青年亚文化与资本力量三者之间在移动互联网经济时代下相互影响、相互博弈的结果,这背后蕴含着的复杂关系值得...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消费主义理论研究综述
1.3.2 国内外青年亚文化研究综述
1.3.3 关于“网络狂欢”的研究综述
1.3.4 关于“锦鲤”流行现象的研究
1.4 论文框架与创新点
第2章 “锦鲤”的历史演变
2.1 作为文化的复合体——中国“锦鲤”文化的变迁
2.1.1 鲤鱼与中国传统鱼文化
2.1.2 日本现代锦鲤文化的诞生与传播
2.1.3 鲤鱼民俗与日本锦鲤文化的交融
2.2 网络空间中“锦鲤”的传播形态及其衍生意义
2.2.1 从“九宫格锦鲤”到“人形锦鲤”
2.2.2 “锦鲤”的神格化与符号化
第3章 消费主义视野下的“锦鲤”狂欢
3.1 网红营销模式下的“消费景观”
3.2 资本收编与消费异化
3.3 “新拟态环境”中消费仪式的建构
3.4 “拜锦鲤教”的符号消费狂欢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锦鲤”迷群的青年亚文化精神内核
4.1 表象:“网络迷信”与“祈愿游戏”
4.2 行为:集体式狂欢的仪式展演
4.3 话语:精神焦虑下的戏谑表达
4.4 动因:身份建构与自我认同
第5章 总结与反思
5.1 总结
5.1.1 消费主义的狂欢
5.1.2 亚文化的收编
5.2 对“锦鲤”狂欢现象的反思
5.3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4037932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消费主义理论研究综述
1.3.2 国内外青年亚文化研究综述
1.3.3 关于“网络狂欢”的研究综述
1.3.4 关于“锦鲤”流行现象的研究
1.4 论文框架与创新点
第2章 “锦鲤”的历史演变
2.1 作为文化的复合体——中国“锦鲤”文化的变迁
2.1.1 鲤鱼与中国传统鱼文化
2.1.2 日本现代锦鲤文化的诞生与传播
2.1.3 鲤鱼民俗与日本锦鲤文化的交融
2.2 网络空间中“锦鲤”的传播形态及其衍生意义
2.2.1 从“九宫格锦鲤”到“人形锦鲤”
2.2.2 “锦鲤”的神格化与符号化
第3章 消费主义视野下的“锦鲤”狂欢
3.1 网红营销模式下的“消费景观”
3.2 资本收编与消费异化
3.3 “新拟态环境”中消费仪式的建构
3.4 “拜锦鲤教”的符号消费狂欢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锦鲤”迷群的青年亚文化精神内核
4.1 表象:“网络迷信”与“祈愿游戏”
4.2 行为:集体式狂欢的仪式展演
4.3 话语:精神焦虑下的戏谑表达
4.4 动因:身份建构与自我认同
第5章 总结与反思
5.1 总结
5.1.1 消费主义的狂欢
5.1.2 亚文化的收编
5.2 对“锦鲤”狂欢现象的反思
5.3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40379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4037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