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论中国公共外交的新媒体运用

发布时间:2017-06-10 22:04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公共外交的新媒体运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然而与综合国力迅速上升不成正比的是中国的国家形象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因此,公共外交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作用日趋重要。同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公共外交作用的提升与拓展提供了相当有效的工具与路径。本文将对中国公共外交运用新媒体的现状,新媒体对中国公共外交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如何面对中国公共外交出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应该如何运用好新媒体为中国外交服务进行分析。本文是以新媒体时代的中国公共外交为研究对象,进一步结合新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有效运用,以及中国公共外交在21世纪初的实践经验,对中国公共外交的新媒体运用加以必要地分析、研究与论证。论文不仅涉及公共外交的理论阐释,也涉及与中国公共外交的新媒体运用所相关的现实分析;不仅涉及新媒体对中国公共外交的影响论述,也涉及新媒体运用中的案例分析;不仅涉及中国公共外交新媒体运用的困境研究,也涉及对提升公共外交新媒体运用的相关建议。具体而言,对中国公共外交新媒体运用的相关研究根据以下脉络加以展开:第一章为公共外交与新媒体相关的概念与理论解释。本章根据公共外交学、传播学和国际关系等相关学科理论,对公共外交与新媒体加以阐释与说明。第二章为中国公共外交的新媒体运用,主要涉及在中国公共外交具体实践中,对公共外交的新媒体运用加以必要的说明与分析。其中包括中国公共外交新媒体运用的兴起、原因与路径等,并结合公共外交的实践案例加以阐释。第三章为新媒体对中国公共外交的双重影响,涉及新媒体对中国公共外交的积极推动、新媒体对中国公共外交的反向作用。其中,积极推动部分,涉及对公共外交实践主体、范围等层面的分析;反向作用则涉及公共外交新媒体运用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第四章论述中国公共外交新媒体运用的困境,主要包括主体、受众与机制等层面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相关分析,为本文提出应对问题的建议打下基础。第五章为中国公共外交新媒体运用提出对策建议,是对本文研究问题的反馈。相应的建议涉及公共外交实施的专业化、监管等相关对策。新媒体时代中国公共外交实践需要中国政府更加重视与落实新媒体作用,有利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关键词】:中国公共外交 新媒体运用 软实力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822;G20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5
  • 1. 研究意义10-11
  • 2. 研究现状11-13
  • 3. 研究方法13-15
  • 第1章 公共外交的新媒体运用:相关概念与理论释义15-23
  • 1.1 公共外交的概念15-18
  • 1.2 新媒体的概念18-20
  • 1.3 新媒体时代的概念20
  • 1.4 相关理论释义20-23
  • 第2章 中国公共外交的新媒体运用趋势23-28
  • 2.1 中国公共外交的新媒体运用兴起23-24
  • 2.2 新媒体影响中国公共外交的原因24-25
  • 2.3 新媒体对中国公共外交的影响路径25-28
  • 第3章 中国公共外交的新媒体运用效应分析28-36
  • 3.1 新媒体对中国公共外交的积极推动28-32
  • 3.2 新媒体对中国公共外交的反向作用32-36
  • 第4章 中国公共外交的新媒体运用困境36-41
  • 4.1 实施主体单一,公共外交的内容贫乏36-37
  • 4.2 受众定位不清晰,互动性不足37-39
  • 4.3 公共外交的新媒体运用机制欠缺39-41
  • 第5章 中国公共外交的新媒体运用对策建议41-48
  • 5.1 中国公共外交的新媒体运用专业化41-43
  • 5.2 中国公共外交的新媒体运用监管加强43-44
  • 5.3 中国公共外交的新媒体运用沟通增强44-45
  • 5.4 中国公共外交的新媒体运用公信力提升45
  • 5.5 中国公共外交的新媒体运用战略化45-48
  • 结语48-49
  • 参考文献49-54
  • 作者简介54-55
  • 致谢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飞;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条件及其作用[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黄超;试论发展中国公共外交[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3 唐小松;;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及其体系构建[J];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02期

4 李志斐;;重要战略机遇期与中国公共外交[J];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5 李艳艳;;“9·11”后的美国公共外交[J];社会观察;2006年06期

6 刘国华;李阵;;透视二战后日本对华公共外交[J];长江论坛;2007年02期

7 李默;;中国公共外交现状及发展建议[J];消费导刊;2007年05期

8 张毓强;张楠;;“面向2008年的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论坛”述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9 廖宏斌;;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唐小松;;论中国公共外交的两条战线[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朝晖;;美国公共外交中的跨文化因素分析[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贾庆国;;崛起中的中国与公共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3 韩方明;;中国公共外交:趋势、问题与建议[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4 加藤嘉一;;每个中国人应是公共外交“大使”[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5 赵新利;;对欧公共外交大有可为——访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王义桅[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6 李巍;;对中国公共外交经典案例的一次深入剖析——评《中国世博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7 吴思科;;西亚北非变局为中国公共外交带来新机遇[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8 赵会民;;“中日小大使”与公共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9 赵新利;;日韩留学生公共外交政策及启示[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10 吴泽林;;中国公共外交研究文献综述[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天U,

本文编号:4400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4400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9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