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网络时代萌文化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2 12:10

  本文关键词:网络时代萌文化传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些年,互联网上刮起了一阵“萌”风。各种萌系动漫形象,动物、植物或者人物的萌照片、萌视频,以“萌”为主题的网络游戏,带“萌属性”的网络流行语等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萌文化”成为当前一种炙手可热的网络文化现象。随着以《爸爸去哪儿》为代表的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热播,萌文化逐渐走入公众视野。一些商家顺势而为,推出一批批带有萌属性的产品,围绕着“萌文化”的经济现象由此产生。“萌文化”最早起源于日本,其直接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的“可爱文化”和80年代的“御宅文化”,受日本历史悠久的动漫文化影响较深。萌文化是一种青年亚文化,反映着时下年轻人的社会心态和心理需求。萌文化传入我国后,发生了诸多变化。与日本学界认为的“消极”、“自我封闭”不同,我国的萌文化塑造的是一种轻松愉快、天真美好的治愈系文化风格。本研究将从符号学的角度对萌文化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为文章绪论,首先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进行梳理,最后阐述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主要是界定萌文化相关概念,首先探析“萌”的词源和语义演变,接着介绍萌文化的起源、发展演变,比较中日萌文化的异同,对网络时代我国萌文化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三部分从符号学的角度入手,对萌文化符号的生成及萌文化的意义和意义生产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从传受者、编码、信息、传播渠道、解码、反馈以及噪音7个方面对萌文化的传播要素进行研究,并对萌文化的自媒体传播和具体的传播形式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主要对消费主义视野下的萌文化展开研究,以符号经济为切入点,对萌文化符号的商品化和商品的“萌”化以及萌文化的过度消费进行阐释。第六部分对萌文化的发展进行反思。
【关键词】:萌文化 符号 意义 传播 符号经济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05;G20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第1章 绪论7-16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7-8
  • 1.1.1 选题背景7
  • 1.1.2 研究意义7-8
  • 1.2 文献综述8-13
  • 1.2.1 国内研究综述8-12
  • 1.2.2 国外研究综述12-13
  • 1.2.3 研究不足之处13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13-16
  • 1.3.1 研究思路13-14
  • 1.3.2 研究方法14
  • 1.3.3 创新点与不足14-16
  • 第2章 萌文化的相关概念16-23
  • 2.1 “萌”的词源及语义演变16-18
  • 2.2 萌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8-23
  • 2.2.1 萌文化的产生18-20
  • 2.2.2 萌文化的发展与演变20-21
  • 2.2.3 网络时代的萌文化21-23
  • 第3章 萌文化符号及意义23-33
  • 3.1 萌文化符号的生成23-28
  • 3.1.1 基于真实的萌23-25
  • 3.1.2 创造出的萌25-27
  • 3.1.3 不断被戏仿的萌27-28
  • 3.2 萌文化的意义和意义生产28-33
  • 3.2.1 符号与象征28-30
  • 3.2.2 草根化创造30
  • 3.2.3 显性意与隐含意30-31
  • 3.2.4 萌文化的变异31-33
  • 第4章 萌文化的网络传播33-43
  • 4.1 萌文化的传播要素33-38
  • 4.2 萌文化的自媒体传播38-39
  • 4.3 萌文化的网络传播形式39-43
  • 4.3.1 萌文化的网络视频传播39-41
  • 4.3.2 萌文化的网络图片传播41-42
  • 4.3.3 萌文化的网络游戏传播42
  • 4.3.4 萌文化的网络流行语传播42-43
  • 第5章 消费主义视野下的萌文化43-47
  • 5.1 消费主义的基本内涵43
  • 5.2 萌文化的符号消费43-46
  • 5.2.1 萌文化符号的商品化44-45
  • 5.2.2 商品的“萌”化45-46
  • 5.3 萌文化的过度消费46-47
  • 第6章 对萌文化发展的反思47-49
  • 6.1 对“萌”的认同较高,但认知程度偏低47
  • 6.2 “去成熟化”特质易引发担忧47-48
  • 6.3 如何与主流文化互动呼应值得重视48-49
  • 结语49-51
  • 参考文献51-54
  • 致谢54-55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天越;;网络电视的传播与发展[J];当代电视;2006年06期

2 潘可武;;大数据时代网络电视内容的重构[J];电视研究;2014年06期

3 李琳;群雄逐鹿网络电视[J];中外文化交流;2005年04期

4 姜宗仁;上海东方网络电视正式开播[J];当代电视;2005年02期

5 黄尹格格;;简论中国数字电视与网络电视的最初较量[J];青春岁月;2013年13期

6 吴慧臣;;浅谈网络电视未来的发展前景[J];青年文学家;2013年26期

7 蒋宁平;;成长优势与行业困局:网络电视实证调查研究[J];中国电视;2009年08期

8 李桃;姚喜双;;网络主持发展研究——以网络视频主持为例[J];语言文字应用;2014年03期

9 李增力;网络时代的电视理念——浅谈网络电视的发展[J];东方艺术;2004年S1期

10 庄伟;;网络电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林慧芳;姚斐;李绮斌;孙莹;;浅谈数字时代的网络电视[A];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学术论文集(第三辑)[C];2008年

2 王飞;郑翔;;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研究[A];2011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C];2011年

3 牛凌;;电视媒介多元化传播的认识和思考[A];2009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C];2010年

4 徐浩宇;;新媒体盈利模式[A];新媒体:竞合与共赢[C];2007年

5 杨龙武;;系统经济学应用:网络电视新视点[A];中国传媒经济(第三辑)[C];2006年

6 任浩;;IPTV与P2P网络电视新技术研究[A];第二届中国科学院博士后学术年会暨高新技术前沿与发展学术会议程序册[C];2010年

7 戚战锋;何楠;刘晓莉;;基于P2P技术的网络电视实现方法——PPlive原理与分析[A];2008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8 宋海英;;初探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势[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五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陶琳 实习生 杨凯;中国首钢网络电视正式开通[N];中国冶金报;2005年

2 老鬼阿定;傻傻的网络电视梦[N];计算机世界;2005年

3 硅谷;四大难点阻碍网络电视发展[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4 傅晓航;网络电视充满魅力[N];大众科技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李燕京;网络电视发展难如人意[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6 权立通;楼宇网络电视覆盖新高端[N];烟台日报;2007年

7 雅文;传统媒体,怎样面对新兴竞争格局?[N];金融时报;2008年

8 记者 何宗渝;专家:网络电视发展不能因噎废食[N];经济参考报;2009年

9 刘学峰;网络电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刘玉其;网络电视叫板传统电视[N];通信信息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薇;中国网络电视规制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2 谭玲;网络:电视批评立体生态构建者[D];四川大学;2007年

3 肖友能;网络电视中的关键技术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菊;我国网络电视和传统电视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廖红霞;我国网络电视的现状及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3 孙萍;论网络电视中广播组织的权利保护[D];扬州大学;2015年

4 蒋婉洁;江苏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5 王一博;我国网络自制剧的营销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6 姜源璐;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网络电视推荐系统[D];辽宁科技大学;2016年

7 文秋萍;网络时代萌文化传播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6年

8 王雅;媒介融合环境下网络电视内容传播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9 欧阳丽娜;中国大陆网络自制剧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10 彭tq;网络文化产业中受众观点传播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网络时代萌文化传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40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4440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2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