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公报》报道中的河南形象研究(1902-1915)
本文关键词:天津《大公报》报道中的河南形象研究(1902-1915),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19世纪中期,帝国主义列强的炮火轰开中国国门,在此之后,近代末期的几十年中,封建势力苟延残喘,民主思想激荡。这一时期地处内陆的河南积贫积弱,封闭落后,封建思想深植,官员贪婪腐败,大多数民众不愿接受新事物、逃避外部的变化,以至于生产方式落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在列强的经济侵略带来的冲击下,一部分人逐渐被唤醒,对于摆脱压迫的渴望日益强烈,在新旧力量的拉扯中,河南形成了特有的社会发展轨迹。天津《大公报》是一份1902年创刊的日报,发行全国,不惧来自封建统治阶级的压力,以“敢言人所不敢言,敢登人所不敢登”著称。由于地缘关系,《大公报》一创刊,就关注河南,不断地报道河南新闻。又由于创办人英敛之希望以西方新学启迪国民,所以《大公报》对于河南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对封建落后思想的批判与进步思想、制度的宣传。在对河南的报道中,虽然受主办者认识的限制忽略了一些“新”的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仍基本客观展现了近代河南的发展变化。从1902年6月到1915年6月,《大公报》共出刊四千五百多期,其中关于河南的报道就有八百四十八条。从不同时期重点报道题材的演变来看,近代河南在报刊中交替形成科举之省、铁路经济、保卫利权和匪患爆发四种形象。1902到1904年,最后两次科举考试在河南举办,河南笼罩在科举考试的氛围中,士子不屑新学,整个河南风气不开、官员腐败;1905到1908年,外商修建铁路掠夺煤矿,并因此打开了河南的大门,商埠开设,实业兴起,新学也得到发展;1909到1910年,思想的开放让河南士绅勇于争夺利权,最终虽未取得胜利,但他们的斗争精神成为了近代河南媒介形象中难得的闪光点;1911年末期到1915年中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河南被严格控制,百姓陷入了更深重的苦难中,最终爆发了以白朗为首的波及全国的农民起义。官员和民众的媒介形象构成了这一时期整个媒介形象的基本框架。官员思想的落后或进步在行动中阻碍或推动着河南社会的发展变化,形成了河南四种媒介形象的更替。而民众的思与行对河南的媒介形象起着根本的决定作用,虽然在压迫剥削下,民众抓住一切机会反抗,造成了社会的起伏动荡,但因大部分民众思想未通、缺少目标和方法,反抗走向失败的同时,也将弱小、落后的形象印刷在报刊中。虽然20世纪初与现在相隔百年,媒介形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媒介形象源于社会现实这一本质是不变的,只有当地政府紧跟国家改革脚步,思行进步、执政有力,将本地建设好,再通过合理借助民众的力量、注重累积效应和建立媒介联动机制等手段将这一形象有效传播,才能形成区域实际建设发展与地区媒介形象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大公报》 河南媒介形象 近代报刊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19.2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4
- (一)选题缘起10
- (二)文献综述10-13
- (三)研究方法13
- (四)创新之处13-14
- 一、研究背景与相关概念14-22
- (一)1915年以前近代河南的社会概况14-16
- 1.丰饶“福地”难填官吏欲壑14-15
- 2.淳朴人民被逼奋起反抗15-16
- 3.社会经济发展缓慢16
- (二)1902到1915年的《大公报》16-19
- 1.《大公报》创办人英敛之17-18
- 2.近代《大公报》18-19
- (三)媒介形象与近代河南媒介形象19-22
- 1.地区媒介形象的概念19
- 2.近代河南媒介形象19-22
- 二、近代《大公报》报道中的河南形象22-34
- (一)近代《大公报》有关河南报道的统计数据说明22-24
- (二)1902到1915年《大公报》报道中河南形象的演变24-34
- 1.1902到1904年:科举之省24-26
- 2.1905到1908年:铁路经济26-29
- 3.1909到1910年:保卫利权29-31
- 4.1911年到1915年中期:匪患爆发31-34
- 三、近代《大公报》河南人的媒介形象并与他省比较34-42
- (一)近代《大公报》河南人的媒介形象34-39
- 1.河南官员近代媒介形象34-37
- 2.河南民众近代媒介形象37-39
- (二)与其他省份的对比39-42
- 四、近代河南媒介形象的当代启示42-48
- (一)媒介形象源于社会现实42-43
- (二)媒体对地区媒介形象的构建43-44
- (三)合理借助民众的力量44-45
- (四)媒介形象的累积效应45-48
- 结语48-50
- 参考文献50-52
- 致谢52-54
- 个人简历及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54-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晓慧;《大公报》与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化运动[J];近代史研究;2001年06期
2 自立;文革文风不死——笑谈关于《大公报》的是非[J];红岩春秋;2001年05期
3 白永达;;也谈《大公报》[J];博览群书;2001年01期
4 瑞青;;我眼中的大哥——记《大公报》特约记者瑞年堂兄的点点滴滴[J];学问;2002年04期
5 贾晓慧;论《大公报》的报业观:以20世纪30年代为例[J];史学月刊;2002年08期
6 穆欣;《大公报》拥蒋反共的阶级根源[J];新闻爱好者;2002年01期
7 方汉奇;为《大公报》辨诬——应该摘掉《大公报》“小骂大帮忙”的帽子[J];新闻爱好者;2002年12期
8 方汉奇;为《大公报》辨诬——应该摘掉《大公报》“小骂大帮忙”的帽子[J];新闻大学;2002年03期
9 吴廷俊,范龙;《大公报》“敢言”传统的思想基础与文化底蕴[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03期
10 周葆华;质疑新记《大公报》的“小骂大帮忙”[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继忠;;建构与争议:新记《大公报》“小骂大帮忙”历史标签研究[A];新闻学论集第29辑[C];2013年
2 杨柳;;从《大公报》征婚广告看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与时代特色[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3 骆萍;;试论重庆版《大公报》的抗战诗歌翻译[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葆;《大公报》保存经过[N];光明日报;2001年
2 刘鲁宁 中国国家图书馆典阅部;《大公报》史话(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胡邦定;毛泽东拍板《大公报》进京[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4 记者吴长生、刘光金;《大公报》举行创刊百年庆祝酒会[N];人民日报;2002年
5 ;诞生于天津的《大公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6 侯杰 秦方;杨刚的阳刚之气[N];人民政协报;2003年
7 王鹏;《大公报》的“星期论文”[N];团结报;2001年
8 王鹏;1943年豫灾报道与《大公报》停刊[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9 周之懋;《大公报》不可缺少的一次停刊[N];中国商报;2003年
10 张祝山;关于《大公报》停刊的补充[N];中国商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吴斌;《大公报》宪政言论分析(1902-1949)[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陈建新;《大公报》与抗战宣传[D];浙江大学;2006年
3 孙会;《大公报》广告与近代社会(1902~1936年)[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洪芳;《大公报》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D];苏州大学;2010年
5 喻春梅;长沙《大公报》(1915-1927)与湖南社会思潮[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汪前军;《大公报》(1902-1916)与中国广告近代化[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陈志强;胡政之新闻职业观及其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李文健;记忆与想象:近代媒体的都市叙事[D];南开大学;2012年
9 贺碧霄;新闻范式更替:从民间报人到党的干部[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习惠;“五四”时期湖南《大公报》副刊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孟军;新记《大公报》的用人策略和启示[D];广西大学;2008年
3 杨洁;从《大公报》舆论看民初京津地方对西俗的反应[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敏;新记《大公报》政治立场的历史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5 赵云龙;新记《大公报》的特色及方法论意义[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田拥军;新记《大公报》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D];中南大学;2009年
7 位娜;浅析抗战前十年《大公报》与西北开发[D];河南大学;2010年
8 韩晓;新记《大公报》的职业化理念与实践[D];武汉大学;2005年
9 葛凤;《大公报》与近代灾荒救济[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颖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湖南《大公报》[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天津《大公报》报道中的河南形象研究(1902-1915),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6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506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