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短视频APP的传播模式和传播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0 16:08

  本文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短视频APP的传播模式和传播策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移动互联网 短视频APP 传播模式 传播策略


【摘要】:从1994年到2016年,互联网的传播形态正在不断的变革之中,从早期的PC电脑端,到今天的智能手机端,网民接入网络的方式越来越便捷,人们进入了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已经日益大众化,移动互联网应用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享受着新技术带来的便利。移动互联网成为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重要途径,正在深刻变革着这个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单纯的文字、图片早已失去市场,取而代之的是融合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元素,能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和嗅觉等感官的多维立体表现形式。信息的传播历经一维的文字时代、二维的图片时代、到了今天三维的视频时代,正由低纬度走向高纬度。移动互联网与视频的结合,带动着信息传播方式的持续发酵和视频行业的繁荣创新。传统的长视频已经日渐式微,移动互联网催生了短视频时代的到来,短视频APP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一种基于移动智能手机为媒介的新型热门应用产品,它具备了手机便携性、随时性等特点,使得用户收听收看视频的成本大大下降。它的诞生不仅符合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方式下的碎片化的信息传播需要,更是满足了用户自我表达的诉求,以及渴望被关注的心理需求。技术的发展使得短视频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市场里一个炙手可热话题,它必然会是未来视频行业的一大热点发展趋势。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互联网+”提上议程,明确指出要开展“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与现代各产业的结合。而“互联网+视频”在繁荣和发展壮大视频行业的同时,也给信息传播的形态和方式带来了新的创新乃至变革。大众可以手持智能手机在移动端随时随地的创造短视频,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以及限制。而智能终端“一键分享”至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功能更是扩大了短视频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效果。短视频借助智能手机这一媒介已成为极具市场潜力和商业价值的热门产业之一。然而,新事物的产生必然存在利弊两面性,任何新的媒介应用出现都伴有一定程度上的未知性。短视频APP也不例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给大众创造一种更先进和便利生活和工作运作方式的同时,它的消极功能也在麻痹着人们:碎片文化带来的自我复制和分裂致使信息出现了过量危机,信息泛滥和快速变动正迷惑着人们的判断力。全民娱乐背后的是信息的低俗和恶搞。这些大尺度无下限的内容正在腐蚀着整个社会的舆论走向、价值取向。在如今“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急速变化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APP要如何根据自身特点适应环境占据市场?要如何迎合大众的需求产出高质量的内容?如何借助移动设备和社交平台的特点进行有效的传播推广?它将如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优化传播策略?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本文基于传播学经典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和把关人理论,并结合当下热门短视频APP案例,分析了短视频APP的发展动力、传播模式,传播策略,探讨了短视频APP现存的传播问题以及应对策略。作为时代所趋的新型媒介,短视频的兴起和生长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日趋成熟的网络环境、手机媒体的崛起、碎片化的传播语境、以及大众对多元化表达形态的追求等多方面原因共同推动和促进它的迅速发展。文章的创新之一在于以受众为突破口,通过对短视频APP的受众用户进行使用习惯方面的问卷调查,从受众研究的角度探究短视频APP的传播策略,继而放眼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对短视频APP的未来发展之路做出了预测。除此之外,对短视频APP的传播模式的构建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笔者通过分析其各节点的传播过程,建立了短视频APP“以用户为中心多圈传播”的模式。从分析中可知,在短视频APP的传播过程中,用户对信息传播的把控地位逐渐提高,既是“受传者”也是“传播者”。整个传播传播层级出现了质的变革,传播模式由过去传统媒体的大众传播模式升级成为灵活多变的多级互动传播模式。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从分众传播到多级传播,短视频APP实现了多种传播形态的融合,这是相对于传统媒介的进步之处。这种开放化、扁平化、平等化的传播结构,将个人分散的媒介连接成一个交互化、社会化的网络结构。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短视频APP的发展策略应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考虑,从定位上要找准目标用户群体;内容上要紧跟热点,趣味化表达;运营上要通过话题活动提高用户的积极性。同时还应该看到,短视频APP目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视频内容普遍缺乏文化素养,质量有待提升,安全隐患日益暴露,用户尚未形成视频消费的习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借助电视、智能手机等播放器盛行起来的短视频已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必将成为将来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在风起云涌的互联网行业中,短视频APP的未来的发展之路虽然面临着重重问题,但也不乏各种机遇。开发商应站在受众的角度积极创新、扬长避短提升功能体验,定能开拓出我国的短视频APP发展之路开拓一片新的天地。笔者希望本次课题对我国短视频APP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参考。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短视频APP 传播模式 传播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0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引言11-21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1-14
  • 1.2 文献综述14-19
  • 1.3 研究方法19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19-20
  • 1.5 研究创新点20-21
  • 第2章 短视频APP的发展概况和动力分析21-29
  • 2.1 短视频APP的概念21-22
  • 2.2 短视频APP的兴起22-24
  • 2.3 我国短视频APP的市场竞争格局24-25
  • 2.3.1 以“美拍”为代表的工具型短视频APP24
  • 2.3.2 以“秒拍”为代表的媒体型短视频APP24-25
  • 2.4 短视频APP的发展动力25-29
  • 2.4.1 日趋成熟的网络环境25-26
  • 2.4.2 手机媒体的崛起26-27
  • 2.4.3 碎片化的传播语境27-28
  • 2.4.4 多元化的表达形态28-29
  • 第3章 短视频APP的传播模式分析29-33
  • 3.1 短视频APP传播模式的构建29-30
  • 3.2 短视频APP传播过程的分析30-31
  • 3.2.1 用户与短视频APP开发商之间的大众传播30
  • 3.2.2 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双向互动”式人际传播30-31
  • 3.2.3 用户与第三方社交平台之间的“一对多”式人际传播31
  • 3.3 短视频APP传播模式的特点分析31-33
  • 3.3.1 用户既是“受传者”也是“传播者”31-32
  • 3.3.2 去中心化32
  • 3.3.3 传播速度快、范围广32-33
  • 第4章 短视频APP的用户和传播策略分析33-40
  • 4.1 短视频APP用户使用习惯问卷调查设计33
  • 4.2 短视频APP用户结构分析33-35
  • 4.2.1 年龄结构:18—39岁的中青年群体34
  • 4.2.2 性别结构:男女比例趋向平衡34
  • 4.2.3 学历结构: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34-35
  • 4.2.4 收入结构:收入稳定,,中等或偏上35
  • 4.3 短视频APP用户行为特征分析35-36
  • 4.3.1 内容偏好:娱乐型的最受欢迎35
  • 4.3.2 上传调查:功能的使用形式较为单一35
  • 4.3.3 互动调查:逐渐朝着“社交化”方向发展35
  • 4.3.4 使用环境:“快餐式”的视频消费35-36
  • 4.4 短视频APP的传播策略分析36-40
  • 4.4.1 定位:找准目标用户群体36
  • 4.4.2 推广:巧妙利用社交元素36-37
  • 4.4.3 内容:紧跟热点,趣味表达37-38
  • 4.4.4 互动:通过话题活动提高用户的积极性38-40
  • 第5章 我国短视频APP现存问题和未来展望40-46
  • 5.1 短视频APP的现存问题40-41
  • 5.1.1 内容缺乏文化素养40
  • 5.1.2 安全隐患日益暴露40-41
  • 5.2 应对策略41-43
  • 5.2.1 完善内容审核制度41-42
  • 5.2.2 树立“内容为王”的视频创作意识42
  • 5.2.3 健全法律政策,出台法规制度42-43
  • 5.2.4 提高网民的媒介使用素养43
  • 5.3 短视频APP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43-46
  • 5.3.1 短视频实时直播44
  • 5.3.2 短视频新闻报道44-45
  • 5.3.3 短视频场景营销45-46
  • 结论46-48
  • 致谢48-49
  • 参考文献49-51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51-52
  • 附录52-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永奇;钱杭园;张佩成;;贝罗传播模式在广告中的应用[J];当代传播;2006年01期

2 陈跃刚;吴艳;;关于媒体传播模式与传播特性的研究[J];企业活力;2006年06期

3 杨伟光;;新传播模式:非传统媒体传播[J];中国广告;2007年11期

4 杨超;汪凌勇;;网络化科学传播模式发展趋势及其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J];图书馆学研究;2010年09期

5 汪守金;钱颖;李文慧;郭昆;;基于话题的微博传播模式与特性研究[J];情报杂志;2013年06期

6 邵培仁;;关于传播模式的思考与构想[J];淮阴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7 喻国明;;实现传播模式由告知式向定制式转变[J];新闻实践;2002年07期

8 曾耀农,滕焕强;传播模式美的概括[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李茸 ,刘辰子;研究重大体育赛事的传播模式[J];传媒观察;2005年07期

10 梁韶辉 ,进平 ,赵伟;浅谈媒体的交互性发展趋势[J];采.写.编;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师曾志;;网络环境下传统学术传播模式的变革及构建[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罗兰秋;;“体育小广告赛事大语境”传播模式研究-以《体坛周报》为例[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3 常松;胡凤;;民国时期我国健康教育传播模式研究[A];第五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孙剑;;5W传播模式的资源位分析[A];中国传媒经济(第三辑)[C];2006年

5 傅姣萍;;对浙江记忆传播模式的几点思考[A];档案与文化建设:2012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6 刘淑梅;李淑云;;论哈罗德·拉斯韦尔“五W”传播模式视野下的托马斯·阿奎那美学思想[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马强;;电子纸阅读器对学术期刊数字化传播模式的影响[A];编辑学报(2009年增刊)[C];2009年

8 张宏伟;;奥运赛事在大众传播中传播模式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9 杨楠;;NBA文化传播模式对发展我国体育文化传播产业的启示[A];第三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闻;创新传播模式 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N];中国文化报;2014年

2 记者 邢宇皓;李大光教授指出——“灌输式”科学传播模式亟待转型[N];光明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杨敏 编译;技术进步更新知识生产与传播模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 科学传播中心主任 李大光;科学传播模式亟待转型[N];光明日报;2010年

5 王云峰;大众参与型传播模式下媒体应注意的问题[N];中华新闻报;2006年

6 ;探索中国市场品牌传播模式[N];法制日报;2007年

7 高菲邋陆地;中国电视媒体的转型与创新[N];中华新闻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李鹤;传统媒体移动化步伐加速[N];人民日报;2014年

9 河南省委党校图书馆采编部主任 曹淑霞;图书馆:传承文化原始属性不容忽视[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4年

10 武秋和;网上书刊交易会显魅力[N];科技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滕朋;从组织传播到大众传播[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亓甜;个体间知识传播模式及其对组织知识传播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范皓;上海对外传播工作中非媒体传播模式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3 刘莹;展示设计传播模式的应用研究[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5年

4 余索;新媒体环境下知识传播模式的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廖思琦;网络科普传播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胡少雄;基于微信平台的公益传播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7 许清;基于OCW和MOOC的网络教育传播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8 卢林茜;网络定制传播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9 刘浩轩;新媒体环境下交互式危机传播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5年

10 明星辰;中国NGO新兴教育类项目传播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950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5950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2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