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的新媒体传播过程研究
本文关键词:接受美学视域下的新媒体传播过程研究
【摘要】:进入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新媒体的高速普及迅速占据了传媒领域的大半江山,但是新媒体到底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征依然在学术界存在着争议,并且新媒体的研究依然局限于传播学科,未过多进行学科上的交叉研究。论文主要以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为切入点,重点分析新媒体传播中的文本、受众、话语权、传播渠道、传播维度的变化,力图使传播学与美学理论相融合,并找到传播学中受众与接受美学中受众的共同点,分析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审美表现与效果,使新媒体的发展更具有学理性,从而更好地指导新媒体的发展与新媒体政策的完善。论文第一章梳理了新媒体的定义范畴,强调了新媒体的互动性与数字化的本质属性,认为从接受美学观点出发,新媒体传播过程在传播效果与受众审美心理上远优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发展不仅改变传播环境,推动传播主体多样化与受众细分化,而且冲击传统媒体单向传播中的“把关人”机制,对传媒行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第二章简要介绍了姚斯、伊瑟尔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要点,将新媒体与接受美学联系起来,从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寻找与接受美学理论的共通之处,强调了接受者在审美接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主要讨论了接受美学与传播学的关系以及接受美学与新媒体传播的互动关系。第三章侧重于将新媒体传播活动作为审美活动来探讨。强调新媒体的本质属性—互动性要求对受众的关照更为具体与深入,认为在新媒体传播与接受这一审美活动中,新媒体、受众、互动关系以及传播过程都呈现出特有的审美表现,传播的内容不再是被媒介垄断、筛选之后呈现给大众,而是由大众自己参与生成内容,大众参与讨论形成话题;线上的强大互动性导致受众在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中脱离,而造成主体的现场空白,这是新媒体移动设备与互联网造成的独特的审美表现。针对受众而言,受众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经过挑选的信息,自我意识强化,并对媒介的权威产生质疑,媒介在传播中为了迎合大众,将话语权回归给受众,受众开始主导舆论,受众掌握了舆论的主动,可以影响媒体甚至社会问题的关注点,“去中心化”的审美活动将受众推向“把关人”的角色。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传播方式有所改变,不仅融合声音、画面、文字等多种表达方式,同时传播成为相互的、多向的,每一个人都具有传者与受者的双重身份,公共领域的传播成为了一个大型的私人聊天室,受众的日常生活被放在社交软件上公开,审美活动更为接近日常,审美主体更享受这样一种自由平等的空间,享受被群体接受的快感。第四章依据前章将新媒体传播作为审美活动考察角度,进一步探讨了新媒体传播中的审美效果,认为作为审美主体的受众借助新媒体数字化技术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移动设备与互联网的投入,使得受众在传播环节成为与媒介平等地位,能够主动选择信息的传者,传者与受者的明显界限被打破,受众被主动关注,受众参与传播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传播效果的反馈在新媒体平台上被及时接受和关照,在理性技术的支撑下,新媒体的功能在整合后更为人性化,突显出强大的生命力,传播效果从传播的内部和外部均被扩大,审美响应被强化,同时指出以受众为中心的审美活动中,媒介为了谋求自身的生存会无限度的想要满足受众的需求,企图在感官刺激上麻痹受众、取悦受众,大众在被这类传播内容所包围时感受到自我意识被扩大,个性被张扬,反而会过度追求感官愉悦和享受,不再去理会冷静平淡的理性技术,感官享受成为思考问题的第一关注点,理性思维被削弱,“狂欢”式的“纵欲”,使得受众对新媒体与互联网的要求越来越多,永无止境。结论部分指出新媒体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其市场优势、技术特点以及处理受众关系上具有传统媒介望尘莫及的优势,但是新媒体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人们过度依赖于新媒体,享受着感官刺激的同时,理性思维被削弱,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欲望地不断满足,感官的刺激快感比理性的思考享受来的更直接、更强烈,这也导致人们在针对网络上出现的人物和事件,不能冷静下来,理性地思考,可能会被感官刺激所蒙蔽,导致传播环境的复杂乱象,事件发展可能会偏离原本的轨道,对事件当事人造成无法平复的伤害。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和安逸后,仍然不能忽略自身的在传播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需要提高自身素养,遵守网络和传播规范,做到为自己负责、为大众负责,合理地对其进行监管和维护,以受众为中心,以专业的眼光关注受众关心的核心问题,使新媒体发展与受众的关系保持和谐稳定。本文的创新之处是将新媒体传播放在接受美学的关照下探讨,将新媒体传播过程作为审美活动研究,借助接受美学的读者观分析了新媒体传播的全过程以及传播效果,将新媒体传播的特征从美学角度加以分析,不论是对接受美学的扩展还是新媒体自身的发展和传媒行业的规范都带来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性。
【关键词】:新媒体 接受美学 传播 受众 互动 审美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0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绪论11-17
- (一) 课题来源11
- (二) 目的及意义11-13
- (三) 研究现状13-15
- (四) 研究思路15-17
- 一、新媒体概说17-26
- (一) 新媒体的定义17-19
- 1. 什么是新媒体17-18
- 2. 新媒体的本质属性18-19
- (二) 新媒体的特征与类型19-23
- 1. 新媒体的特征19-22
- 2. 新媒体的类型22-23
- (三) 新媒体对传媒行业的影响23-26
- 1. 传播环境的改变23-24
- 2. 冲击“把关人”机制24-26
- 二、新媒体研究引入接受美学的可能26-38
- (一) 姚斯接受美学理论要点26-31
- 1. 接受美学26-27
- 2. “期待视野”27-28
- 3. 审美距离28-29
- 4. 审美经验29-31
- (二) 伊瑟尔的接受美学理论要点31-32
- 1. 文学本文的召唤结构31-32
- 2. 本文与读者间的相互作用32
- (三) 接受美学与新媒体研究的关联32-38
- 1. 接受美学与传播学32-35
- 2. 接受美学与新媒体35-36
- 3. 接受美学针对传播领域的不足36-38
- 三、新媒体传播中的审美表现38-48
- (一) 期待视野与文本生成38-41
- 1. 文本即由用户生成内容38-40
- 2. 新媒体中人际互动的主体现场空白40-41
- (二) 话语权与受众参与41-45
- 1. 受众重新掌握话语权41-42
- 2. 舆论嬗变中的公众与受众42-44
- 3. 私人话语与公共诉求44-45
- (三) 私人化与传播维度45-48
- 1. 媒介传播的多向度转变45-46
- 2. 更为私人化的分众传播46-48
- 四、新媒体传播中的审美效果48-52
- (一) 审美主体的调动48-49
- (二) 审美响应的强化49-50
- (三) 理性思维的削弱50
- (四) 永无止境的追求50-52
- 结语52-54
- 参考文献54-58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58-59
- 后记59-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茵;胡沈明;;北京奥运会新媒体传播的特点[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8年12期
2 黄蕾;;户外交通新媒体传播价值探寻[J];市场观察;2009年07期
3 王修;;从腾中重工看事件新媒体传播[J];国际公关;2009年04期
4 王彤;;微博在新媒体传播平台中的作用[J];新闻传播;2012年08期
5 王雪梅;陈锦宣;谭丹;;科技支撑条件下新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24期
6 付玉辉;;2012年我国新媒体传播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3年01期
7 高武;;新媒体传播规律及其运用[J];宁夏党校学报;2013年03期
8 刘新业;;新媒体传播对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思考[J];传媒;2013年06期
9 红乐;;余柏良:新媒体传播亟待走出尴尬[J];国际公关;2013年05期
10 徐舟;;新媒体传播方式对公共政策制定的消极作用及对策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磊;;新媒体传播专业技术类课程的建设与实践[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2 赵季伟;;“新媒体传播学”初步研究的要点[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C];2007年
3 崔波;;传播秩序的重构——风险社会的视角[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9年
4 刘柱军;;新形势下传统媒体的发展[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文化与创意研究中心教授 黄传武;着力引领新媒体传播文化[N];中国教育报;2013年
2 记者 李红;“新媒体传播正能量”论坛在郑州举办[N];河南日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范传贵;新媒体传播色情对青少年危害尤甚[N];法制日报;2014年
4 新疆互联网新闻中心主任 天山网总编辑 朱建华;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媒体传播格局[N];新疆日报(汉);2014年
5 邹翔;新媒体传播应公正客观[N];经济日报;2014年
6 记者 张海志;奥运新媒体传播联盟将致力奥运版权保护[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7 王英 录音整理 首席记者 王川;新媒体 新动画 新路径[N];牡丹江日报;2010年
8 孙长胜;新媒体营销势在必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能源研究基地研究员 张春宇;撒哈拉以南不会发生中东动荡的多米诺效应[N];中国石油报;2012年
10 付玉辉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新闻学院;网络时代的全景式观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袁民;共青团工作中新媒体传播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竞月;新媒体传播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2 王佳佳;第四届杭州市青少年西湖明信片大赛传播设计方案[D];浙江大学;2015年
3 朱政;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D];复旦大学;2014年
4 王润泽;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挑战及其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王婧;新媒体传播伦理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6 刘奕君;北京市经营性健身P6乐部的新媒体传播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7 张文佳;接受美学视域下的新媒体传播过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8 薛丹;公共政策的新媒体传播及其效能提升研究[D];湘潭大学;2016年
9 杨静;新媒体传播特征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10 刘峰;传统绘画艺术的新媒体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588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658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