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报刊与文学的共生性繁荣与世界的“图象化”
本文关键词:清末报刊与文学的共生性繁荣与世界的“图象化”
更多相关文章: 近代报刊 文学孵化器 共生性繁荣 世界图象 文学现代性
【摘要】:近现代文学不同于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差异在于其传播媒介的变化,即以中国传统版籍传播为主的方式向由西方引入的报刊传播为主的方式的转变,由此带来的是报刊与文学的共生性的繁荣。现代报刊担负起了催生现代文学的孵化器的作用,两者的结缘使文学走出了个人狭小的经验世界,营造出一种超出于个人直接经验之上的共有的现实,从而推动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及人的生存态度的变化。"世界成为图象"和"人成为主体"是代表了现代性本质的两大进程,这种进程对于文学有直接的影响,"世界的图象化"催生出来的认识世界的要求开始成为文学的最为重要的驱动力,"认识成为小说唯一的道德",《海上花列传》的现代性审美价值也正在于此。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关键词】: 近代报刊 文学孵化器 共生性繁荣 世界图象 文学现代性
【基金】:教育部社会科学一般项目(13YJA751014) 国家社会科学重大课题项目(15ZDB007)
【分类号】:G219.29;I206.5
【正文快照】: 近现代文学不同于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差异在于其传播媒介的变化,即以传统版籍传播为主的方式向现代报刊传播为主的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带来的优势突出表现为印刷品价格的低廉。以通俗小说为例,据相关研究,明代万历年间出的一套《封神演义》售价为纹银二两,而“万历时期的米价,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武洲;质疑“文学现代性”[J];云梦学刊;2001年06期
2 王一川;晚清与文学现代性[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3 王一川;晚清: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时段[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4 王燕;;论文学现代性的获得[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杨义;关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世纪反省[J];文艺研究;1998年01期
6 郜润科;;杂谈当前文学消费与文学审美走向[J];娘子关;2006年02期
7 杨春时;“文学现代性”讨论没有意义吗?——对《现代性言说在中国》的质疑[J];文艺争鸣;2001年02期
8 刘三秀;从“现代文学”到“文学现代性”问题讨论综述[J];学术月刊;2001年03期
9 袁金刚;新时期的文学现代性学理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赵京华;从“起源”上颠覆文学的现代性[J];读书;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何浩;;梁启超的“新民”与文学现代性的缘起和谱系[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孟远;;延安文艺:在创新中实践现代性追求[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3 单正平;;梁启超文学功能论的再认识[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4 高旭东;;近代、现代、当代:文学与历史的复杂变奏[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江;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暨南大学中文系 宋剑华;“西化”与“化西”:对新文学现代性的重新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北京大学教授 乐黛云;通向世界的文学渠道[N];中国艺术报;2010年
4 谢庆立;重拼文学研究的地图[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张向东;“文学现代性”讨论再掀热潮[N];文艺报;2004年
6 管兴平;现代化与文学的现代性[N];湖北日报;2012年
7 姜文振;文学社会作用的两个重要维度[N];光明日报;2001年
8 金元浦;构建文学的现代价值[N];中华读书报;2001年
9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2011级博士生 陈进武;高度警惕“恶”对文学价值的损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王一川;好书在透[N];中国教育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胡艳琳;文学现代性中的生态处境[D];北京大学;2012年
2 贾国宝;传统僧人文学近代以来的转型[D];复旦大学;2011年
3 胡明贵;自由主义思潮与新文学现代性品格[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鸿声;文学中的上海想象[D];浙江大学;2006年
5 徐连云;为求觉世著文章[D];吉林大学;2008年
6 陈亚平;感伤: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体验与表达[D];扬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恩齐;冰心五四时期文学的现代意识研究[D];延边大学;2016年
2 王云生;文学研究会的翻译活动[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焦娟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本质观及其评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肖向东;五四转型期“文学人学”思潮探源及其历史梳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白砾;“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1921-1932)的翻译活动及其影响[D];山西大学;2008年
6 赫学颖;“文革”文学的精神流亡现象[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黄毅;话语权力和文学经典的产生[D];暨南大学;2005年
8 闫玉刚;当代语境下的文学反讽[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龚慧剑;“80后”文学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10 张剑;胡适文学思想论析[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735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673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