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反射弧分析框架的政府网络舆情回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反射弧分析框架的政府网络舆情回应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关系和结构日益庞杂,多元的政治表达和利益诉求也就不可避免。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网络发声成为社会公众表达民意最直接、最充分和最有效的手段。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近年来的迅速崛起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表达欲,成为发表言论、政治参与以及建立社会网络的平台。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处理态度、回应方式及回应效果,不但关系到公民的利益,也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及在公民心目中的形象。虽然我国政府经过十几年的经验积累在回应舆情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面对日益高涨的网民期待,政府在回应网络舆情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部分政府部门不仅无法妥善地处理负面网络舆情事件,往往还因回应不当,导致事件发酵,引起更大的舆论风浪。基于此,本文试图以生物学中的反射弧为分析框架,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我国政府网络舆情回应进行微观分析,以发现回应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依据善治理论,结合反射弧的运作机理,探讨提高政府网络舆情回应能力及效果的对策及建议。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政府网络舆情回应的相关概念和分析框架进行阐述。主要包括网络舆情的概念与特征,反射弧的概念、结构与运作机理,并重点论述了反射弧视域下的政府网络舆情回应。第三部分通过收集2013-2015年间的典型案例,以反射弧为分析框架对我国政府网络舆情回应中的网民及新闻媒体参与、政府回应过程、回应效果等三大方面进行了现状分析。第四部分按照反射弧的各环节剖析典型案例,总结我国政府在网络舆情回应中的问题、困顿。第五部分探究政府在回应网络舆情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第六部分针对四、五部分分析出的问题及原因,以善治理论为指导,并结合反射弧的运作机理,对我国政府网络舆情回应提出优化路径。
【关键词】:反射弧 网络舆情 政府回应 善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0;G20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一、绪论11-19
- (一) 研究背景11-12
- (二)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12
- 1. 研究目的12
- 2. 研究意义12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2-15
- 1.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2. 国内研究现状13-15
- 3. 文献综合评述15
- (四) 研究思路、内容与研究方法15-18
- 1. 研究思路15-16
- 2. 研究内容16-17
- 3. 研究方法17-18
- (五) 可能的创新之处18-19
- 1. 分析框架的创新18
- 2. 理论指导的创新18-19
- 二、相关概念阐释与分析框架19-25
- (一) 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19-22
- 1. 网络舆情的概念19-21
- 2. 网络舆情的特点21-22
- (二) 反射弧22
- 1. 反射弧的概念与结构22
- 2. 反射弧的运作机理22
- (三) 基于反射弧的政府网络舆情回应内涵22-25
- 1. 政府网络舆情回应的概念界定22-23
- 2. 反射弧分析框架下的政府网络舆情回应23-25
- 三、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回应现状:基于96个网络舆情事件的案例分析25-39
- (一) 样本案例的选取25-27
- 1. 样本来源25
- 2. 样本框的确定25-27
- (二)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回应的细化分析27-39
- 1. 基于感受器与传入神经的分析:网民及新闻媒体参与27-32
- 2. 基于神经中枢和传出神经的分析:政府网络舆情回应过程32-36
- 3. 基于效应器的分析:政府网络舆情回应效果36-39
- 四、当前我国政府网络舆情回应存在的问题39-47
- (一) 传入神经的症结39-40
- 1. 无视、轻视或简单控制封堵网络舆情39-40
- 2. 政府制度性民意收集渠道与公众民意表达渠道的不协调40
- (二) 神经中枢的症结40-45
- 1. 回应迟缓、主动性不足40-41
- 2. 回应内容过于粗放,透明度不够41
- 3. 回应言辞欠妥41-42
- 4. 缺乏与网民的互动沟通,忽视网民核心诉求,回应自说自话42-43
- 5. 各回应主体之间缺乏协同,回应分散43-45
- (三) 传出神经的症结45-47
- 1. 回应渠道或方式过于单一,回应传播效果差45-46
- 2. 对待媒体的方式不正确,缺乏媒体沟通技巧46-47
- 五、政府网络舆情回应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47-53
- (一) 传入神经环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47-48
- 1. 传统治理理念的影响47
- 2. 制度性利益表达渠道的不完善47-48
- (二) 神经中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48-51
- 1. 政府官员责任感不强48
- 2. 政府部门及公务人员媒介素养缺乏48
- 3. 网络舆情搜集、研判手段落后48-49
- 4. 网民参与的非理性49
- 5. 舆情回应工作机制不健全49-50
- 6. 回应缺乏必要的压力机制50
- 7. 政府新闻发布制度不完善50-51
- (三) 传出神经环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51-53
- 1. 政府网络平台的建设及运营不完善51-52
- 2. 缺乏对回应传播效果的重视52-53
- 六、政府网络舆情回应的优化路径探析53-64
- (一) 治理理念的优化:力促理念更新,适应形势发展53-54
- 1. 开展行政伦理教育,强化责任及服务意识53-54
- 2. 深化回应理念,明确回应原则54
- (二) 传入神经的优化:民意表达与民意搜集的有效对接54-55
- 1. 完善制度性民意表达渠道,促使民意表达与民意搜集有效对接54-55
- 2. 规范非制度性渠道的信息表达与整合机制55
- (三) 神经中枢的优化:制度与操作的双重完善55-61
- 1. 建立舆情回应的问责制度,把政府回应纳入到问责体系中来56
- 2. 完善网络舆情的监测、研判机制56-57
- 3. 建立网络舆情事件处置预案57-58
- 4. 构建政府网络舆情回应的协同联动机制58-59
- 5. 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59
- 6. 再造回应流程,建立回应的反馈、学习机制59-60
- 7. 提升官员媒介素养,规范回应内容60-61
- (四) 传出神经的优化:拓宽回应渠道,创新回应模式61-64
- 1. 加强政府网络平台建设与运营,增强政府与网民互动61-62
- 2. 加强与媒体间的合作,合理利用媒体62
- 3. 线上线下,互动配合62-64
- 七、结束语64-65
- 参考文献65-68
- 致谢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J];理论界;2007年01期
2 胡圣方;杨文德;;网络舆情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胡江春;;网络舆情(2007年11月16日—12月15日)[J];中国改革;2008年01期
4 刘军;;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J];理论学习;2009年01期
5 周志强;;网络舆情与“口香糖思想”[J];人民论坛;2009年04期
6 陈婴虹;;论网络舆情对司法的影响[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02期
7 李俊逢;;网络舆情的临战引导——基于哈尔滨警察与大学生互殴事件的分析[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顾翔;;从网络舆情看网络对政治和文化影响的差异[J];才智;2009年16期
9 李静;;论政府善治视阈下网络舆情研究[J];理论界;2009年09期
10 王琳;汪海燕;吴武忠;张建升;张敬博;孟澍菲;;如何做好涉检网络舆情的研判与应对工作[J];人民检察;2009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铭;陈俊鑫;;我国网络舆情及管理策略研究[A];2011年全国通信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潘崇霞;;网络舆情演化的阶段分析[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潘庆芳;周萍;;涉路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建议[A];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2011年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大鹏;;加强新形势下检察机关网络舆情体系建设[A];第27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曹俊喜;刘云;徐希源;;电力行业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技术研究与系统设计[A];2012年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冉治平;;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几点思考[A];浙江烟草(2012年第3期总第122期)[C];2012年
7 疏学明;郑魁;张辉;袁宏永;;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方式探讨[A];中国突发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优秀成果选编[C];2009年
8 耿骞;刘颖;;网络舆情的形成、传播及监测方法[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9 韩伟;张洪涛;;网络舆情与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构建[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10 曾华艺;;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指标体系探讨[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自贤 通讯员 吴涛;网络舆情助推汉江中院司法为民[N];湖北日报;2010年
2 通讯员 王宏杰;注重网络舆情监督 网上网下良性互动[N];检察日报;2010年
3 四川省地税局直属分局 韦一新 胡晓驰;正确应对征纳纠纷引发的网络舆情危机[N];中国税务报;2010年
4 唐莉 记者 郭树仁;梅河口检察院加强涉检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工作[N];北方法制报;2010年
5 记者 卢志坚 通讯员 胡连芳;江苏大丰:征聘百名“网络舆情监督员”[N];检察日报;2009年
6 见习记者 施燕燕;应对网络舆情与三项重点工作息息相关[N];检察日报;2010年
7 记者 吴汉松;提升引导网络舆情能力[N];石狮日报;2010年
8 四川省内江市工商局 吴明显 杨晓彬;建议加强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及引导工作(下)[N];中国工商报;2010年
9 吴明显;内江积极加强网络舆情监测[N];中国工商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白真智;探秘网络舆情市场[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强;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适度反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何健;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石新宇;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曹学艳;突发事件动态网络舆情挖掘与应对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方付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张伟;基于复杂社会网络的网络舆情演化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陈t熀,
本文编号:8220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822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