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表情符号及其建构的文化认同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0 23:05
本文关键词:网络表情符号及其建构的文化认同现象研究
【摘要】:在网络社会中,用户通过不断吸收互联网文化,基于被认同的天然需求,逐渐开始向网络文化群体靠拢,这种靠拢寻求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群体的归属感,用户的靠拢倾向建构了网络文化认同的基本要素。在靠拢过程中用户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属性,而网络表情作为一种生动的符号,成为了寻求文化认同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发声器。在“关系为王”的网络体系建构中,网络表情符号以其可视性强、娱乐性高、表现形式多样等因素,被广泛运用在了社会性网络软件(SNS)、即时通讯软件(IM)、网络社区(BBS)、博客(BLOG)等平台上,用户通过制造和传播网络表情,实现自我的身份认同,寻求群体的文化认同。网络表情符号可划分为很多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背后都相对应有一个使用它的网络群体,这个群体有着相似的文化属性,群体成员互相形成本群体的文化认同。表情符号是群体的一个发声工具,它可以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同时也能向群体外传播文化意义,以吸收更多成员。本文通过对网络表情的传播效果及建构文化认同进行分析,研究群体传播、群体文化,网络表情符号的分类、互动表现、延伸概念等,对网络表情符号构建文化认同内涵进行阐释与说明。
【关键词】:网络表情符号 网络群体 文化认同 亚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0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4
- 一、选题背景8-9
- 二、研究现状概述9-11
- 1.网络表情符号的基础研究9-10
- 2.网络表情符号建构文化认同的研究10
- 3. 网络社会中的文化认同10-11
- 三、研究意义与创新性11-12
- 1.理论意义11
- 2.现实意义11-12
- 3.创新性12
- 四、理论依据12-13
- 1.社会认同理论12
- 2.有限效果论12-13
- 五、研究方法13-14
- 1.文本分析法13
- 2.个案研究法13
- 3.个案选取依据13-14
- 第一章 网络表情符号的现状分析14-21
- 1.1 网络表情符号的概念论述14
- 1.2 网络表情符号的分类14-16
- 1.2.1 根据组成元素进行分类15
- 1.2.2 根据创作者的不同进行分类15-16
- 1.2.3 根据体征的不同进行分类16
- 1.3 网络表情符号的传播特点16-21
- 1.3.1 广泛构建的信息技术平台17-18
- 1.3.2 网络视觉文化交流的体现18
- 1.3.3 对现实人际传播的模拟18-21
- 第二章 网络表情符号建构了文化认同21-34
- 2.1 文化认同的概念论述21-22
- 2.2 网络表情符号对文化认同的建构分析22-24
- 2.2.1 网络表情符号具有文化意义22-23
- 2.2.2 网络表情符号的建构性23
- 2.2.3 网络表情符号的结构性23-24
- 2.2.4 网络表情符号的建构意义24
- 2.3 网络表情符号在不同群体间建构的文化认同研究24-28
- 2.3.1 在不同地域之间建构的文化认同24-26
- 2.3.2 在不同年龄段之间建构的文化认同26-27
- 2.3.3 网络亚文化的传播现象27-28
- 2.4 网络表情符号建构文化认同的具体案例分析28-34
- 2.4.1 网络表情符号建构中华传统文化认同28-31
- 2.4.2 网络表情符号建构的消费文化认同31-34
- 第三章 网络表情符号在文化体系中的局限性分析34-40
- 3.1 网络表情符号传播模型的设想与“有限效果论”34-36
- 3.2 营造“过娱乐化”的虚拟语境36-37
- 3.3 传播过程中充满偶然性37
- 3.4 对文字的冲击37-38
- 3.5 不良信息的入侵38-40
- 第四章 网络表情符号在文化认同领域的延伸空间40-44
- 4.1 网络中的文化认同危机40-42
- 4.1.1 自我身份的认同危机40-41
- 4.1.2 政治文化的认同危机41
- 4.1.3 社会道德感的缺失41-42
- 4.2 网络表情符号可以消解文化认同危机42-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7
- 致谢47-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百草;常用的网上表情符号[J];农电管理;2001年04期
2 百草;;常用的网上表情符号[J];乡镇企业科技;2002年03期
3 赵爽英;尧望;;表情·情绪·情节: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与演变[J];新闻界;2013年20期
4 ;互联网上表情符号(一)[J];电子科技;1999年16期
5 ;互联网上表情符号(二)[J];电子科技;1999年16期
6 ;互联网上表情符号(三)[J];电子科技;1999年16期
7 ;互联网上表情符号(四)[J];电子科技;1999年17期
8 ;互联网上表情符号(五)[J];电子科技;1999年17期
9 ;互联网上表情符号(六)[J];电子科技;1999年18期
10 百草;常用的网上表情符号[J];科学启蒙;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肖思涵;;从网络表情符号看东西方文化差异[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王蓓蓓;李凌云;王辉;张力;;网络交流中表情符号对情绪和态度判断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康秋洁;俄公司注册“笑脸”惹非议[N];经理日报;2008年
2 韩t,
本文编号:8271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827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