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发布时间:2017-09-13 03:00

  本文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 女性形象 塑造 传播


【摘要】: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和传播方式颠覆性地改变,传统的舆论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民间舆论的崛起和主流权威消解的新舆论格局。加之当前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我国,社会矛盾多元复杂、自然灾害频发,相关社会中介事件一旦发生,普通民众运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实现事件信息的网络传播,敏感的社会中介事件在网络上一经爆料,极易引发围观,致使网络群体性事件时常发生。不难理解,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常态化对我国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产生着不良影响。如何更有效地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亟待找到新的突破口。而在众多网络群体性事件中,以女性为主体的事件不在少数。女性作为“天生的他者”和弱势群体,是挑动社会“共情”爆发的天然因素。笔者发现,事件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对于信息受众的认知、心理、行为等产生着特殊的影响和作用,并能一定程度上改变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甚至结果。例如,“郭美美”、“朱令”、“邓玉娇”等事件。因此,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具有什么特点,如何进行女性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以发挥其积极作用,规避其负面影响,并助力于事件的引导和应对,是本文分析和论述的重点。综上,本文以互联网时代下新舆论格局为背景,从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女性形象角度出发,结合形象塑造与传播、受众互动、意义生成等研究热点,从以下几个部分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进行分析论述。首先,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女性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概念进行阐述和特点分析;其次,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女性形象塑造与传播的实现路径和面临的困境;最后,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女性形象塑造与传播提出策略分析。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 女性形象 塑造 传播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06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7
  • 1 绪论7-14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7-8
  • 1.1.1 研究背景7
  • 1.1.2 研究意义7-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8-11
  • 1.2.1 国外研究现状8-10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0-11
  • 1.3 理论依据11-13
  • 1.3.1 拟态环境理论11-12
  • 1.3.2 刻板印象理论12
  • 1.3.3 议程设置理论12-13
  • 1.4 研究方法13-14
  • 1.4.1 文献研究法13
  • 1.4.2 典型案例分析法13-14
  • 2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女性形象塑造与传播概念阐述及特点分析14-18
  • 2.1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阐述及特点分析14-15
  • 2.1.1 网络群体性事件14
  • 2.1.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14-15
  • 2.2 女性形象概念阐述及其塑造与传播的特点分析15-18
  • 2.2.1 女性媒介形象与其塑造15-16
  • 2.2.2 女性形象传播的特点16-18
  • 3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女性形象塑造与传播面临的困境18-26
  • 3.1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女性形象塑造与传播的实现路径18-21
  • 3.1.1 直指——形象符号18-19
  • 3.1.2 涵指——女性形象19-20
  • 3.1.3 元语——社会主题20
  • 3.1.4 神话——网络舆论20-21
  • 3.2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女性形象塑造与传播的制约因素21-22
  • 3.2.1 传播主体22
  • 3.2.2 传播对象22
  • 3.2.3 传播媒介22
  • 3.2.4 传播环境22
  • 3.3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女性形象塑造与传播面临的困境22-26
  • 3.3.1 主体失语、缺位23
  • 3.3.2 对象多元、无序23-24
  • 3.3.3 媒介开放、交互24-25
  • 3.3.4 环境复杂、敏感25-26
  • 4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女性形象塑造与传播的策略分析26-37
  • 4.1 女性受害者与网络共情爆发26-28
  • 4.1.1 案例分析26-28
  • 4.1.2 女性受害者形象塑造与传播的策略分析28
  • 4.2 弱势女性与网络理性偏离28-31
  • 4.2.1 案例分析29-30
  • 4.2.2 弱势女性形象塑造与传播的策略分析30-31
  • 4.3 女性违法者与网络舆论谴责31-33
  • 4.3.1 案例分析31-33
  • 4.3.2 地下情人形象塑造与传播的策略分析33
  • 4.4 女性涉案者与网络舆论倒逼33-37
  • 4.4.1 案例分析33-35
  • 4.4.2 女性涉案者形象塑造与传播的策略分析35-37
  • 5 结语37-38
  • 致谢38-39
  • 参考文献39-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莉;;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传播模式[J];新闻世界;2013年07期

2 毛琦;;让她们“说话”——女性电影中“口述”形式的社会价值与传播意义[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3 周勇;黄雅兰;;从图像到舆论:网络传播中的视觉形象建构与意义生成[J];国际新闻界;2012年09期

4 殷聪;黄炜;;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源信息获取研究初探[J];现代情报;2012年07期

5 郭小安;王国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辨析及指标设定[J];情报杂志;2012年02期

6 董天策;王君玲;;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进路、议题与视角[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7 黄海红;;从媒介女性形象传播视角看文革时期海报中的女性形象[J];东南传播;2009年08期

8 曾润喜;;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2009年08期

9 宣宝剑;;媒介形象内涵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03期

10 徐乃龙;群体性事件中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燕;女性形象的诞生[D];郑州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8411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8411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3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