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刑事案件报道的框架分析
本文关键词:《南方周末》刑事案件报道的框架分析
【摘要】:法治新闻是以法律现象、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新闻类型,主要目的是向广大群众传播各种法律现象以及蕴含于其中的法治观念,在培植群众的法治观念、普及相关法律知识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作用。其中刑事案件由于自身的重大性,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经过多次改革与转型,《南方周末》逐渐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报。从创刊开始,它就十分关注法治新闻,.在发展过程中,慢慢将法治报道作为唤起和培养公民法治意识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本文运用框架理论,以《南方周末》新千年以来对部分重特大刑事案件的报道为样本,着重探讨《南方周末》第三次转型后报道中呈现的框架。在对每篇新闻的报道角度进行归纳、分类、汇总的基础上,提炼出新闻报道框架。分析发现,《南方周末》对于刑事案件的报道,可概括为四类框架,这四类框架在文本中的显著性由高到低依次是:“问题探讨框架”、“质疑监督框架”、“人情味框架”、和“事实陈述框架”。《南方周末》不是浅层次地报道发生了什么样的案件,而是注重案件背后深层次问题的探讨,关注政府管理上的不足,社会制度上的漏洞,并且在报道过程中不是冰冷严肃的面孔,而是试图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关注人物的命运。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度关注犯罪嫌疑人,相比之下对受害人的关注较少。此外,在报道案件过程当中,存在主题先行,主观想象等问题。
【关键词】:《南方周末》 刑事案件报道 框架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1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第一章 绪论6-8
- 第二章 框架理论综述8-15
- 1. 来源与定义8-10
- 2. 研究方法与取向10-13
- (1) 坦卡德的“框架清单”10-11
- (2) 梵·迪克的“话语分析”11-12
- (3) 甘姆森和雷恩的“诠释包裹”12-13
- (4) 潘忠党和柯斯基的“论述结构”取向13
- 3. 一些实证研究13-15
- 第三章 《南方周末》与法治报道15-18
- 第四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样本18-34
- 1. 研究方法18
- 2. 样本选取18-19
- 3. 类目构建19-34
- 第五章 框架的提取与分析34-45
- 1. 问题探讨框架34-37
- 2. 人情味框架37-40
- 3. 质疑监督框架40-42
- 4. 事实陈述框架42-45
-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45-48
- 参考文献48-51
- 附录51-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文;;南方周末新闻部透视[J];青年记者;2000年03期
2 蔺久龄;映日荷花别样红——读《南方周末》建党80周年专题报道“南方的纪念”[J];报刊之友;2001年04期
3 ;南方周末──改革,只有改革才是唯一出路[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1年01期
4 戈应;《南方周末》郑重认错精神值得提倡[J];报刊之友;2002年06期
5 雷大鹏;坚持《南方周末》的风格[J];软件工程师;2002年09期
6 ■凌凌;;《南方周末》魅力探源[J];广告大观;2002年02期
7 华光;;亡羊补牢,为时不晚[J];咬文嚼字;2002年01期
8 赖海晏;;沧海横流起波澜——关于《南方周末》的回忆之二[J];粤海风;2003年05期
9 刘晓璐;;从形象广告看《南方周末》的品牌营销[J];中国报业;2003年08期
10 戈应;《南方周末》郑重认错精神值得提倡[J];新闻爱好者;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易前良;林雯;;转型时期的大众媒体与环保传播:以《南方周末》为例[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0)——信息全球化时代的新闻报道:中国媒体的理念、制度与技术论文集[C];2010年
2 李小勤;;中国传媒对“他者”的再现:《南方周末》的农民(工)报道之内容分析,,1984-2002年[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新新闻”文体与文化再现:新闻报道在转型中国的启蒙作用——以《南方周末》特稿为个案(大纲)[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0)——信息全球化时代的新闻报道:中国媒体的理念、制度与技术论文集[C];2010年
4 席芹可;郭志菊;;《南方周末》关于内蒙古地区的报道分析[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3年刊)[C];2013年
5 余丰;;论当代厦门文化中的恬淡情愫[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2004年南方周末中国内地人物创富榜[N];南方周末;2004年
2 本报记者 姚佳威邋史哲;和平崛起,中国要更充分地利用联合国[N];南方周末;2007年
3 苏永通;“代表参加会议,该说的一定要说”[N];南方周末;2007年
4 本报记者 张哲 实习生 薛田;我们尊重中国,也希望中国同样尊重法国[N];南方周末;2008年
5 本报记者 程绮瑾;先上映 再抗议[N];南方周末;2008年
6 笑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N];南方周末;2008年
7 郭力;台湾出了个共产党[N];南方周末;2008年
8 本报记者 张哲;“一旦启动,你永远不知道它将如何结束”[N];南方周末;2009年
9 本报记者 丁补之 实习生 谢小红;谢辰生:这是拿国耻炒作[N];南方周末;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向熹 张哲;奥巴马接受南方周末独家专访[N];南方周末;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百宁;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南方周末》二十年改版初探[D];暨南大学;2003年
2 孟庆楠;2001-2010转型期《南方周末》创新发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3 李nrnr;《南方周末》媒体价值观的变迁探析[D];辽宁大学;2012年
4 杨蓉;《南方周末》传播内容研究[D];新疆大学;2013年
5 张湾;一场以名求实的探讨:对《南方周末》“在这里,读懂中国”的思考[D];安徽大学;2013年
6 解斐;2002-2011年《南方周末》品牌传播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7 张灿;《南方周末·自由谈》的批评空间[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安琪;《南方周末》评论版(2012-2014年)的编辑特色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9 陈亚君;《南方周末》食品安全报道框架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刘品初;《南方周末》就业报道研究(2003~2014)[D];兰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904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890447.html